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基于尊老价值观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2015-07-08 10: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尊老、养老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实践,阐述了尊老价值观与养老保障模式的关系,提出了“1+1+x”式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对做好农村养老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尊老价值观;养老保障模式;农村
  
  所谓尊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尊老的基本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社会关于尊老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用以评量尊老养老行为的“天平”和“尺子”[1]。
  1尊老价值观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关系
  1.1尊老、养老的逻辑关系
  尊老和养老是老年伦理学中一对常见的概念,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尊老是指对父母及老年人的尊重和敬爱,集中体现在“意识”层面,是养老的前提和基础;养老是指对父母和老年人提供物质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是尊老的体现和延伸。尊老和养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物质的条件精神需求,从而使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2]。
  1.2尊老价值观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影响
  1.2.1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群体迫切要求选择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养老保障是老年人生活的“安全网”和“保护伞”。然而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下,许多农村老年人却被隔离在这张“网”之外,享受不到养老保障带来的种种好处。尤其是当前农村还面临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以及农村老龄人口负担系数不断提高等问题,这都对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WwW.133229.COM
  1.2.2尊老价值观的淡化是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道德支持系统的必然选择。尊老、养老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由于家庭权利结构的变革及代际之间的“观念沟”,在农村出现了很多厌老、弃老和不养老的现象,这不能完全归因于经济原因,更应从思想道德和尊老敬老的价值观角度进行思考,尽快选择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的氛围,使农民在年老的时候除了在经济上得到保障,还能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1.2.3老年人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需要改变传统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物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愿再单纯依附子女赡养,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这对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提出了挑战。
  1.2.4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尊老价值观的冲击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配套措施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观念错综复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融入城镇,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此外,目前情况下,由于就业形势困难,很多年轻人在家待业成为“啃老族”,这也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养老需求。因此,在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时,要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例如有步骤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
  2基于尊老价值观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
  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一方面要考虑是否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是否与个人和家庭的意识观念和经济状况相适应,争取做到与生产力相适应,坚持自愿与强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针对当前尊老价值观的变化,要选择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即“1+1+5”模式。所谓的“1+1+5”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指以国家普惠式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为保障,个人储蓄养老、商业保险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救济养老、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为补充,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也称之为“1+1+x”模式。

  2.1国家普惠式养老为基础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2009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这说明国家普惠式养老将成为广大农民今后主要的养老保障方式,是广大农民养老的必然选择[3]。
  2.2家庭养老为保障
  在城镇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有了国家普惠式养老,许多农民还是希望年老以后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由子女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享受子孙绕膝的欢乐。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更要从我国社会的传统实际出发,在国家普惠式养老的基础上以家庭养老为保障,从物质和精神上保障农民安度晚年。
  2.3其他养老为补充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一些差距,但较之以前,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不再满足于生存需要,而对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应在国家普惠式养老的基础上,以家庭养老为保障,个人储蓄养老、商业保险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救济养老、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为补充,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使农民不再有后顾之忧[4]。
  2.4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相关配套措施
  养老保障模式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还要有一套完备的配套措施,例如有步骤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实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与现代化;建立农民工、流动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构建既合理又全面,做到以农民为本。
  2.5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正常运行的支持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寻求一个完善的养老保障模式是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必须面对的最深刻的尝试,也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养老保障模式基本路径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养老保障工作正常运行的支持系统,即在经济、法律、政策、道德、管理等几方面与时俱进地做好相应的工作。
  3参考文献
  [1] 李振纲,吕红平. 中国的尊老敬老文化与养老[j].人口学刊,2009(5):27-31.
  [2] 李岩.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尊老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5):8-14.
  [3] 王莹.孝道文化下的农村养殖模式选择[j].文教资料,2010(4):81-83.
  [4] 施从美,刘更生.农村尊老道德观念弱化的原因及其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16(4):42-4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