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互助县五峰镇人畜饮水的供水水源和水质状况,分析了存在的安全问题,对饮水安全和饮水工程管理提出整改措施。
关键词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存在问题;对策;青海互助;五峰镇
五峰镇位于互助县西部,距县城15 km,地理位置为东经101°48′45″~101°54′25″,北纬36°50′1″~36°56′40″,境内山川相间,河谷宽度1000~1 500 m,坡度在5°以下,地势北高南低,全镇土地总面积91.31 km2,耕地总面积4 446.67 hm2,种植区海拔高度在2 400~2 700 m,共辖18个行镇村,5 280户,共有22 887人,大小牲畜19 360头(只),全镇现已解决17个行政村,5178户,22 560人,大小牲畜19 021头(只)人畜饮水。还有一个行政村(后头沟村)102户,327人,大小牲畜339头(只),由于坐落位置较高,又无水源,目前还未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所在地属干旱、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在3.0~3.5℃,极端最高温度25.5~35.1 ℃,极端最低又无水年无霜期68~184 d,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776 h,年太阳辐射量为560.66~615.05 kj/cm2,年降水量480~550 mm,降水分布不均匀,以6—9月4个月降水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70%,而农作物生长期3—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30%。www.133229.CoM平均风速在14~15 m/s,最大风速23 m/s。最大冻土层深度1.06~1.50 m,年平均蒸发量1 215~1 850 mm。
1五峰镇供水水源与水质状况
五峰镇的供水主要是泉水和雨水,其中11个行政村主要水源是古湟中八景之一的五峰寺龙宫泉,6个村由氟改水工程解决饮水问题,水源位于南门峡镇。由于受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旅游环境的影响,水源露天,源头水质易受污染,且硬度较高,铁含量为0.5 mg/l,锰含量为0.3 mg/l,氟含量比重达50%,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供水受季节影响严重,春夏少、秋冬多,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春夏季时将泉水和雪水雨水同时引入供水系统,供给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水质根本达不到国家生活饮水卫生标准,经省、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氟中毒率达到98%以上,其症状为牙齿变黄、骨质疏松、血性粪便等,对群众的身体、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2饮水工程安全存在的问题
当前五峰镇的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季节性短缺,铁、锰、氟化合物超标,苦咸、水污染严重。受经济、地理条件影响,原有的供水系统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缺乏饮用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污染现象严重,饮水标准得不到改善。每年春夏季节就会出现饮水困难,饮水的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导致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的流行。
3对策
饮水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饮水工作需要把提高供水保证率、改善水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放到第一位。为保证五峰镇镇群众饮水安全,使饮用水的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2001),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势在必行。
3.1保证水源和水质安全
一是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由于原有水源水量小,可从五峰寺东面的奶奶泉中引水至龙宫泉的给水管中,可保证水旱季节有足够的水量供水。奶奶泉水量相对较大,取水较容易,水质好,无污染,对龙宫泉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使铁、锰、氟化合物含量下降。二是维修供水系统和兴建蓄水池。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有效地修建资金筹措计划,维修供水设施,保证饮用水的配套工程建设。三是最大限度利用17座蓄水池,使其充分发挥蓄水、调水、过滤的作用。四是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制定切实可行的水源地保护办法,将水源地生态建设与政府的工作挂钩,坚决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在水源地堆放,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同时,修建水处理设施,对现有4处供水水源的过滤池重造新堤,防止雨水、雪水进入供水过滤池中造成污染。每年定期清理和装填反滤层,在蓄水池中添加漂白粉,采取除铁、除锰措施,进一步净化水质。
3.2加强饮水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