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和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在新形势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领会其精神实质,总结经验,看到问题,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形势;乡村旅游;机遇
AbstractThe Decision, which has been passed by 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pointed out that “taking action that suit local circumstances to develop distinctive industry and rural tourism” will be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We are supposed to get down to the Decision passed by 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grasp its essence, summary experience, find out existing problems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 in new situation because i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New Situation; Rural Tourism;Opportunity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一种休闲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人们逐渐将旅游和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的休憩时间大大增加,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消费欲望;随着道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短途的乡村旅游变为现实。
一、乡村旅游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将乡村特有的农村景观、民风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同时,它也是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更高的休闲度假层次转化的典型行为。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多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的第一个“休闲牧场”成立于1880年的北达科他州,1925年许多牧场成立了休闲牧场协会,1995年美国农村客栈总收入为40亿美元。199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度假,仅在美国东部便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进行一定的装修改造成为饭店,用以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把大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德国的乡村旅游居世界领先地位,农村规划历史较长并且发展经验较丰富,十七世纪中叶,就有了吸引都市居民的“在农庄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到 1997年,德国已有两万个度假农场,约有2,500余万人次到度假农场旅游度假,营业所得高达7.8亿马克。2004年,法国有1.6万多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能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最早产生于80年代初期的广东深圳地区的“荔枝观光节”,吸引城市旅游者到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乡村旅游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即使到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党和国家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2007年3月20日,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 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一次把乡村旅游写进了党的《决定》。
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大都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的主要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二、乡村旅游产业对“三农”的贡献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主要形式的“农家乐”,目前在四川省的“农家乐”已遍布21个市、州,截止2005年底,全省“农家乐”经营户总计达17037家,旅游吸纳的就业人员237920人,接待旅游者高达8244万人次,旅游接待收入246881万元,上交税费9049万元。“农家乐”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经济来源。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6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600万人。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农业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效益低,经营风险大。乡村旅游的开发将使农民从专注于土地本身单一经营,发展到“天-地-人”和谐共存,可大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供产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乡村旅游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及与都市游客的交流、学习,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社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在生活设施公共化,生活服务社会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在农家乐已露出端倪,这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4.有效地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整套的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能吸收利用大量劳动力就业。根据乘数效应理论估算,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机会,将产生另外3个间接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以四川省郫县为例,2003年,该县有“农家乐”近500家,服务人员3000名,大部分是农民,还吸收了部分城市下岗职工。昔日许多四处奔波的“打工仔(妹)”带着资金返乡办起了“农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
5.促进观念转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是新的思想观念的“催化剂”。旅游带来了人流、物流,更有意识流、思想流。旅游的开发不仅给旅游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更给旅游地带来全新的观念和思想。乡村旅游还为农村带来全新的服务观念,大大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由于我国“农家乐”旅游开发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应当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抓住历史机遇,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1.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的机遇
乡村旅游发展,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需要规模化开发,才能提高生产力,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小块分割结构及具有封建色彩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成为依托于土地的生产要素(或资本)聚集的主要障碍。农村生产与生活要素的流转,使生产要素的聚集成为可能,保证了大资本进行产业投资的基础。乡村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产业,需要大资金的投入,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乡村旅游产业,是未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直接面向终级消费的产业,具有提升附加价值,形成资金快速流转的特别作用。
规模化乡村旅游开发,将可以形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乡村发展,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规模化基础的形成,为国内国际投资资本等进入我国农村,提供了基础。
2.乡村旅游资本化的机遇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具有盈利能力的资产,是农业生产资料,是一种产业资本。
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旦可以流转,资本的价值就可以衡量,并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由个体人身依附转化为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新形态。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就转化为一种可以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资本。由此,对这一土地进行的投资,进行的植物种植、环境营造、生态建设、设施开发等等,都承载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而成为具有抵押、流转、聚集与拆分能力的资产及资本。由此,乡村旅游就成为具有资本属性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而我国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则是不具备资本属性的资源。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对于投资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就是乡村旅游的资本化机遇。
乡村旅游的资本,包括乡村休闲房地产的资本化。这和小产权的住宅房地产发展有一定的关联,又很不相同。一旦农村宅基地流转规范出台,集中居住形成的宅基地节余,可能成为乡村休闲房地产发展的最大机遇。由此形成乡村休闲房地产具有资本品的属性,成为受到法律保护且可以流转的物权。这将吸引所有房地产开发商的高度兴趣。
3.乡村旅游政府扶持开发的机遇
作为以服务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需要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将大大提高对农村的政府投资与财政扶持,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为旅游开发提供较好的支持条件,降低投资成本与风险。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扶持轻工业、扶持房地产业、扶持重化工业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农村综合开发将成为未来十年的繁荣主体。由此带来了政府扶持乡村旅游开发的机遇。
4.基础设施改善与市场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为了继续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包括外贸出口增长、投资增长、国内消费增长,这三种增长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因此,投资增长与国内消费增长,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增长的关键。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推进机制。其中,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将极大的拉近城乡距离,形成乡村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可以说,交通是带动旅游发展的直接动力。路到哪里,乡村旅游就可能在哪里开花。
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流转,将形成农村资本的全面升值,就像城市房地产升值一样,形成极强的财富效应,带动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以8亿农民为基数的财富效应,将产生出对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推动,由此开启一轮高速增长的周期。
5.乡村旅游市场国际化的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乡村旅游“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当前,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主要集中于国内,是都市人假日休闲放松的主要去处之一。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六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境外旅游者最感兴趣的中国旅游资源中,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民族文化分列前三位。而乡村旅游产品正是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愿望的,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成熟与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它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可见,从境外市场开拓的难易程度来讲,民俗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经营最具潜力。
6.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的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当遵循这一精神,乡村旅游开发应当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建建筑不得个体突出,独具一格,破坏整体氛围和美感,即所谓“开发建设性破坏”。建筑材料以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为主,其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村景交融,意味隽永。白瓷砖建筑在该产品的开发中绝对无一席之地。控制和减少使用有害或对环境不友好的产品,比如石棉、杀虫剂和有毒、腐蚀性和感染性物品。增强环境认识减少污染,避免使用不可回收使用的一次性产品等产品,建筑施工标准等达到生态环保标准,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占有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乡村旅游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开发时要注意保持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
中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农村风光多姿多彩,中国农民民风淳厚质朴,我们相信,乡村旅游产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主编:郑建雄、郭焕成.陈田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C]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新乡村主义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研究[J].台湾:亚洲大学休闲与游憩管理学系,2007年第一卷 第一期.
新乡村主义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研究[J].台湾:亚洲大学休闲与游憩管理学系,2007年第一卷 第一期.
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
http://www.gov.cn/jrzg/2007-01/18/content_500505.htm.
http://www.chengdu.gov.cn/newsrelease/list.jsp?id=7140.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03/20/content_5873014.htm.
甄先尧.中国农家乐[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第一版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