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

2015-10-05 15: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 摘要: 上博《诗论》简出版已一年有余,但简文的编连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思想入手,结合形制、语言等特点,对《诗论》简进行编连。

 

由于《孔子诗论》(以下简称《诗论》)简属于先秦佚籍,又加之出土的时、地及出土时的叠压、堆放情况不明,且破损严重,所以给整理编连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马承源先生在整理时拿出十几种方案,可见其预留的空间也是很大的。自《诗论》出版以来,学者们又提出了几种新的思路。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而简序的编连关系重大,如果说文字的释读是第一要素,则简序编连就是第二位的。故本人不揣简陋,试就这一 问题 ,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   

为了便于说明,兹将简文依照马承源先生的排序,抄写如下。文字释读综合各家之说,为求行文简便,不再一一注明,大体不出刘信芳先生的《孔子诗论述学》  。如为个人浅见,则注明。

一、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 ▋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言亡隐文 。

二、 诗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荡,┛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三、 也。多言难而怨怼者也,衰矣,少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欲焉。大敛材,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四、 曰:诗其犹旁门 。▎与贱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有疲倦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将何如?

五、 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肃雝

六、 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乍兢唯人”,“丕显唯德”,“於乎,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颂

七、 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 ▎ 信矣! ┛ 孔子曰:此命也夫? ┛ 文王虽欲也,得夫?此命也!

八、 《十月》善 諀 言; ▎《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心,言不中志也;《小宛》其言不恶,小有怨焉;▎《小弁》、《巧言》则言流人之害也;▎《伐木》

九、 实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古也;┛《祈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天,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

十、 《关雎》之攺; ┛《梂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关雎》以色喻于礼,

十一、    情爱也。▎《关雎》之攺,则其思益也;┛《梂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离者

十二、    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攺乎?▎《梂木》福斯在君子,不

十三、    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甘

十四、    两矣, ▎ 其四章则喻矣。 ┛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十五、    及其人,敬爱其树,其褒厚矣! ┛《甘棠》之爱,以召公

十六、    召公也;▎《绿衣》之忧,思古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独也。┛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敬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

十七、    《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中》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其爱妇悡,▎《采葛》之爱妇,

十八、    因木瓜之报,以愉其怨者也。《杕杜》则情憙其至也。▊

十九、    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交

二十、    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有隐志必有以抒也。▎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触也。吾以《杕杜》得雀

二十一、      贵也;《藏大车》之嚣也,则以为不可如何?《湛露》之益也,其犹 车它 与?┛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憙之,▎《鳲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庙》

二十二、      之;《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反,以御乱。”吾憙之;▎《鳲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

二十三、      《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兔罝》其用人,则吾取

二十四、      以荏(?)菽(?)之古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

二十五、      《肠肠》小人,┛《有兔》不逢时,┛《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小明》不

二十六、      忠,▎《邶·柏舟》闷,▎《谷风》倍,▎《蓼莪》有孝志,▎《隰有苌楚》得而悔之也,▎

二十七、      如此,《可斯》雀之矣。▎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是也 。▎孔子曰:《蟋蟀》知难,▎《中氏》君子,▎《北风》不绝人之怨,《子立》

二十八、      恶而不闵,《墙有茨》慎密不知言, ▎《 青蝇》知

二十九、      《卷耳》不知人, ▎《涉溱》其绝,《芣苡》士,▎《角幡》妇,▎《河水》智,

自上博《诗论》简公布以后,专家对马承源的编连提出异议,并给出了各自的编连,主要有李学勤先生《〈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 中国 哲学 史》 2002 年第 2 期),李零先生的《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一)》(《中华文史论丛》第 68 辑。),廖名春先生《上博〈诗论〉的形制与编连》(《孔子 研究 》 2002 年第 2 期),姜广辉先生的《古〈诗序〉的复原方案》(《中国哲学》第 24 辑),濮茅左先生的《〈孔子诗论〉简序解析》、范毓周先生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的释文、简序与分章》、李锐先生的《〈孔子诗论〉简序调整刍议》、曹峰先生的《对〈孔子诗论〉第八简以后简序的再调整》。(以上四文均见于《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  ,依次为页 9 - 50 、页 173 - 186 、页 192 - 198 、页 199 - 209 )黄人二先生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年 6 月)认为马承源的编连基本可行,不必另作编排。此外胡平生先生的《做好〈诗论〉的编联与考释》(《文艺研究》 2002 年第 2 期)、周凤五先生的《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的留白问题》(《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页 187 - 198 )也就竹简的编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未作具体的编联。

我们将诸位先生的编连分列于下,以资比较。有三点需要说明,即:以数字代替相应顺序的简文;不涉及具体分章,特殊处理另予注明;括号内的数字系补出的内容。

李学勤:

10 - 14 - 12 - 13 - 15 - 11 - 16 - 24 - 20 - 27 - 19 - 18 - 8 - 9 - 17 - 25 - 26 - 23 - 28 - 29 - 21 - 22 - 6 - 7 - 2 - 3 - 4 - 5 - 1  

李零:其认为第 14 、 15 简应该合并。

1 - 19 - 20 - 18 - 11 - 16 - 10 - 12 - 13 - 14 + 15 - 24 - 27 - 29 - 28 - 25 - 26 - 17 - 8 - 9 - 23 - 21 - 22 - 6 - 4 - 5 - 7 - 2 - 3  

廖名春:其分为上下两篇。

   篇甲

1 - 8 - 9 - 10 - 14 - 12 - 13 - 15 - 11 - 16 - 24 - 20 - 19 - 18 - 27 - 29 - 26 - 28 - 17 - 25 - 23 - 21 - 22 -( 6 )

篇乙

4 - 5 -( 21 - 22 )- 6 - 7 - 2 - 3  

姜广辉:

4-5-1-10-14-12-13-15-11-16-24-20-27-23-19-18-17-25-26-28-29-8-9-21-22-6-7-2-3  

濮茅左: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4 - 15 - 11 - 12 - 13 - 16 - 20 - 24 - 19 - 17 - 18 - 21 - 22 - 23 - 25 - 26 - 27 - 28 - 29  

范毓周:

4 - 5 - 6 - 1 - 10 - 11 - 19 - 15 - 16 - 12 - 14 - 13 - 24 - 20 - 18 - 27 - 29 - 28 - 26 - 17 - 25 - 23 - 9 - 8 - 21 - 22 - 7 - 2 - 3  

李锐:

10 - 14 - 12 - 13 - 15 - 11 - 16 - 24 - 20 - 19 - 18 - 9 - 21 - 22 - 23 - 27 - 25 - 8 - 28 - 29 - 26 - 17 - 4 - 5 - 6 ― 7 - 2 - 3 - 1  

曹峰:其讨论仅限于第 8 简以后。

10 - 14 - 12 - 13 - 15 - 11 - 16 - 24 - 20 - 19 - 18 - 8 - 9 - 21 - 22 - 23 - 27 - 26 - 25 - 28 - 29 - 17  

   

从以上所列的各家编连可以看出,诸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先秦《诗》本,《风》、《雅》、《颂》的顺序;留白简的认定;通说《诗》旨与分篇讨论诗旨的简序安排。

关于先秦《诗》本的类序 。马承源认为是依照《讼》、《大夏》、《少夏》、《邦风》为序,濮茅左、黄人二、廖名春等同之。李学勤则认为先秦《诗》本类序的编排与今本《诗经》同,用李氏自己的话说:“如果以上四组编排可以接受的话,《诗论》全篇始于论国风,其次风与小雅,继之以大雅与讼,以通说《诗》旨终结,确是有比较严密组织的着作”。姜广辉、范毓周诸人同之。

对先秦《诗》本类序的认定,直接关系到第 8 、 9 两简与以第 10 简为首的一组讨论《风》诗的简之间的顺序安排。由此又间接 影响 到第 21 简的处理,并进一步影响到第 22 、 23 简的安排。

留白简的认定 。《诗论》的第 2 简至第 7 简上下两端留白。根据相对完整的第 2 简及下端完整的第 6 简推断,竹简上端留白 8.7 厘米,下端留白 8 厘米。马承源在整理时也认为这部分简制特殊,应放在一起,和其他简区别开。廖名春坚持认为留白与满写反映了简制的差异,表明第 2 简至第 7 简另有来源,二者 自然 应该分开,并单列一组。曹峰、李锐与之同。但对第 1 简如何处理,在承认留白简的学者之间有分歧。第 1 简长 22 厘米,上下两端俱残,是属于留白简还是属于满写简?马承源虽然认为这种留白十分特别,和满写简应该分开,但在实际的编排中他将有可能属于满写简的第 1 简排在第 2 至第 7 简前面,从而可能造成事实上的混同。廖名春认为第 1 简满写简,应上接《子羔》篇。曹峰则持阙疑的态度,而未予编连。

李学勤、周凤五、姜广辉等人则不同意有所谓的“满写简”与“留白简”之别。但对于竹简的留白,诸家又各有不同的解释。李学勤认为所谓的留白是因为“文字灭脱,以致简面皱缩,且延伸程度不一”。周凤五认为“所谓的留白可能是先写后削,是削除文字所造成的,不是这批竹简的原貌,更非先秦楚国简牍形制的常态”。姜广辉则说:“留白简的真正意含,并不是所谓的‘诗序’,而是意味:‘此类是残简!’就是说,竹书抄写者所用的底本已经有残简,他大概知道竹简残缺的大致字数,因而在抄写时预留了一定的空白。一是向读者提醒,这部分是残简;二是希望有朝一日找到完本,将缺字补齐。如果这一 分析 不误,那么,这篇简文在当时已经是珍本,抄写者与简文作者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 历史 间隔”。

竹简的留白部分曾经削制,但削制之前是否写字,各家亦有分歧。周凤五认为留白可能是先写后削,如将削去的字补出,可与第 8 简以后的简文协调起来,也就是说,他认为所谓的“留白简”与“满写简”原属一篇。彭浩则认为:“竹简上下两端的留白部分是经过人工修削后产生的,因而比有字部分要薄许多”。他推测:“《诗论》原是分三栏书写的,后因某种缘故将上下两栏刮去,只留存中栏。其阅读次序是上栏-中栏-下栏,各栏均由左向右。这种抄写方式不同于《诗论》的满写简,应是另一篇章,不应归入《诗论》之中”。  而马承源、濮茅左、廖名春等否认留白部分曾经写过字。

通说《诗》旨与分篇讨论《诗》旨的简序安排 。马承源、濮茅左把通说部分放在前面,李学勤、李零、廖名春等则将其放在后面。而姜广辉、范毓周则将所谓的“通说《诗》旨”部分分开,分置首尾,以形成所谓的“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三

在讨论了诸位学者的差异之后,我们再就这些 问题 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于先秦《诗》本类序《风》、《雅》、《颂》的编排次序,我们认为仍应以《风》、《雅》、《颂》为序。先秦《诗》本的类序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时孔子七岁。说明孔子之前,《诗》本已基本定型。又据《荀子·儒效》:“《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荀子·大略》也是按照《国风》、《小雅》的顺序论述的。这说明孔子之后,《诗》本的编排也没有大的改变。另外在《孔子诗论》的第 4 、 5 两简论述“诗其犹旁门”的时候,以及第 21 、 22 简的论述,明显也是以《风》、《雅》、《颂》为序。至于《礼记·乐记》记载子贡问乐于师乙,师乙以《颂》、《大雅》、《小雅》、《风》为序作答,则与《孔子诗论》的第 2 、 3 简一样,可能都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非常规陈述,其目的为了突出《颂》、《大雅》、《小雅》、《风》这样一个由高到低的“诗乐”地位  。

留白简的问题很重要,其直接关系到《诗论》简的编联。就我个人而言,我倾向于赞成将留白简单独考虑。根据濮茅左在《〈孔子诗论〉简序解析》中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知留白系精心设计,不会是随意的漫灭而皱缩,也不象是预留空白以待全文。若系先写后削,则以竹简 0 . 11 - 0 . 13 厘米的厚度,恐怕很难做到一点痕迹不留。我猜想,大家之所以要否定留白简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配合第 6 简与第 21 、 22 简的编连。其实仔细 分析 ,第 6 简的论诗风格与第 21 、 22 简根本不同。以第 22 简为例,其句式十分整齐,都是“诗篇名+曰+两句诗+吾×之”的格式。(最后一则说《文王》少了“《文王》曰”可能系漏抄。)而第 6 简引《烈文》是三句,引《昊天有成命》既没有篇名,也不是以“吾×之”结束。而后面标明“颂”则暗示前面讨论的诗篇皆为《颂》中的诗。凡此种种,都说明第 6 简与第 21 、 22 简的论诗不是一种体例,不必因此而牵连到对“留白简”的认识。

另外,再从“孔子曰”来加以佐证。留白简中有二处“孔子曰”,均为 总结 性的概述,第 4 简“曰:诗其犹旁门”的说话者也当为孔子,其作用均为引孔子的话以资证明。而在满写简中都是先引孔子论诗,再加以申说。两者绝然不类,这也可以作为留白简与满写简不同的一个标志

肯定了“留白简”与“满写简”是一种简制的区别,应该单独成篇,则将第 2 至第 7 简分开编连就不是合理的选择了。

   

具体到实际的编连,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形制,语言,思想。形制的问题是指留白简与满写简所反映的简制的不同,以及墨钉 ▌、墨节▎、墨钩┛分卷、分章意义。语言主要就是指曹峰所说的用词造句上的特征。思想则是指解诗本身所体现出来的 时代 特征,具体说来就是孔子的以“礼”说《诗》与其后的思孟学派的以“五行”说《诗》,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与第 10简相关的一组简上 (另文论述) 。

下面我们就给出我们给《诗论》简所作的编连,然后再予以解析。

第一章: 1(上半段)▌-1(下半段)

第二章 : 8-9-21(上半段)

第三章: 21 (下半段) - 22

第四章: 23 - 27 (上半段)

第五章: 27 (下半段)- 17 - 25 - 26 - 28 - 29 ▌

   

第一章: 10-14-15-11(情爱也。)

第二章: 11(自“关雎”以下)-16(上半段)

第三章: 16(下半段)-24-20-19

第四章: 12-13-18▌

   

第一章: 4 - 5 (上半段) ▌

第二章: 5 (下半段)- 6 - 7 - 2 (诗也,文王受命矣)

第三章: 2 (自“颂,旁德也”始)- 3

   

说明

从总的方面,我们将《孔子诗论》分为三篇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上篇以第 1简总起,下面综合评价了《风》诗、《雅》诗。或以为第8 、9简所评皆为《雅》诗,实则不然。第8简评《黄鸟》,整理者以为《小雅·黄鸟》,学者多从之,刘信芳先生力证其非。其简文为“《黄鸟》困天,欲反其古,多耻者其病之乎?”以为《秦风·黄鸟》。对照简文,知整理者将“天”释作“而”不确,刘说有理。如此则8、9两简也是混评《风》、《雅》。且其后接21、22简也是如此,似也可提供一佐证。中篇与简帛《五行》关系密切,宜单独成篇,详下文。下篇为总说。具体解析

上篇的编连理由,我们基本上同意曹峰的看法 ,于此不赘。 只是曹文未给出对第 1 简的处理意见,于此略作申说。第一章 为第 1简下半段,其下半段似乎另有来源。同时,我们将其作为满写简处理,主要的依据是其下半段的语言具有很高的 理论 概括意义,其所突出的“志”、“情”、“文”等要素与第8简以后的各简论诗非常吻合。

中篇第一章以礼说诗。第 10 简“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各家解释不同,但我们认为均不得其旨。所谓“初”即指“礼”而言。《孔子家语·问礼》中记孔子语:“夫礼,初也。始于饮食。”所谓“饮食男女”,人伦之始,亦为制礼之本,故《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又《礼记·礼器》云:“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礼也者,反其所自生。”这组简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第 10 简的解说。

第二章以“德智”说诗,与简帛《五行》相类。于此我们不详细展开,兹举一例。我们看到第 11 、 16 简对第 10 简的评语作了改动,如评《关雎》:“《关雎》之攺,其思益也。”有学者指出这与帛书《五行》第 338 - 342 行有相通之处,但同时也应看到二者的差异。第 10 简说“以色喻于礼”,强调的是“攺”,攺者,和也,礼之用,和为贵。而第 11 简强调的则是“益”,益者,进也,说的是人内在修养的提高。由外在的“礼”,人与人之间的“和”到内在的“德”,个体的“益”,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章从 内容 上来说是以“礼”说诗,讨论的诗至少有《葛覃》、《生民》、《甘棠》、《木瓜》、《杕杜》,“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所论何诗,有“《北门》”说,“《柏舟》”说,资料阙如,姑置之不论。从句式上来说,作者均使用了“吾以……得……”与“民性固然”的句式。从第 19 简来看,则这组诗也有详细的解说。

第四组简是对三、四两组的总结。从简制上看,第 18 简后有一墨钉 ▌ ,标明一卷的结束。从语言上看,第 12 、 13 简的反问句式只能出现在 11 、 16 简之后,语气不容置疑,带有总结性质。第 18 简就内容判断,也应是对第四组论诗的总结。从思想上看, 12 、 13 简与《五行》相通已如前所述,于此不赘。第 18 简说“因木瓜之报愉其怨者”与第 20 、 19 两简论《木瓜》绝然不同,第 20 、 19 是从“礼赠”的角度论《木瓜》,突出的是“礼”;而第 18 简则突出的是“以德报怨”,突出的是“仁德”。《论语·宪问》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是不大赞成“以德报怨”的。而到了《礼记·表记》则变成了“子曰:以德报怨,宽身之仁也。”何以解释这种矛盾?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德报怨,宽身之仁也”是一种仁德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 发展 ,与《五行》亦有相通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 18 简与第 12 、 13 简在内在思想方面是一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对三、四两组论诗进行总结,也是可行的。

下篇第一章主旨讲述“诗其犹旁门”。就内容推断,这两简当为这组诗论的总结,引孔子话以提高论述的权威性。

第二章主旨讲述“诗也,文王受命矣。”也是以引孔子话而作结。据 5 、 6 、 7 三简推测,此章所论之诗,不出《颂》与《大雅》,与今本《诗经》合。

第三章主旨讲述《风》、《小雅》、《大雅》、《颂》四类诗的风格特征。也是引孔子话作结,但简残不得其详。

或许留白简分属两篇,因为第 5 简有一墨钉 ▌ ,而墨钉 ▌ 在《诗论》中具有分篇意义。但简文残缺太甚,无法展开,只能存疑。

   

《诗论》简属于先秦佚籍,其原籍内容一定十分丰富,且篇帙也可能浩繁,远甚于今天的所见存简。但由于残缺严重,不仅使我们不能更深入的了解先秦《诗》学的兴旺发达程度,且给我们的编连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依据形制、语言、思想等特征,尚可窥见一二。我们相信,随着 研究 的一步步深入,排序也会日趋合理。

  

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 [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先秦时,与诗并列的“文”尚未出现,文指 文献 ,或为文德之辞,如《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载孔子语:“《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  陈,非文辞不为功。辞慎哉!”《诗论》说“邦风”也说“其言文”。所以我们认为,简 1 的“文亡隐言”为“言亡隐文”之笔误。

“旁门”见于《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郑玄注云:“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贾公彦疏:“旁谓四方。”是以“旁门”即四方之门,对应十二子,以察时变。则《诗》犹旁门,是说《诗》乐与天地同节,非谓借《诗》以周知四方之事。

对照简文,“《可斯》爵之矣”后似有一墨痕,“宾赠是也”后也有一墨痕。如此则“宾赠”当为一诗篇名。

朱渊清、廖名春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 研究 》 [C]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

彭浩《〈诗论〉留白简与古书抄写格式》 [C] ,廖名春编《新出楚简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2002 年。

姜广辉《关于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诸 问题 研究》 [J] ,《 中国 哲学 》第 24 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