按照“建设教学研究型、综合性、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新疆师范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立足区情,以人为本,发挥学校优势,突出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项目立项、成果产出、平台建设、社会服务、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一、社科研究整体情况
1、科研项目立项方面
“十二五”期间,新疆师大社科研究科研项目立项数和项目经费持续增长,项目层次明显提升。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结合各学院学科建设和学科优势,精心组织,认真指导,整合学术力量,积极组织申报重大重点项目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络,跟踪项目申报信息,及时为重点、重大项目提供指导和服务。“十二五”期间,学校社科类厅局级以上(含)科研项目共计立项360余项,经费累计达330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5项,3项获得滚动资助;重点项目立项2项,说明学校在科研项目立项层次上提升效果明显。
2、科研成果产出方面
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迅速,质量提升较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校科研水平的主要标志,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力度引导和激励精品科研成果的产出。“十二五”期间,新疆师大教师共出版社科类著作1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近600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含)优秀科研成果近百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近百分之九十。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1份;自治区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自治区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项,获奖数量连续两届全疆排名第一。以上科研成果的产出,彰显了学校科研成果正在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3、科研平台建设方面
科研平台是确保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优化科研资源、整合学术队伍、凝练研究方向,学校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建设。结合学校研究特色和优势,学校于2010年成立了中亚研究中心,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还分别成立了玛纳斯研究中心、黄文弼研究中心、澳门-新疆英语中心、中亚研究院、新疆社会管理研究院、新疆民族与社会高等研究院、新疆高等教育研究所、新疆伊斯兰教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心等,上述研究中心的成立形成了新疆师大特色优势平台,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4、社会服务方面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在第四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在全国34种社会科学综合类权威学术期刊中位列第22位,已经成为国内社会科学综合类权威学术期刊的一面旗帜,大幅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以解决自治区问题为导向,共获得横向项目160余项,经费1600余万元;与政府部门签订合作项目近30项,签约经费近500万元;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为己任,积极建言献策,撰写高水平成果要报21份,其中,被国家领导人批示11份,体现了学校科研资政在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能力和水平。
5、学术道德规范方面
“十二五”期间,学校出台了《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等文件,专门成立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组,在网上开辟学风建设专栏,明确了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内容,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具体惩治措施,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主题教育,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为学校树立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务实、勇于创新的学术风气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社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1、学科发展不平衡
从现有科研能力、学科布局、平台条件来看,本校社科类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依然存在。中国文学、民族学、语言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无论从科研项目立项、成果产出、平台建设方面都优势明显,而有些学科还存在着研究方向不够凝练,前瞻性不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够,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有限,标志性学术成果产出不多等问题,这些都表明我校社科领域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科研竞争实力有待提升
已立项科研项目按期结项率较低,部分研究领域缺乏稳定性和前沿性,学术精品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团队核心竞争力,缺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3、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加强
协同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应用学科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4、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不高
本校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还是空白,现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现状与兄弟院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科研仪器设备和重点图书资料的使用效率不高,集中优势资源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精品科研成果的综合竞争力不强。
5、旗帜性的学术带头人不多,学术团队的整体实力不高
与国内知名大学相比较,本校能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获得高级别科研奖励、产出精品科研成果、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匮乏;同一个学科内研究方向分散、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普遍,缺乏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科研团队;还不能为创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
1、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精神
在全校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高潮。作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学校科研处要按照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各项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筹划整个学校的科研规划,把握好科研发展方向。作为具体的科研工作者,要从全局的角度认真执行好相关要求,使研究成果能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服务。
2、强化政治导向,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贯彻“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的原则,引導社科研究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五观”,增进“五个认同”理念。
3、优化社科研究和教学的人才队伍建设
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在新疆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
4、加强智库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重要手段,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可为决策部门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要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着力建设一批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专业高端智库,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任务提供顶层设计和理论支持,也为实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资政服务。
5、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平台建设
继续加强已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建立和健全管理体制,扩大平台的开放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开放式研究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高效运行。根据学校“十三五”科学研究重点领域规划启动新一轮校级平台建设。在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校级培育平台力争升级为自治区或国家级科研平台,为学术团队成长、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提供平台保障。
6、落实科研重点,面向社会需求
以“一带一路”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将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家和自治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全面推动学校“十三五”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与中亚问题研究、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研究、教师教育发展研究、双语教育研究、干旱区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研究等,增强科研资政实效。
7、有效组织项目申报,力争科研成果有新突破
围绕重点研究领域,部署新一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力争在重大项目和成果方面有新突破。
积极组织申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高级别奖项,力争实现更大突破。
8、加强过程管理,规范科研工作运行
做好重点科研项目立项的宣传工作,提升本校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有效组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开题论证会;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的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经费使用等各环节.力口强与科研项目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的沟通与联络,及时为广大教师申报项目和开展研究提供指导和服务。
以科研立项为基础,以学术队伍为支撑,以研究平台为保障,本着“重原创、求出新”的原则,围绕学校重点研究领域,积极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力争能够产出一批引用率高、影响力大、创新性强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
9、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遵照教育部近期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相关规定,在《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规范学术行为,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0期
作者: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