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提要】
为了探讨《陌上桑》的创作接受史以及后世拟作与《陌上桑》本辞的内在联系,通过采用分类 分析 、 历史 分析和比较分析等 方法 ,同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 理论 ,对历史上众多《陌上桑》的拟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后世诗人大量模拟《陌上桑》,是基于《陌上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 艺术 魅力。这种能动的接受方式对《陌上桑》成为经典名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陌上桑》;接受;模拟
拟古之习,肇自先秦,两晋大盛,以后各代相沿成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特别是汉乐府诗,每个朝代都有大量的诗人去模仿。《陌上桑》的拟作从曹魏时开始出现,直到清代,文人拟作的热情一直不减。据《乐府诗集》、《古乐府》、《古乐苑》、《古诗纪》等收录,所得拟作共有近百篇。它们是后世作家能动地接受《陌上桑》 影响 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依照这些拟作的内容把它们分为四类,探讨《陌上桑》创作接受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它们和原作的关系,深入地了解《陌上桑》的深刻内涵及艺术魅力,透视采桑题材的作品在历代作家笔下的变化及各个 时代 作家审美趣味和思想倾向的不同。
一、《陌上桑》拟作的分类分析
(一)歌咏罗敷故事
这一内容在《陌上桑》拟作中占到60%以上,充分表现了诗人们对罗敷故事的喜爱。这60余篇诗歌继承了《陌上桑》的基本故事情节,但是由于各人的思想情趣和审美风格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各异,因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其突出的特点有两个。
1.对罗敷贞节的强调 贞节是人类 社会 特别是儒家思想对妇女提出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把它当做典律去要求妇女遵守,而妇女自身也积极地按照它立身行事。《陌上桑》深受不同阶层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罗敷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忠贞的品质符合了儒家的道德规范,满足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理想要求。在这些咏叹罗敷故事的拟作中,罗敷拒绝使君的共载要求这一表现罗敷贞节的重要情节被无一例外地保留了下来,但由于时代背景和每个作家的思想观点不同,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对贞节的标准和强调的程度也不同。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量拟作里,有13篇是咏罗敷故事的。其中突出强调罗敷贞节的诗仅有傅玄的《艳歌行》一首。此诗对《陌上桑》字模句拟,毫无创新,遭到后人严厉批评。清代王士祯说:“傅玄《艳歌行》云:‘一顾倾朝市,再顾国为虚。’呆拙之甚,所谓点金成铁手也。”又云此作“汰去菁英,窃其常语。尤厌者,本词‘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绰有余味,乃益以天地正位之语,正如低措大记旧文不全时,以己意续貂,罚饮墨水一斗可也谅哉!”明代谢榛评曰:“傅玄《艳歌行》全袭《陌上桑》,但曰‘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盖欲辞严义正,以裨风教。殊不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已含有此意,不失乐府本色。”清代牟愿相评日:“傅玄《艳歌行》篇中直用古词,略改数字。……罚饮……墨水一石。”今人萧涤非先生也批评说:“改‘罗敷自有夫’为‘贱妾有鄙夫’尤可憎。‘使君自南来’以下诸语,且亦非事理,殊欠允当。盖罗敷既未出采桑陌上,使君自无缘得见也。乃知文学贵独造,贵创作,舍己徇人,徒自取败耳。”
后来明代诗人李攀龙的拟作《陌上桑》也与傅玄诗一样,只改动了少数字句,几近于抄袭,也遭到了批评。
从宋代开始直到清代,《陌上桑》拟作中以罗敷故事为内容而重在刻画贞妇形象的作品就多了起来。原诗中,罗敷集忠贞和风流于一身,面对使君的请求,口齿伶伺,应对自如。然而,在具有正统伦理思想的文人看来,罗敷根本就不应该接使君的话头,所谓“幽闲女子,岂喋喋与狂且争口舌哉!”
宋代阮阅在《诗话总龟》里不但表现了对《陌上桑》本辞中罗敷形象的不满,而且对卢思道、傅縡、张正见、刘邈、王筠、萧捻、殷谋、沈君攸等人拟作里的罗敷形象都提出了批评,认为她们都不够贞烈,而且还做诗一首来向世人展现自己心目中的罗敷形象,其诗为:“罗敷十五六,采桑城南道。脸媚夺朝霞,蛾眉淡初扫。……使君从南来,黄金络马脑。调笑一不顾,东风摇百草。”罗敷形象虽比本辞中贞烈,但却风情顿失。
元、明、清三代有《陌上桑》拟作近30篇,大部分都重在刻画贞妇形象,如元代胡布、刘诜、周巽、赵文、释英,明代胡应麟、胡奎、朱诚泳等人笔下的罗敷无一例外都是贞烈异常的女子,而且罗敷贞烈的程度是在不断升级的。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们对女子贞操的苛求。
2.对使君态度的改变和对人类真情的抒写 首先,在南北朝的十余篇咏罗敷故事的拟作中,除过傅玄诗外,其他作品中已经没有了对使君的讽刺,作者和罗敷的态度都变得婉转平和,如王筠、刘邈、傅縡、张正见等人的诗,和原诗差异甚大,如前文所引,曾遭阮阅诟病。
唐宋时期,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如李白“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踯躅”_(p422)、王建“黄花盖野田,白马少年游”(P417)等诗句里,使君是以多情公子和美貌少年的形象出现的。罗敷对使君的态度也有了更大的变化,如唐庚诗云:“殷勤谢郎意,其如义命何?”(P15019)虽拒绝而又充满留恋。这些诗歌表现了和阮、戴二人截然相反的立意。
明代,一方面是官方的政策法规对妇女贞节的要求更加苛刻,另一方面民间新的民主思潮也在悄滋暗长。表现在诗歌里,就是对人类真实情感的抒写。如王翰的拟作里,使君的形象变成了美貌公子“陌头骑马年少客,新着春衫面晰白。”女主人公也在少年的情歌声中情意摇荡:“女郎遥隔桑陇听无由一笑开春襟。低眉踯躅立多时,回头转盼情功深。”虽然王翰最后还是让女主人公拒绝了少每的追求,但又真实描写了两位相爱的青年内心的相思:“援筝奠弹陌上桑,筝声哀鸣两心苦。”这是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诗歌。在伦理思想统治极为严醇的时代,他能够把笔触伸人人类灵魂的深处,敢于杀达人们真实的感情,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和不月的勇气。诗中既有真情的流露,又有道义的坚持,实属风情与大义兼备的好诗。
(二)歌咏艳情和美女
采桑题材是我国诗歌辞赋的传统题材。在《陌上桑》以前的作品里,采桑题材一般都是描写男女艳情的。采桑的女子与男子春日里相遇、相会在桑中、上官、淇上、溱洧之畔,产生了美妙的爱情。如《诗经·小雅·隰桑》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10](P474)《庸风·桑中》云:“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10](P84)《巍风·十亩之间》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10](P191)等等。另外,辞赋中也有对桑林中艳遇采桑女情节的描述,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枚乘的《梁王菟园赋》、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从这些诗赋中可以看出采桑女都是美艳动人的。《陌上桑》上承古代诗赋的桑林主题,描写了一个男子与一个美貌的女子在春日的桑林里相遇的故事,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上古桑林故事中女子与男子能欢会已经变成了此时的对立。然而,由于历史的积淀,后代的拟作者们仍然挖掘了这一题材中蕴涵的描写艳情与美女的成分,写出了优美的诗篇。如鲍照有诗句云:“采桑淇澳间,还戏上官阁。”[11](P1257)梁简文帝有诗句云:“连珂往淇上,接幰至丛台。”[11](P1901)宋朝文彦博的诗改罗敷为莫愁,略去了原诗后一节“夸夫以拒”的内容,成为了一首艳游诗。其诗云:“佳人名莫愁,采桑南陌头。因来淇水畔,应过上宫游。贮叶青丝笼,攀条紫挂钩。使君从见问,五马亦迟留。”(P3474)不但歌咏了采桑女的美丽,并且依然蕴涵着远古桑中欢会的风情。对这些诗歌后人一直毁过于誉,但是不可否认,它们仍然是文学作品中生命力非常旺盛的题材。
有些诗人截取《陌上桑》第一解之意,发挥想象,描绘了各种风情不同的美女,改变原诗中的侧面烘托为正面、直接的描写,如沈约、萧子范、张率等人的诗。而其中的代表作则是陆机的《日出东南隅行》。其部分诗句为:“美目扬玉泽,峨眉像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悲歌吐清响,雅韵播幽兰。丹唇含九秋,妍迹凌七盘。赴曲迅惊鸿,蹈节如集鸾。绮态随颜变,沉姿无定源。俯仰纷阿那,顾步咸可欢。”[11](P652)作者采用赋法,用极其丰富华丽的词语对美人皮肤的色泽和质感、眼睛、眉毛、姿态、笑容、手指、声音、嘴唇、步态等都做了细致如画的描写,表现出富丽繁复的美。和《陌上桑》相比,一个属于写意式的描写,一个属于工笔式的描写,可谓是各擅胜场。
较之原诗,这些拟作对人物的描写更加具体、细致、准确,是我国文学史中描写人物技巧的进步,为后世的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和语言技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写人而写人,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和真实的个人情感,在形式上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常常会让人为其内容的贫乏而感到遗憾。
(三)歌咏相思
把采桑女和思妇的题材融合起来是《陌上桑》拟作中的又一种 内容 。采桑题材如上文所述。思妇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在乐府民歌中如《饮马长城窟行》等,在《古诗十九首》里如《行行重行行》等等。现在,在吴均和王台卿等人的笔下,二者合而为一,其抒情主人公既有了采桑女风流浪漫的气质,又有了闺中思妇缠绵哀怨的情怀,成为《陌上桑》拟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吴均的拟作《陌上桑》和《采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如他的《陌上桑》:
袅袅陌上桑,荫陌复垂塘。长务映白日,细
叶隐鹂黄。蚕饥妾复思,拭泪且提筐。故人宁
如此,离恨煎人肠。[11]
用缠绵凄婉的语言诉说着采桑女绵绵的相思和离恨。
王台卿的四首《陌上桑》用清丽婉转的南朝民歌体拟写汉乐府古题,表现了当时诗坛的好尚。这四首诗其实是一组诗。一言送别。二言丈夫的去向。三言别后的思念。四言盼归。每首诗都是一个形象鲜明的画面,以时间顺序组合在一起。开头以“郁郁陌上桑”[11](p2087)起兴,领起下文,使四首诗融合在一起。同时,作者于写景中巧妙地融入了比喻,如用“遥遥山下蹊”[11](P2087)喻男女空间距离的遥远,以“皎皎云间月”[11](p2087)喻思妇的贞洁,以“袅袅机头丝”[11](p2087)喻相思的绵长,同时“丝”与“思”谐音,正借鉴了民歌的写法。全诗含蓄蕴藉,情思绵绵,如泣如诉。虽是用《陌上桑》为题,但它们也因袭了《诗经》和汉代的思妇诗及送别诗。如“送君上河梁”[11](p2087)显然脱自《苏李诗》之三“携手上河梁”[11](p337),“非无巧笑姿,皓齿为谁发”[11](p2087)脱自《卫风·伯兮》里的诗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元膏沐,谁适为容”[10](p116)及曹植杂诗句“谁为发皓齿”[11](p457),也表明了这组诗歌是接受了多种文本的 影响 后创作的。
隋唐以后的拟作中歌咏相思的大大减少,主要有唐代刘希夷的《采桑》、明代林光宇的一首、方孟式的三首和乾隆一首,后五首皆题为《陌上桑》。这几首拟作 艺术 价值都不突出,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细 分析 。
(四)对现实的批判
这一组诗歌是《陌上桑》拟作中的变调,其主题立意完全没有了歌颂采桑美女艳丽和忠贞的意味,也改变了古辞故事诗的体裁,而是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着力描绘了真正的农家采桑女悲惨的生活,表达了对她们的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如唐代陆龟蒙《陌上桑》:“皓齿还如珠贝色,长眉亦似烟华贴。邻娃尽着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p414)作者着意全在后两句:美女并非富家女,当邻居的姑娘们都穿锦着绣一展风情时,这个美丽而贫寒的姑娘却只能独自一人提着筐子去采桑。全诗含蓄地表达了对 社会 的讽刺。
宋代陈允平的拟作也以采桑为题材,表现了揭露现实的主题。此诗首句以“妾本秦罗敷”开端,前部分叙述罗敷采桑的辛苦,后面用愤怒的笔调直指黑暗的社会现实:“七日收得茧百斤,十日缫成丝两柬。一丝一线工,织成罗与彀。百人共辛勤,一人衣不足。举头忽见桑叶黄,低头垂泪羞布裳。”(p42000)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使全诗骨气顿增,立意高远。
除以上诗作外,比较着名的还有元代刘仁本的《采桑妇》,明代杨基、王冕和清代施闰章的《陌上桑》,胡应麟的《采桑渡》之二等等。《陌上桑》拟作中这一类揭露社会现实的诗歌虽然不占多数,但仍然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关心民瘼,勇为人民呐喊的优秀品质,也使传统的采桑题材有了新的内容,提升了诗格,是对汉乐府现实主义题材的继承和 发展 。
除此四类外,还有一类与《陌上桑》古辞内容毫无关涉的拟作,即三曹父子和李白、李贺的诗。三曹 的拟作为依旧曲旧题作新歌。李白、李贺的《日出行》从主题和风格上看都应该归入汉《郊祀歌》的拟作中去,而被郭茂倩误收入《陌上桑》名下。由于它们与古辞内容和风格皆无关系,在此不予分析。
二、《陌上桑》拟作产生的原因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陌上桑》拟作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主题,是因为它本身蕴涵的丰富性。《陌上桑》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具有以下几个要素:①乐府演奏的乐歌;②桑中题材;③贞妇形象。这些要素成为后世文人模拟它的基础。现分别论述
第一,因为《陌上桑》是一首乐歌,除了有歌辞外,尚有与之相协的乐曲。乐府机关既可以演奏汉旧曲,又可以演奏文人依旧曲旧题制作新辞的歌曲。据《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记载,曹操和曹丕的拟作与化自《楚辞·九歌》中之《山鬼》一诗的《楚辞钞》及《陌上桑》原作同时在魏晋乐府中演奏,就是如此。三曹父子是 历史 上大力写作古题乐府诗的第一批诗人。他们的作品几乎全与本辞无关,古题几乎成为傀儡。这是这一时期乐府诗的共同特点。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建安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文人们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亲眼目睹了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有切身的感受,有真实的情感需要抒发。因而在曹操的首倡下,这种依旧曲旧题创制新歌的风气遂蔚为大观。在整个曹魏时期,文人的拟乐府诗大都沿续着这一传统。同时,曹魏时,乐府不采诗,其演奏的乐曲除了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旧乐旧辞外, 自然 需要依旧曲造新辞。曹氏父子和魏明帝曹叡的很多乐府诗都在乐府演唱。因而这一时期《陌上桑》的拟作和众多古题乐府诗与原作的内容无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后代因为《陌上桑》乐曲逐渐消亡,文人仅依文本而去模拟,因此总与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桑中题材这一要素所引发的拟作。如前文所述,桑中题材或采桑题材在以前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大都是描写艳情的,而《陌上桑》正是这一题材在汉代出现的代表作。它除了有男女之间情事的描写外,还塑造了美艳风流的桑中女子的形象。因而从两晋开始,后世的作家就有大量拟作咏罗敷故事,或者咏美女与艳情。在所有咏罗敷故事的拟作中,罗敷的形象毫无例外是美丽动人的。有些拟作仅是单纯描写了一位美貌的女子,而略去了男女相遇的故事。大致说来,两晋的拟古乐府大都是借古题咏古事,除前文所引傅玄《陌上桑》外,傅玄的另外一些乐府诗和陆机等其他人的拟古乐府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两晋时期,国家归于一统,时局趋于稳定,文人的生活经历简单,生活内容贫乏,因而只能向前代诗歌讨生活。再者,诗人需要向乐府以及其他前代诗歌 学习 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而拟古之风遂于此时大盛起来。同时,从西晋开始,诗风即向着绮艳、繁缛、柔靡发展,如上文引陆机的拟作。至南北朝时期,此风更炽。而《陌上桑》所包含的艳情和美女这两种要素恰好与此时诗坛的风尚相吻合,因而此时的近30篇拟作,虽然音律和谐,造语绮丽,但是大部分却显得内容贫乏,这正是当时的大背景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外,桑中题材还关涉着实际的农事劳动,因而在唐代以后出身于下层的知识分子如唐彦谦、陆龟蒙、王冕等人的拟作里,才有对真正采桑女悲惨生活的描写。从《诗经》到汉乐府以来一直绵延不断的现实主义精神被继承了下来。他们的作品虽然是拟《陌上桑》而作,却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去写那些没有现实意义的内容,而是把悲悯的眼光投向采桑的农妇,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因而拟作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是《陌上桑》拟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以贞妇形象这一要素为焦点的拟作除了傅玄的《艳歌行》外,大都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我们知道,提倡和鼓励妇女从一而终的思想自古即有。但这种上层的 理论 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却浸润得比较缓慢。唐代的社会风气更为开放,因而此期及前代的《陌上桑》拟作中少有着力塑造贞妇形象的作品。从宋代开始直到清代,“贞顺”、“守节”的思想随着儒学的昌盛和宋明 理学 的兴起而扩散渗透开来,上至统治阶级和普通文人阶层,下至广大老百姓,这种意识都增强了许多。在这种背景下,宋、元、明、清近50余篇《陌上桑》的拟作中大部分都以塑造“贞妇”形象为目的就是必然的了。这点前文已有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由于《陌上桑》中有对罗敷爱夫之情的描写,而现实生活中,夫妻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不能终日相守,加之有古代文学题材的积淀,由此便引发了拟作者们对相思之隋的抒写。魏晋南北诗人融采桑与相思为一体,却是一种创新,是在当时思妇文本大盛的背景下自然产生的。
总的来说,曹魏时期,拟作皆为借古题以抒己怀,内容与原作无关。两晋时期,傅玄拟作字模句拟,如同抄袭,遭后人严厉批评。南北朝时期的拟作,咏美女和艳情者增多,故事情节淡化,诗风清丽柔婉,音韵和谐,诗歌篇幅也比较短小。唐时出现了关怀民生疾苦和抨击黑暗现实的拟作。而宋、元、明、清时期的拟作,其突出的特点是借古题写古事,故事情节完备,诗作篇幅增长,对人物外貌衣着的描写也更为细致,词语丰富,铺排浓烈,充分发扬了汉乐府善于铺陈的特点,但其中的罗敷也已经成为一个毫无风情的贞妇,失去了夺人的魅力。《陌上桑》拟作至此完全失去了生命力,仅仅变成了一种存在。
综上所述,《陌上桑》本辞和后世的近百篇拟作形成了特殊的《陌上桑》文学,虽然这些拟作的价值和魅力始终无法超越原作,但因为拟作者的着眼点各不相同,《陌上桑》所包含的每种要素点都被充分表现出来。它们共同烘托着《陌上桑》,彰显着《陌上桑》的风采,为《陌上桑》成为经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陌上桑》是后代读者在创作中的能动接受和其他各种接受方式以及《陌上桑》本身固有的价值共同将它推上了经典的位置。
参考 文献 :
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415.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37.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22.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8.
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12.
阮阅.诗话总龟:卷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79.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王翰.梁园寓稿:卷三[M]∥王云五.四库全书珍本:三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
[10]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