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缓解用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全国各地兴起。将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方法框架系统总结福利内容,从农民福利变化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相关方法与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民福利;界定;建议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被广泛提出和应用。目前,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力、潜力测算、模式探讨、效果评价等方面[1-3],但很少有学者重视农户层面的研究。然而,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主体之一的农民,其态度和感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理工作的进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点整理的效果,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起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应从微观层面着手,合理界定农民福利的含义,以帮助政策改进与完善。
1农民福利的界定
在传统的福利经济学中,福利被认为是指个人或集体偏好的反映,是由于消费一定的商品或服务而得到的效用。由于“效用满足度”的高度主观性及测量技术上难以实现,不少学者积极探索衡量农民福利的指标以及测算方法。其中,阿玛蒂亚·森的可行性能力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阿玛蒂亚·森于20世纪80~90年代提出了可行能力方法框架。该方法指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根据个人的能力采取有价值的行动而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阿玛蒂亚·森认为,生活是相互关联的功能性活动的集合,对福利的评估可通过评估组成成分来实现。wwW.133229.cOm能力则反映了一个人可以获得福利的真正机会和选择的自由,是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向量的集合。一般来说,农民福利内容涉及广泛,本文主要探讨因农村居民点整理而发生变化的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
(1)农民的经济状况。在经济水平不是很发达的中国,收入水平的高低仍然是农民十分重视的方面,因此是农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支出变化也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反映农民的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及总支出。
(2)居住水平。居住水平反映农民生活质量,是农民福利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追求房屋实用性,还更加注重房屋的舒适程度及视觉效果。因此,反映居住水平变化的指标主要有房屋面积、房屋结构、装修水平。
(3)社会保障。现阶段,我国并未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因此,对于失去“保命田”的农民来说,社会保障完善程度将是影响其福利变化的重要因素。反映保障作用的指标有农用地的面积、恩格尔系数。
(4)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后,社区公共大环境代替了原先的田园风光,难免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问题,影响农民福利。因此,本文将环境因素纳入衡量福利变化的功能性活动中。反映环境变化的主要指标有自然景观破坏程度、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治安状况。
(5)发展可能性。失去土地后,出于对就业及收入的考虑,农民未来的发展空间成为农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求职难易、生活质量作为衡量发展可能性的指标。
(6)心理。对于农民而言,快乐是一项重要的功能性活动,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实现程度。居民点整理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农民对自身的社会定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本文将农民对自己“城市人”身份的认同程度以及生活状态作为考察农民心理功能活动的指标。
2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农村居民点整理前后农民福利的变化情况,笔者及其调研小组对江苏省高淳县古柏镇整理项目区的农户进行问卷访谈。
(1)农民的经济状况。在受访者中,95.3%的农民在整理前已经实现非农就业,因此整理对其收入并无多大影响。由于农田面积小且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受访农户的农业收入也未发生大的波动。但是从家庭支出角度,98%左右的农户认为生活成本大大提高,主要体现在水电气、蔬菜、粮食等方面。收入没变而支出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经济状况因整理而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居住水平。虽然由于补偿不到位等原因使农民花了不少钱进行房屋建设及装修,但是63%的农户认为居住水平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装修、户型等方面。但其中也有不少农户反映房屋面积减小带来生活上的不适应。尽管如此,农民的居住水平较整理前还是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