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的一切现象表明,资本主义具有两重性:资本主义私人性和资本主义社会性。经济的这种两重性,使资本主义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落后的一面;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反动性的一面,从而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矛盾统一体。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两重性,即生产的私人目的和社会目的。决定这两重生产目的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在研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对市场经济作了系统的研宄。他认为,商品和货币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经济范畴;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今天,我们己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劳动力商品、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这个事实说明,这些范畴既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也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而都是市场经济所共有的经济范畴。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必须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私人性;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又必须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使商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目的的社会性。如果一个资本主义企业,不顾社会需要而进行盲目生产,它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剩余价值就不能实现,甚至还可能面临破产的威胁;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商品很快脱手,不仅必须使企业生产的商品对路,而且商品的质量还要好。就资本的本性来说,它是不愿意以自己的商品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但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它又不能不这样作,这是不以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的。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两重性是由商品的两重性所决定的。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对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他所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只有实现商品的价值,才能使价值增值。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载体,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是不存在的。所以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不仅必须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必须有高质量的使用价值,否则商品就卖不出去,不能实现价值增值。对消费者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价廉物美。在价值上,商品的价格要便宜;在使用价值上,商品的质量要好。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是为企业而存在的,使用价值是为消费者而存在的。提高使用价值的质量,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价值则是满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有两个生产目的,一是追求利润最大,二是满足社会需要。搞伪劣商品的企业,不顾社会需要的企业,它也可能红火一时,但它总归是不可能长久生存的。
生产目的的两重性,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它同样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两重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目的的社会性。但是,在社会主义企业要实现价值增值,获取利润最大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私人目的。
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如果资本主义企业也把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生产目的的而社会主义企业也把获取剩余价值作为自己的生产目的的那么,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企业,在生产目的上还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首先,资本主义企业与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目的上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两种生产目的的不同关系上。对资本主义企业来说,放在第一位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满足社会需要则是从属于追求利润这个目的的,决不是出于资本家的自愿。对于社会主义企业来说,追求利润和满足社会需要,都是主观的愿望。因为在社会主义企业中,人民既是企业的主人,又是企业的劳动者,也是社会的消费者,是三位一体的。他们既是生产主体,又是消费主体,对他们来说,两个生产目的是一致的。所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生产目的上不仅存在着根本区别,而且这种区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根本区别的实质表现。
其次,资本主义企业与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区别,更重要的是对剩余价值的不同分配。资本主义企业的大部分剩余价值落到资本家的手中,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交给国家,国家将自己所收入的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支持私有制企业的生产,再次转化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另一部分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回归劳动者手中。社会主义企业的大部分剩余价值上交给国家,转化为国有财产,一部分扣留为企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企业职工的福利。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存在着剥削,社会主义企业不再存在剥削。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雇佣劳动相结合,从而通过剥削而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联合劳动相结合,从而通过消灭剥削而消除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私人性是资本主义本质的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社会性是资本主义在自身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本质的一种否定,是资本主义内部促使资本主义灭亡的一种否定因素。它的日益不断的增长,必定要给人民带来新的希望。
二、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两重性,是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两重性分不开的。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是能否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两重性的重大问题。
在一般意义上,各个社会形态中的国家都具有两重性,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社会性。从起源和本质来说,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这是国家阶级性的表现。国家的这种性质,任何国家都不能例外。不同的只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不同阶级的统治工具。恩格斯称资产阶级国家是总资本家,说的正是国家的这种阶级性。所以,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作用不是由公众的愿望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家的企业利益所决定的。
除阶级性以外,国家还有社会性。国家不仅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表现。恩格斯说:社会产生着它所不能缺少的某些共同职能,被指定去执行这种职能的人,就形成社会内部分工的一个新部门,于是就出现了国家11社会内部的分工,形成了国家的国内的管理职能,即社会管理职能和组织经济活动职能,决定了国家的社会性。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都具有这种社会职能,因而都具有社会性。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立的国有经济,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制定各种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性的具体表现。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的社会职能,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保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这是由国家的阶级性所决定的;但也有利于公众和整个社会利益的方面,这又是国家社会性的表现。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重性,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也带上了两重性。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府实行国有化和直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等方式,产生了国有经济。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营部门的职工共占全国职工人数的11%,占工商企业营业额的10%。意大利国有经济职工占总职工人数的11.5%,占营业额的8在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大致相同,占职工人数的8~9%,占营业额的5~9国营部门的投资,各国情况不同,占生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大约在15%至34%的范围内J21国有成分在奥地利最高,在国有成分中就业人数占全部工人和职员人数的将近30%,生产的工业品约占全部工业品的1/3;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国有成分约占物质生产部门全部人数的15~34%的范围之间。
应该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是有根本区别的。这种区别,是由国有经济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而国有经济的性质和作用,又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和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的社会作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它的国有经济是为私有经济服务的,它以投资、定货、包销等形式,支持私有经济的发展。从这方面的作用来说,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实质仍然是私有经济。这是由国家的阶级性决定的,表现出了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私有性。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是为社会服务,为居民服务的。其一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调节,保持经济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其二是国家投资创办社会公共事业,进行市政建设,为全社会提供公共商品。从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私有经济,具有公共性。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重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两重性,这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通过这种反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使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带上了资本主义私有性。
三、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最初产生于近代欧洲工业化初期的16世纪。这种政策的采用,都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为目的的。1601年,英国通过“伊丽莎白十三号法”(史称《伊丽莎白济贫法》,即旧“济贫法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用这种收入给无力谋生的人发放救济。1834年通过的新“济贫法”则设立“济贫法’委员会中央管理局,统管济贫,标志着政府救济管理机构的诞生。14经过长期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不断地借鉴、学习和吸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才逐步地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制度和政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新的发展,今天,在欧洲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福利国家”政策,花费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是比较落后的。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度过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才实现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如此,《美国统计摘要》显示:1950年,美国各级政府的社会福利也支出了235亿美元,占各级政府全部财政支出的37.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9%;1970年,民主德国《国际政治与经济研宄所报告》称:联邦德国政府社会福利开支,1950年为40亿马克,1970年己增为260亿马克,20年间增长也达5倍以上。
国家的社会福利主要来源于税收,例如,美国的社会福利,其资金主要来自两项税收。一项是联邦安全保险税,另一项是由各州自行征收的伤残保险税。联邦安全保险税的税率是在人人所得薪资内扣缴总额的6.65%,其所属的公司行业或机关单位,将相对的取缴6.65%,合计按月收取占受薪人13.3%的税金,统筹运用于社会福利。联邦安全保险的税收,主要用作社会福利保险,包括年老退休的养老金、工人失业及其配偶的补助、伤残保险、医药保险等。由各州自行征收的伤残保险税,其扣缴比率是个人工资总额的0.6%.以月收入1000美元计,每月应缴6美元。州政府对伤残人士的补助资金如有不足,联邦政府会另予拨款给州政府运用。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这些政策,当然有它的阶级目的。这个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巩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阶级性的表现。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这种阶级性,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所决定的。但是,国家通过内容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使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保障,又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性的表现,它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一方面,人口老化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使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支出,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不少人依赖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过日子,不愿意从事劳动生产,引起了社会各方的不满。本来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的福利和保障制度,反而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而招致了不少人的反对。有人主张,必须寻求一些好的办法,改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依赖福利生活的不健康状况。也有一些保守主义者主张取消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认为这些只能鼓励懒惰,使市场经济衰落。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趋挚来看,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能取消的,即使保守主义政党上台,也不可能不顾客观环境的制约,不计取消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后果。所以他们上台后,一般也都仍然实行生活福利和生活保障政策,担心取消这些政策会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不利于资产阶级的整个利益。
事物总是要按照自身的辩证规律发展着的,资产者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最终却又走到了违背自己主观意志地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最初是为了资产者的利益而设计的,最终的结果却又有利于社会公众,这也许是资产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它终于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两重性,既根据资产者的意志又违背资产者的意志,从而把资本主义社会推向前进的。
四、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累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自然是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私人目的的,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目的的真正实现。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例如,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虽然不是平稳地上升,但每年也总是在增长。美国在1860~1913年的50年中,财富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3%;在1913~1938年的25年中,财富年平均增长率为2.0%;在1953~1973年的20年中,财富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5%.
随着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如美国,1950~1990年的40年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2075亿美元增加到39458亿美元,增长了19倍。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的消费支出也获得了大幅度增长。例如,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1950年为1921亿美元;1990年增加为36581亿美元,将近增长19倍。
家庭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50年代以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社会成员的家庭开支主要用于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从60年代开始,随着最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满足,个人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对小汽车、家用电器等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70年代以后,科技进步的的加快,推动着劳动力向知识和智力型发展,对文化、教育、保健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和产业的不断推陈出新,也为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创造了条件。从1963~1990年,日本个人消费支出中用于服务型消费支出的部分由30.1%上升到53%^美国居民消费中用于服务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近3倍于购买货物支出增长的速度。
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使居民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这是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社会性,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与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贫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表现了财富积累的阶级性,即财富积累是资本家的事业。工资收入与资本利润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也是财富积累阶级性的最集中的表现。在美国,1995年4/5的就业人员的小时工资比1973年的水平减少了11%,但在这个期间,人均经济效益增加了30%.全部增长收益都流入1/5居民的手里,而在这些居民之间也是很不平等的。1%最富有的家庭在同期内收入增长1倍。在肯尼时代一个美国高级经理挣的工资是一名普通工人的44倍,80年代的一名海外公司经理收入是一名普通美国工人的326倍。1999年,收入最高的美国国际联合电脑公司执行长美籍华人王嘉廉以全年总收入6亿5千万美元,名列全美前茅,为50名之首。其中年薪100万美元,奖金360万美元,其他收入(包括股票)6亿4千5百万美元。在1999年,美国工人的最低时薪为5.15美元,以年薪计算,只有1万多美元。这个差距竟高达6万倍,实在太惊人了。由此可见,造成贫富差距的根源,不是工资收入的差距,而是工资收入与资本利润收入的差距。世界上的巨富,都是资本利润收入者。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随着社会财富不断积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它的最终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为了避免贫富两极过于分化,资本主义国家也实行了一系列税收政策。税收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的收入和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社会分配不公平的程度,从而调整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提供了国民经济较为稳定发展的社会条件,这又是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社会性的表现。在美国联邦及州政府在个人所得的薪奉内,按抚养人数,扣缴州所得税和联邦所得税。在联邦所得税方面,以月入1000美元而属单身者而论,约需缴169.3美元,若己婚家庭成员共四人者则只要缴69.9美元。地方州政府所得税方面,月入1000美元者应缴22.3美元,己婚且家庭成员共四人者则只要缴3.9美元。这些税收都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归国家所有,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开支。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平。除上述税收外,还要征收遗产税。遗产税的申报,有所谓的最低点报起。这个起报点年年不同,在1981年为17.5万美元,1982年为225万美元;1983年为27.5万美元;1984年32.5万美元;1985年为40.0万美元;1986年为50.0万美元;1987年为60.0万美元。遗产税的征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富的继承,起到缓和了两极分化的作用。
资本主义是一个矛盾体。要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必须把握它的各个方面,充分认识它的两重性。在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地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他们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时,他们又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性和阶级性: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两段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两重性,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是客观地存在着的事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两重性的比重又是不同的,它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将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性的比重日益提高,私人性的比重日益降低。当这两种的比重达到一定的限度时,资本主义的质变就要来到了。这就是资本主义两重性向我们预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