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我们有必要把实现科学发展观作为措施,加快解决我们面临的“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探讨”三农”问题及农村科学发展观作了探讨。
一、“三农”问题依旧是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尤其是垦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率远低于地方GDP的增长。
2.生产力发展缓慢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是什么?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是生产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首先是生产的主体生产者,目前,我所在的城市,生产者多为农牧场管理者和个人,他们本身的知识很匮乏。加之,生产工具并不先进,只有很少的管理者能配备较为完备的设备。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生产力低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剩余价值也随之减少。劳动对象种类单一,缺乏新品种。这三点直接导致垦区生产力发展缓慢。
3.许多农业主产区人才储备不足
有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许多的孩子继承了父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虽有一部分人考出去了,学到了先进的农业知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选择离开地方农业,到“外面”发展。这都给我们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影响。
4.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新形势的挑战。
二、以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
1.以农民为本位,立党为公,执政为农
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农民呼声。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入了解农民的疾苦,倾听农民的呼声,调查农民的实际。不如此,“三农”问题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现实性、针对性,更谈不上实效性。毛泽东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一语道破了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实践基础。整天蹲在办公室里,靠统计材料和整理数据得来的只是片面的实际,不足以作为制定科学政策的依据。因此,调查研究是做到以农民为本位,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2.以农村为舞台,统筹“五大关系”
(1)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协调发展是 “三农”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必须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以缓解城市在就业、生活方面的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提高中国人口的城市化率,从而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另外,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统筹贫富发展,实施“帮、带、扶”工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辨证平衡理论和经济发展的波浪式规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我们既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避免两极分化,但又不能搞形而上学的“拉平论”,只能走波浪式发展之路。政府要大力推进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从根本上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3)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但要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要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要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健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监督、罢免制度,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我们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掀起农村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高潮。使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统筹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我们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方针、政策的制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高效开发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要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带有本地特色、符合本地实际、市场前景好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乡镇工业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切忌盲目上马。
3.以农业为重点,多业并举,全面、协调发展
(1)协调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提高粮食产量,以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又要大力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各项产业,这样既能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2)协调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农村的传统产业,必须抓紧、抓好,同时又要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以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调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工业品与农业品之间的剪刀差过大既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又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在对其宏观调控的同时,各个地区要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善于捕捉市场信息,调整种植业结构,生产销路好、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
作者:蒋贤林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