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镇地处江阴市东南,总面积19.3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近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4万人。近几年来,新桥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富民强镇指导思想,通过扎实推进农业、工业、居住三个集中,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三化”进程。2007年,全镇实现GDP56.1亿元,实现利税20.3亿元,人均GDP达2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5000元。
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在集聚发展中减少农民
最大限度地减少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农民富裕幸福的客观要求。新桥土地资源少、人口密度大,集聚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通过近三年的民意调查和研究论证。以全镇86%农民的高度支持,新桥镇于2001年正式启动了三个集中建设。通过5年多积极稳妥、扎实有序的实施推动。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基本转变为在企业就业的产业工人,并正在转型为在城镇居住的新型市民,三个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通过“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全镇13000多亩农田已有11000多亩实现了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85%。农业的高度规模集中,为企业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全镇规模农业的高效化,实现了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到去年底,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投资农业总额已有8亿多元,全镇农田亩均产出水平达到6500元。
二是工业发展园区化、集约化道路更加宽广。全镇工业已基本完成了向园区集中的任务,7平方公里的镇工业园区拥有了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3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拥有了全镇90%以上的工业企业、98%以上的工业销售和利税,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毛纺面料和职业服装生产研发基地。今年4月11日,《江阴新桥精纺呢绒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同时,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标准经济、总部经济和资本经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三个集中建设提升产业支撑和财力保障。工业发展的集约程度、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镇工业用地平均每亩投入水平150万元、产出水平350万元。
三是农民居住城市化、现代化步伐日趋加快。按照全市规划中卫星小城市的建设定位,新桥已先后建成了10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镇区居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65%,预计今年底将达到90%。农民居住的集中,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户均住宅面积仅0.25亩,比集中前的0.72亩节约了0.47亩,居住集中全面完成后,全镇可节约土地3000亩。为进一步提升新桥“三集中”建设层次。深化“三集中”建设目标,新桥又于去年底开始着手“打造欧洲小镇”,着力打造一个均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宜居城市,让新桥人“工作在园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镇区”。
体现三个集中优势,在制度创新中致富农民
减少农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在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新桥镇努力把握好发展过程和发展目的、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关系,坚持把富裕农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三个集中的成果,主动关心、全力支持三个集中。
一是建立哺农机制,促进就业富民。充分发挥新桥工业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的优势,在确保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职工工资的高位持续增长。目前全镇80%以上的农民是现代企业的产业工人,还有相当一批农民在企业中投资入股。为了使全镇农民实现充分就业,阳光、海澜等投资现代农业后,为全镇解决了约2000名大龄农民的就业难题,而且在土地流转中,全镇农民每年可获得660万元土地租金,高于种粮收益的一倍以上。
二是建立发展机制。促进创业富民。随着三个集中的深入推进,镇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日益显现,全镇已基本形成商贸流通业、旅游观光业、公共服务业三大板块,为新桥人置业致富搭建了全新的平台。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百亩富民工业园为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了投资创业的理想场所。同时,便利的交通、一流的环境、优越的区位、高效的农业为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以阳光生态农林、海澜农庄园、海馨园艺、神龙生态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新桥三产业的一大新亮点。过去一年,房东经济、物业经济方兴未艾,自主创业、投资参股热情高涨,全镇农民资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2%。
三是建立保障机制,促进社保富民。在推进三个集中的同时,新桥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向企业的全覆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向所有纯农户的全覆盖,社会保障向社会弱势群体全覆盖。此外,由镇财政拨款,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本镇农民,每月发放120元“三集中”生活补助,还对全镇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的家庭进行结对帮困,使他们脱“平”致富。
提升三个集中成效,在“幸福新桥”中转化农民
三个集中给新桥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变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变化,更是村落变社区、农民变市民意识形态上的提升。如何让富裕起来的农民生活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幸福,成了镇领导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的同时,努力做好以市民的标准育农民、转化农民这篇全新文章。
一是建设新型社区,营造一流居住环境。通过三个集中,社区已成为新桥农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形式。镇里按照城市的功能规划建设了绿园、黄河、康定等四大新型社区,每个社区行政大楼、社区广场、体艺场馆、连廊、商城、学校等一应俱全,都采用电视监控、智能化家庭控制报警,都实现了“一站式、一条龙”便民服务。结合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了万亩生态林,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彻底改善优化了全镇的人居环境,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去年,启动实施了总投资4000万元的蔡港河二期整治清淤工程,完成了蔡港河镇区2.7公里的河道干河清理淤泥6万方,并启动蔡港河两岸污水管网工程,清污堵源、标本兼治。一个绿树成荫、绿地成片、空气清新、洁净宜人的生态城镇初步显现。
二是培育新型农民,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新桥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适应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旧行为,倡导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操。经常性开展各类喜闻乐见的文明创建活动、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互帮互助的志愿活动,使广大群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强健体魄、陶冶性情,促进形成积极进取、邻里友爱、和谐团结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建立新型机制,营造规范民主环境。以推行民主管理为重点,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建立了各方参与、合作共事的社区党建和物业机构,推动了党的组织建设,推进了党员与群众的有效互动,营造了人人参与、共建家园的深厚氛围。在社区工作中,坚持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把政策交给群众。进一步建立了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待遇保障和激励约束等规范化管理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作者:郝周光,本文来自《农民文摘》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