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代我国的第一大难题,也是山西的第一大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是山西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西的小城镇建设同全国一样有了重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以来,各级领导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各项工作不断展开,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具有本省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并逐步付诸实施。但是,在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对小城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表现为,对好的政策不能认真贯彻实施,缺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导致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各种为难情绪的产生。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深对小城镇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加强山西小城镇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种历史性转化形式,是城市的雏形。小城镇建设包括全方位的社会发展间题,但从根本上说,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的经济,其关键是要有产业和市场的支撑,没有经济发展作基础小城镇就不可能发展=小城镇的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工程。其作用在于:
(―)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是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建国以来一直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山西的情况与全国-样,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运用各种手段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农村集中有限的资源,形成了;业和城市建设的资金积累。同时,为了减轻城市负担,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样做,尽管在当时有其历史的必要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其中主要的负面作用是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城乡和工农差别。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山西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由于受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工业化实际上成了城市的工业化。目前,山西工业化已进人中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水平只有38,2%,全省城镇居民2002年平均可支配收人达到6234元,而农村居民只有2150元,农业和农村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也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
由原始的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的分离和对立,再到更高阶段的“城乡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早已为-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所证实。当今世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潮流,不仅发达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也很重视这个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规律自发起作用的过程中,先是乡村资金、人才流向城市,聚集到城市,实现了城市化,直到乡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紧张状态时,才不得不回过头来研究农村,建设小城镇5例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城镇开发法>,第一批新建63个小城镇,并且提出了“都市化村庄”的概念。我们应该重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只是我国有特殊的国情,我们是在受到“三农”问题严重困扰的时候,着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最佳选择自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石。一方面,通过工业扩散,技术设备转让,招商引资,人才交流,促进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横向联合,把城市先进生产力引人广阔的农村,以形成-个比较均稀的工农业布局;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改革的深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一部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并把这部分农村人口和村办企业逐步引向小城镇,使城乡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工农产品的交换关系,而且又增添了产业间的横向联系,这样的小城镇就成了乡镇企业立足发展的基地,成为扩大城乡物资交流和商品流通的中转站和集敢地,从而就历史地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石。
(二)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区域经济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希望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交通顺杨,生活方便,整洁舒适,诚信公平,安全文明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埦里,企业无后顾之忧,只要内部经营管理得好,就会迅速发展起来。而山西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条件,鉴于这种情况,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可以优化乡蜞企业发展钚境,增择聚集能力。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柱,山西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由1978年的9.11万个发展到2002年的37万个。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2002年非公有制企业占乡镇企业总数的96.4%。各类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总数达319.1万人,总产值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向国家纳税608716万元。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区域空间布局分散制约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分散,除了占有耕地过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信息不灵外,更重要的是不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也是近几年乡镇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城镇一般都是在相对优越的条件下历史地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基础,加快小城镇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使各种环境向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改善,形成聚集乡镇企业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促使目前由于布局分敢造成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2.可以改善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条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农村由于农民分散居住在自然村落,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亊业发展艰难,大部分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即使有就业机会也难胜任。如果集聚农村人口于小城镇,不仅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而且伴随着小城镇建设而出现的各种教育、科学、文化设施将有利于城市文明的广泛传播i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交流和人口素质的提髙;有利于改变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封闭状态,尽早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3.可以吸引民营企业家和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加强小城镇建设可以为民营企业家和外商创造投资办企业的必备条件。比如,必要的道路交通、信息通讯、文化娱乐等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及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等各种条件,从而以优越的环境招商引资,招贤纳士。而外来企业入驻小城镇越多,越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是调整经济结构,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有力措施
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小城镇建设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在于: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山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逐步调整,山西-、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由1978年20.7:58.5:20.8发展为2002年的9.8:53.7:36.5=从这个比例结构看,第一、二产业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提高,但尚未进人产业结构滇进的最佳阶段,即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状态,而基本上表现为“二三一”的排列顺序。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该地区流通、消费和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山西农村第三产业比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由此又导致农民收入少,消费水平低。据统计,山西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2%,但2002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9.8%。产业结构因消费水平落后而难以实现正常升级,经济结构也难以得到优化。,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消费断层”问题,扩大有效需求;有利于拓宽消费领域和提高消费层次,减缓工农业产品总体过剩的局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山西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伲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城镇从亊工业生产和各种服务性工作,让他们有机会获取加工、服务领域产生的高于简单出售初级农产品价值的附加值,从而迅速增加收人,提髙生活消费水平,有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不仅是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一大特点,而且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规律,小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
2.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s所有制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不会彩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还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量的比重,1985年为87%,2000年为43%,而国民经济却连年增长,我国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山西所有制结构的问题在于吸纳就业能力强、活力大的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发展缓慢,到2002年国有企业资产仍然占全省企业资产总量的60%多,增值速度慢,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发展。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发展小城镇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空间,它将成为山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的主阵地和新亮点。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通过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小城镇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有关部门调査分析,农村人口每减少1个百分点,农村人均就增收200元;城市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因此,加强小城镇建设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山西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厲于发展中的落后的农业国。山西的农村更加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按部就班是不行的,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优秀的小城镇ft新31工业化必要的載体
现代机器大工业的集约效应决定了工业化需要集中在城市中进行,城市相对集中的劳动力和消费者群体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又以方便快捷的通讯、交通和各种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和环境。由此可见,城市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载体。山西是一个城市比较少的省份,据统计,全国现在有中小城市近680个,平均每个省23个左右,而山西地县两级城市仅有22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1个中心城市中真正算上中心城市的仅太原和大同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小城镇,用优秀的小城镇来做工业化的载体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当前所需要的工业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化。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如果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我们永远也赶不上世畀先进水平,必须是世界走一步,中国走三步,山西走四步、五步,或更多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城市化,包括城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信息化的要求尤为突出。信息化是髙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髙速公路”。而山西现有的城市多数还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小城镇的基础就更加薄弱。因此,必须跨越式、超常规地发展,用创新精神发展小城镇。并把优秀的小城镇逐步升级湞进为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这是山西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也*适合山西省情的道路。
(二)加强小城镇?设可以早日实现农村现代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如今全世界已经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80%以上,城市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必将加快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的第一步,这一步的起点不是梵单地聚集人口,而是发展新型二业。随着新型工业的产生发展,为之服务的信息产业、商业等第三产业会迅速兴起,对劳动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髙,小城镇又成了第三产业的载体。在城市中聚集的人占既*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们日益増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对城市提出新要求。小城镇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着城镇化的水平。小城镇不但要为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也要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它的功能日益增加,载体作用日益突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会越来越强,这样,农村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离我们更近了。从某种童义上讲,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过程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又是使农业转变为工业,农民转变为市民,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是山西走出"三农"问题困境,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