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四个方面

2023-12-07 23: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指出,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测算,全国约有1793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一两次,约有921万留守儿童一年都见不到父母。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字越来越庞大,生存状况越来越严峻,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经常受到意外伤害,自身的心理状况极度糟糕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都殷切希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生活条件不好,也要有和谐的精神世界。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认真履行自身的责任,并坚持不懈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和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可以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一、父母方面 

  1.物质条件的保障 

  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所以父母一定要尽量满足孩子必需的物质需求。目前,在发展现状较好的农村地区,父母能做到的就是给留守儿童提供尽量舒适的家和尽量富足的物质条件。然而,对留守儿童而言,最需要父母提供的是精神条件上的给予与培养。 

  笔者班上有位10岁的女孩,她学习成绩很好。有一次,在布置的家庭作業中有一道智力提升题目,难度较大,但在第二天批改作业时,笔者发现全班只有她一个人做出来了。笔者悄悄地问她:“你是怎么想出这道题目的答案?”她腼腆地告诉笔者:“是妈妈教会我的。”我疑惑地问道:“你妈妈在家吗?”她回答道:“我打电话问她的。”当时,笔者感受到了孩子的满足与开心,因为无论妈妈在哪儿,她同样能帮到自己。这个事例也提醒了在外务工的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面前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表达方式与距离没有关系。比如在孩子的生日、儿童节时,在孩子完成共同的约定、任务和目标时、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等,父母都可以寄一份小小的礼物,或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或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 

  2.把孩子带在身边 

  如今,很多城市都出台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问题的措施,外来务工人员应事先了解这些政策,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身教导,以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时,他们会加倍努力完善自己。 

  3.经常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许多没有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也会不断下滑,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变化莫测。如果在外务工的父母不能经常回家,也一定要利用电话、视频、聊天软件等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父母可以利用学校和教师的通信设备与孩子联系。 

  在笔者学校有一位一年级的小男孩,母亲在外务工,很少与他深入交流,每次母亲打电话回家,小男孩都不愿意接电话,甚至说出不要妈妈回家的话。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小男孩的班主任,希望教师可以开解孙子。面对留守在家的处境,小男孩的心理健康逐渐出现了问题,母爱对他而言,是一种难以诉说、无法接受的情感,对于母亲在外为家付出,他也无法理解。结合这个案例,笔者认为,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一方面,孩子留守在家,心理有很多委屈和困难无处言说;另一方面,家长的辛苦孩子也无法体会,从而造成两者情感产生裂痕,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 

  4.与留守长辈和教师进行沟通 

  除了与孩子沟通之外,父母还要与留守长辈、孩子的教师进行沟通。一般而言,留守长辈的文化程度和生活观念没有与时俱进,部分留守长辈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爱心,父母可以多和长辈交流怎么照顾孩子,并传递给长辈一些新的育儿方法等,尽量让留守长辈运用比较好的方式照顾孩子。同时,家长还要与教师沟通,不仅要沟通孩子的学习,还要沟通孩子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家长发现和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 

  如笔者学校有一个四年级的女孩,爷爷奶奶带着姐弟俩,家里离学校较远,女孩起床比较晚,爷爷每天早晨先送弟弟去幼儿园,再送女孩去学校,所以女孩经常迟到,后来她开始厌学,不做作业,甚至向教师撒谎。教师与女孩的爷爷联系之后,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于是教师联系了女孩的妈妈,和女孩的妈妈谈论了孩子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最终,女孩的妈妈承诺过年回家后不外出务工了。其实,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影响其学习效率。新学期伊始,女孩的班主任就跟踪、调查了实际情况,并让女孩妈妈来到学校,细谈了女孩的整体状况。一个月后,女孩改正了自身的缺点,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一跃成为班里的优秀生。从这个事情中,我们不难发现,母亲这个角色具有不可代替性,母亲的陪伴会给孩子提供稳定可靠的生存条件,增强孩子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二、留守长辈方面 

  1.尽量关心孩子各个方面 

  在照顾留守儿童时,很多留守长辈只关注孩子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没有关心孩子的其他方面。孩子期待的不仅仅是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他们还期待归属感,有爱的需要。如孩子希望与家人聊聊学校有哪几位好朋友、喜欢哪位教师、想要什么礼物、今天玩了什么、对某件事的看法、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自己有什么困难等。因此,留守长辈应多关注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全方位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2.注意孩子平时的举动 

  留守长辈一定要关注孩子平时的举动,他们所发生的事都是有原因可循的。如有的孩子很长时间没有和他人沟通交流,有的孩子与同伴之间发生了矛盾,有的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了威胁与恐吓,有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上遇到障碍与困难等,这些问题会给孩子造成困扰,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果在发生事情之时,孩子的身边有人对他说:“我会一直陪着你。”“你或许是这样想。”“你的心情很差吧。”这会让孩子的精神和心境有一个寄托,问题可能就能迎刃而解了。

    3.给孩子分享父母的事情 

  留守长辈有一个他人都替代不了的角色,那就是知道很多孩子父母的事情。孩子很希望父母能够在家里陪伴自己,父母在他们眼里就是最值得尊敬、最重要的人,如果有人和他分享父母的事情,能有效维系他与父母的情感纽带,让孩子感受不一样的父母,感受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 

  三、学校教师 

  1.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状况 

  笔者认为,农村学校的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2016年,笔者学校开展了“教师家访进万家”活动,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学生们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在他们眼中,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另一方面,在家中,他们有很多缺点,担心家人会趁机向教师告状。当时,五(2)班有一位女生,在校表现比较平常。当教师来到她家时,她非常热情地迎接教师,感觉自己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开学后,她带着全新的精神面貌回到学校。可以说,家访也是对学生一种细致入微的爱,教师能贴近、走进学生的生活环境,探寻他们的另一片生存天地,从而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和分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很多学校一直都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致使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其实,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效利用了开设的心理教室,才是学校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关爱在于真实的行动,笔者希望每一个教师都能够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 

  一个人的心理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知是指感觉、直觉、记忆、表象、思维、语言、想象;情是指情绪情感;意是指意志。心理特性包括:第一、动力,就是需要和动机;第二、适宜性,就是能力;第三、人格,就是气质和性格。在当前形势下,“说教”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教师应懂得和利用心理方法去面对和处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利用心理学中的聆听法、移情法、认知法、暗示法、疏泄法、松弛法、系统脱敏法等,來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的心理。 

  3.主动为学生排解烦恼 

  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心有很多烦恼,他们生活单调,精神世界也很匮乏。其实,他们会哭、会笑、会闹,都有自己的小情绪,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如笔者学校有位学生琦琦,她生活在重组家庭,妈妈沉迷于赌博,琦琦在家吃饭时,继父总是在言语上说教她,在琦琦面前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导致琦琦性格越来越胆小、内向,做事唯唯诺诺。有一天中午,琦琦与继父发生了口角,下午放学回家之后,琦琦坐立不安,害怕挨骂,便背着书包到了自家楼顶上。她在楼顶上做完作业后,也不敢下楼吃饭,结果自己坐在楼顶上睡着了。傍晚7点钟,琦琦的妈妈打电话给班主任,说孩子没回家。班主任了解情况后,立刻让家长快速去寻找琦琦。可是,琦琦的妈妈没有外出寻找琦琦,反倒对班主任说:“她自己会回来的,又不是第一次这么晚没回家。”这时,班主任立刻要求家长一起寻找琦琦。经过学校、同学、邻居、其他家长的共同帮助,琦琦终于被找到了。找到琦琦后,继父开始责骂琦琦,班主任立刻阻止了继父的行为。孩子的烦恼和压抑来源于各个方面,在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时,他们需要用合理的渠道来宣泄和治疗自己的感情。因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烦恼,并提出有效的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 

  4.及时告知家长学生不正常的行为 

  一旦发现学生今天没来上课,或者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要及时和留守在家的家长取得联系,并沟通学生的具体情况,还要将这一情况告知出门在外的家长。只有这样,外出的父母和留守的长辈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方便他们及时关心和照顾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四、社会方面 

  1.来自社会的关爱 

  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体制还不够完善,但是社会上有很多的爱心人士、志愿团队、公司捐助等组织,能给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如麦田教育基金会给学校置办班级图书角,丰富留守儿童的阅读面,给留守儿童精神上的寄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2.来自法律法规的保障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权益应得到法律的保护。教师应在遵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下,监督和践行国家和政府的义务,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的实现。第一、留守儿童的生命权和身心健康权是基础;第二、明确和强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责任和意识;第三、确保受教育的权利,保障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第四、正确树立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第五、持续地关注、预防和治疗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疾病,并建立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就在于学校和家庭。一方面,在家留守的长辈和外出打工的父母都要持续不断地关爱孩子;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教育,让祖国未来的花朵们更加耀眼夺目。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茶红小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