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对息烽县“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23-12-07 05: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突出表现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三农”建设工作开展,也严重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由于宏观政策的影响,部分水利设施和道路建设等工程资金无法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仍然不够大,整体发展受影响。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72元,占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3%,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8%,只有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乡镇不到3500元、最少的只有2000元,全县81%以上是农业人口。


  二是农技人才队伍较少,农业生产没有保障。

  全县科技型人才队伍缺乏,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紧缺。全县乡镇农技人员编制不足200人,在职人员也不过100余人,具有畜牧、兽医、农学等农业方面专业岗位人才还不到20人。有80%的土地存在农作物缺乏水保障,动植物病虫害防御保障的能力不强,良种推广试验示范缺乏技术保障,耕作技术及其方式比较落后,农机具严重缺乏,在一些村还缺乏基层党组织应有的保障作用。


  三是农民个人基础环境较差,农村教育资源利用不够。

  大部分农民存在自有资金少,底子薄,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等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一部分学生外出就学,主要表现为小学生出村进城镇、初高中生到县及以外学校求学。个别农民由于外出务工,存在农活没人做,孩子没人管等误农误学问题,导致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脱节。农村贫困户、残疾户子女就学难。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履职没有到位。

  全县西部乡镇以农业生产为主,没有二产作为财政支撑,三产发展缓慢,乡镇财力不强,农业投入难;中部乡镇失地农民数量大,潜在问题多,小城镇建设带动力弱;东部乡镇远离市县中心,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慢,还没有形成规模。相关部门调控力度不够,服务履职还没有完全到位。如部分农用生产资料化肥、煤炭价格等涨价,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与转移针对性不强,输送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做到稳得住、富得起,劳动技能不强,收入不高。


  二、对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大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按照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的物质条件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消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修通硬化乡、村、组联网公路,打通连接郊县水陆交通运输网,充分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市县域经济互补型快速发展。对全县缺水的村、组进行彻底调查摸底,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对全县严重缺水的地方加大建设力度,最大限度保证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的需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邀请专家对全县地质、气候、土壤和水源水质等进行专项调查,获取详尽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论证。结构调整要做到合理规划布局,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帮助农民群众选准致富路子,把种植、养殖、加工统一协调起来,办出样板。形成各种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挥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在缺乏支柱产业的乡镇,要让群众看到增收的希望,在原来烟区种植烤烟是一条短平快的路子,农民原来就具有这方面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只要引导得力,既可富民,也可富乡富县。结合各乡镇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民生产风险系数。对各级各部门的支农资金要捆绑使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率。


  三是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针对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实际,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在积极配合省、市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工作的同时,建议政府各部门(人事劳动、农业、农办)要通力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市场竞争的意识。要在培训实效上下功夫,让每一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学到实用技术,真正具有一技之长,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较高的报酬,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在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学到技术的同时让农民知道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和合理流动。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建议相关部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切实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使党组织发挥核心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借助远程教育载体,加大对党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和执政意识。继续推进“双带致富”工程,让农村党支部在带领农民奔小康的道路上真正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同时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为民意识。让机关干部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人民群众具体存在的困难,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帮助农民寻找增加收入的致富门路。


  五是加大农业投入,全力推进乡镇上下共同发展。

  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就没有农民的小康,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81%的县,建议更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除了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外,要在每年的县、乡财政中尽可能安排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解决农民自有资金投入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的问题。如因市场变化而引起的农用物资涨价,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财政给予农民适当补贴,对哄抬物价、坑农害农的工商户给予严厉打击。在政策上,应区别对待,制定向西部乡镇倾斜的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县级财政的综合调节作用,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乡镇扶持,推进全县各乡镇的整体向前发展。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议相关部门对全县各级各部门人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弄清底数。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对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的乡镇给予补充,保证乡镇基本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对全县都缺乏的人才,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引进,以保证全县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领导,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认真探索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留住县内外出借读生,减轻学生家长的支出。加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农村贫因户、残疾户子女就学难问题。切实解决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治文化市场。要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郭渐翔

  来源:理论与当代 2006年10期

  作者:刘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