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历史 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派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一部兵书。这是当前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其中的一些人,把《道德经》纳入了文学范畴,形成了“老子文学”;另一些人,从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哲言、哲理之中去感慨生活,认识人生和 社会 ,形成了“老子思想”,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思想、 哲学 着作。
一派人怀疑《道德经》是一部兵书。这些人为数极少。其中,就以毛泽东为代表。他们觉得《道德经》“像”一部兵书,但是,可能感到书中的兵法思想说得较少,显得不够份量,于是只是怀疑罢了。
一派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兵书。这些人为数更少。主要就是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的一些弟子。笔者就持这种看法。
为什么会各说不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 研究 上出现了盲区,是人们对老子的“武学人生”缺乏了解所致。
那么,老子的武学人生如何?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乃周朝人。他在周朝当过史官,之后弃官不做,西出函谷关,来到了伏羲家乡四川并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老子着《道德经》,并缔造了武术,创建了武学,创立了武术盘破门,开创了 中国 武术以及中国武学文化之先河。其间,老子也开创了中国的修行道学,而成为了中国道家的开山鼻祖。老子的《道德经》不仅缔造和建构了完整、系统、 科学 的打法 理论 ,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而且揭示和阐明了“德”对“道”的制约和规范,形成了“以德治道”的“武学”思想,从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文化本质,就在于“武学”文化。同时,在实践上,老子一是创造了“盘破”手法和打法,二是创造了“桩”和“桩法”,三是创造了“走盘”打法和功法。并创建了盘破武术拳门。由此,老子的武术和武学就基本以门派性的、规范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正是如此,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和实践,都基本被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弟子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保存至今。然而,这老子的武术生平,至今却鲜为人知。这个事实表明: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为什么会出现盲区?对其解释,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可见,老子对其武术、武学思想进行了“保密”。并且,这种保密延续至今。故非老子盘破门武术弟子是不懂《道德经》真谛的。正是如此,不可避免的在《道德经》研究上会出现盲区。其二、至今武术界公认:“中华武术起于北魏”,“为印度僧人达摩祖师所创”。这种认识,不啻砍断了中国武术的传脉,并视北魏以前的中国武术为一纸空白。武术界尚且如此,文人,或者文化人就更不用说了。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导致在《道德经》研究上出现盲区。
因此,不懂老子《道德经》的“武术”、“武学”真谛,这正是导致分歧之所在的根本原因。这也正是说不清、道不明《道德经》伟大思想的本质所在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人们落入了“道德经,五千言,玄而又玄”的巢臼,不可自拔。
出于老子“保密”的原因,使得《道德经》难读、难懂,“玄而又玄”。那么,《道德经》难读、难懂的表现何在?从《道德经》的 内容 来看,表现为“几多几少”
第一,讲道理多,命题少,甚至隐藏了命题。老子《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是什么?在《道德经》中,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显然,单从这句话看,这个中心和命题是不明确的。而只有对全文深刻了解之后,方才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具体说,这句话中的“道可道”,其前一个“道”指的是“ 规律 ”,而后一个“道”指的是“论证”,或者是“说明”。后面的“名可名”也如此。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 方法 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性的规律。这样,老子开门见山的就揭示出了两大规律,这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普遍规律,和“柔弱胜刚强”的特殊规律。以此,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特殊规律,和阐明这个特殊规律适用的“条件”,而表现出了《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和“刚强胜柔弱”都是“道法 自然 ”的结果。其中,“刚强胜柔弱”是公理和常识,无需理论的证明;而“柔弱胜刚强”则是需要理论证明的。即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证明的。对此,在《道德经》中,老子为了说明和证明“柔弱胜刚强”也是一种“规律”,便从自然、社会、 政治 等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如“水”、如“婴儿”、如“小国寡民”等等,反复进行了哲理性的论证和说明。正是如此,老子建构起了“柔弱胜刚强”的理论。由于《道德经》隐蔽了文章的中心和命题,故给人以错觉。这就是《道德经》难读、难懂的直接原因。
第二,讲武术哲理多,打法法则少,并隐去了武术打法的方法。在《道德经》中,老子创新和揭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和概念,这就是“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攻守”、“进退”观等等,及其“变化”观。这些观念,就是形成老子武术理念的哲学基石。而老子的哲学基石,必然产生武术理念;有武术理念,就必然有武术法则和方法。但是,具体的武术法则和方法,却大都被老子隐去了。正是如此,老子对《道德经》武术理念的哲学抽象的结果,难免使得人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得争论不休。故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在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是难读、难懂《道德经》的重要原因。
第三,讲“武学”多,“战争”少。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柔弱胜刚强(也包括“刚强胜柔弱”)之道”;老子的“德” 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制约和规范“柔弱胜刚强(也包括“刚强胜柔弱”)之道”的,使之“得道”并用于正道而不走入邪道的思想、行为规范。由此,表现出了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老子将“柔弱胜刚强”之道运用于“武打”,则缔造了“武术”;老子将“柔弱胜刚强”之道运用于“ 社会 ”,则揭示出了“民心无敌”,及其“民主思想”、“无为而治”的“德治” 政治 ,其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推进社会”的 发展 规律 。因此,老子的“武术”思想、“民心无敌”思想,及其“民主”政治思想,构成了老子的“武学”思想。正是如此,《道德经》讲“武学”多,其具体表现在讲“如何才能‘得道’”、“如何才能‘治道’”多,而讲“战争”少。由于人们不懂老子的“得道”和“治道”思想与“武学”的密切相关,也使得人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引来诉讼不休。这是《道德经》难读、难懂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道德经》采取了韵文体的写作形式,显得行文无序,又通篇散漫的穿插了不少的哲理、哲言和类比、比喻等等,显得庞杂无章。而且,《道德经》一字千钧,言简意赅,一字把握不好,就可能曲解原意,甚至谬以千里。这些,都是导致《道德经》难读、难懂的间接原因。
为了便于了解《道德经》思想,这里,不妨将其条理化。故老子《道德经》的 理论 脉络是:首先、老子吸收和创新了伏羲及《周易》的“阴阳”观,及其“变化”观,以此,为其“武术”、“武学”奠定了 哲学 基础。其次、老子基于“阴阳”、“变化”观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创见,这就是:提出了“柔弱胜刚强”来与“刚强胜柔弱”针锋相对。在老子看来,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刚强胜柔弱”表现为“统治思想基础”,是对统治者的抽象,而“柔弱胜刚强”表现为“被统治思想基础”,是对百姓的抽象。在一定条件下,“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从而充分表现出了老子思想是对统治者的“霸道”、“暴政”的批判和否定。这正是老子的武学思想之所以要保密的原因。最后、老子揭示出了“柔弱胜刚强”适用的内在条件,而缔造出了“武术”、“武学”。具体说,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武打”,创新和揭示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和概念,形成了一系列的打法理念、法则和 方法 ,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另一方面,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运用于“社会”,并基于“以德治道”的思想,揭示出了“如何才能‘得道’”、“如何才能‘治道’”等“武学”思想,这就是揭示出了“德高道高”的“武学”思想和揭示出了“民心无故”的“武学”思想。
而且,将《道德经》视为“兵书”的最根本的理由在于,老子提出的“柔弱胜刚强”是对统治者赖以的“刚强胜柔弱”的批判和否定。因此,如果说,“刚强胜柔弱”表现为统治者以武力为基础的“霸道”统治的话,那么,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则是要冲破和砸碎统治者的“武力”和“霸道”的统治,以实现“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故在“柔弱胜刚强”与“刚强胜柔弱”之间,反映出了“以武制武”的原则和精神。而这点,正是《道德经》“兵书”本质之所在。 历史 的看,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造就出了 中国 “武学文化”,并实际的左右了从东周到西汉的中国几百年历史。表现在:老子的“武学”思想,即旨在如何“止武”、“止戈”的 问题 上,开启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武学”思想,即“民心”和“爱民”、“公平”和“正义”、“忘我”和“无畏”的精神,造就出了中国的“侠士”,孕育出了中国的“武侠文化”;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在西汉初得到了实现。特别是,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完全被孙子、鬼谷子等人继承和发扬,从而使得中国“武术-军事”一体的“兵法”面世。这种“兵法”思想,上演出了诸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合纵连横,秦扫****,并最终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戏,也使“中国武术”、“中国兵法”彪炳青史,万古不朽。从而深刻展现出了在国家、阶级这种“文明”延续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碑”,这就是:中国的“武术”、武学“文明”和战争“文明”。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本质上无疑是一部“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