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陶行知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及启示

2015-09-27 09: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陶行知认为乡村教师应该负有改造社会的责任,他提出“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本文对陶行知的乡村教师作为社会改造者的角色建立、必备素质以及改造途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教育的支撑。而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教师,仍然局限于传统教书匠的角色,一直缺少着与农村社会应有的互动。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乡村教师改造农村社会的思想,他指出:“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这些对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仍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者角色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要通过教育改造农村社会,首先要实现乡村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教师在社会中扮演着知识人和政治人的双重角色,陶行知正是从这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对传统乡村教师角色的批判,建立起新的社会环境下乡村教师作为知识人和政治人应有的角色定位。
(一)从“精英知识的传播者”到“大众文化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代圣人立言”,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成了真理的持有者和标准的诠释者,教师总是以一种思想优势的自恋心态在传播着人类的精英文化。陶行知否定了传统教师的这种精英文化传播者角色的定位。在他看来,教师幻想完全依赖精英知识而充当传递者的角色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他甚至将这些教师的行为称之为“贩卖性质”。
之所以有这种思想,是与他对大众文化在教育中作用的认识分不开的。他认为,“纯”民间文化对于教育而言,它不是点缀或者是对精英文化的修饰,其本身就是教育本身。“大众语是代表大众前进意识的话语,大众文化是代表大众前进意识的文字。” 陶行知的这种对大众文化的推崇的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以及实用主义哲学的折射,同时也是与他的大众情结和忧患意识分不开的。他认为乡村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促进这种大众文化的生长和传播。
(二)从“依附性的政治代言人”到“独立性的民主促进者”
陶行知认为,教师要实现乡村社会之改造,仅仅靠文化知识的传播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担负起乡村民主建设的重任。他指出:“小学教师应该是民主的酵母,使凡与他接触的人都发起酵来。” 他的这种对乡村教师作为民主促进者角色扮演的强调,虽然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继承,但其 并不是对传统知识分子“传道”者角色的复演。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传道者,只是一种政治社会的代言人,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切唯“道”是尊。传统的“道”既是他们精神的避难所,也是他们思想的禁锢地。陶行知所倡导的乡村教师作为社会民主的促进者,强调了教师作为政治人角色中独立性的意义。他针对当时社会中农民自身民主意识淡薄的现状,要求乡村教师每到一个地方,都应该“开创民主之先河”。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主张乡村教师首先要拜“老百姓”和“小孩子”为先生,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接受再教育,通过教学生为民主的小先生,让学校变成“发电机”,学生变成连接家庭与学校的“电线”,让民主的光辉照亮每一个家庭。
二、乡村教师改造社会的必备素质
陶行知从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三个层面对乡村教师自身的素质做出要求,他认为乡村教师应该:“第一要有农夫的身手,第二要有科学的头脑,第三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并指出,“这样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一)能力素养:农夫的身手
农夫的身手是陶行知对乡村教师的第一位要求。他针对当时乡村教师普遍脱离乡村社会的实际状况,认为乡村教师应该要能象农民那样,能劳动,能吃苦,能实干,能和农民一起过乡村生活。这样乡村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农民的困苦、和艰难,并且容易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做点园艺工作,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他认为,这样的教师,在乡下便能立足生根,有用武之地。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老山改为“劳山”,把晓庄师范的大礼堂题名为“犁宫”,大门口写着“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的对联,这些都体现了陶行知提倡的乡村教师要“农民化”的思想。
(二)知识素养:科学的头脑
陶行知要求乡村教师要懂得“近代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注重科学实验,在乡村中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指导农民种田。”还指出:“小学教师必须拿着科学的火把引导儿童过渡。不懂科学的人,不久便不能做好教师了。” 作为一个教师,知识素养是理所当然具有的素质。但是与一般论调不同的是,陶行知所强调的知识并不是指那些精英世界的粉饰性知识,而是指在农村的实际生活中具有实践指导性的知识,这是他的实用主义知识观的体现。在晓庄师范的具体教育实践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授,并开设了农业教学做等课程,还请农业专家到学校亲自教学生耕田种地,组织学生研究园艺和农业科学等。
(三)道德素养:改造社会的精神
改造社会的精神是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社会的思想前提。陶行知认为:“每一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改造一个乡村的责任”。并且要求,“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要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统把它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 陶行知的一生也都是在为了乡村社会的改造而奋斗和努力着。他主张要把自己和学生变成发动机,拿电力送到每家每户,使每家每户都生发出光明来。这样的教师,“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着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山生利”。 这样的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三、乡村教师参与社会改造的途径
陶行知指出,社会改造离不开教育,“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底的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 ,因此,他号召教师应该成为社会改造的灵魂和领导者。具体地说,教师参与社会改造可通过以下途径:
(一)宣传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农村教育严重脱离农村现实生活需要的状况,提出“教育要与农业携手”。教育与农业携手,教师是关键。他认为乡村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争做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者与推广员。具体地说,陶行知认为,首先在教师的培养上应注重培养教师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他以为 “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不能训练学生改造眼面前的乡村生活,决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 ,他在晓庄师范的试验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作为他的校训,让学生进入农业的第一线,向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请教,还会请农业科技专家来校讲学。其次,乡村教师一旦拥有了农业科学知识,就应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他主张乡村教师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咨询员和指导者,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他主张乡村教师应该做农业科技与农民之间的“联络员”。

(二)弘扬先进文化,启迪农民智慧
要想解决农村问题,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文化建设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针对当时国民愚昧无知的状态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正因为如此,他指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与农民。”这是陶行知改造旧的师范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关于这点,早年的李大钊,胡适等都重视并强调过。如李大钊于1912年在《晨报》上发表文章就指出,号召中国青年学习当年俄罗斯青年在农村从事宣传运动的精神,深入农村,沟通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的联系,将现代新文明输入农村,担负起教育农民的使命,并以此作为改造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的起点和重要场所。 但是陶行知这里所指的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指那些精英文化,而更多的是指能够启迪民主,开启国人智慧的大众文化。
(三)参与农村治理,建设民主新农村
在农村,特别是在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教师是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先进文化的脉络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参与农村行政治理,有利于使农村的行政工作走向科学化,民主化的道路。陶行知针对当时农村社会的现状,指出:“教师应当成为乡村改造的领导者”。只有教师才是农村中的知识拥有者,因此也只有教师才可能带着农村走向光明和富足。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思想,不是对古代“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简单重复,它是乡村教师实现对农村的改造工作的途径之一,也为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社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为在农村改造问题上,如果乡村教师不能得到乡村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则教师的社会改造功能的发挥也将削弱了许多。
四、启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三农”问题事关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如何发挥乡村教师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的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以农业为本
陶行知的“教育与农业携手”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有着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现在的农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的现实,农村教育中充斥着的是城市化文明所带来的冲击。他所培养的不是如何教学生去做一名好的农民,而是教人如何去摆脱农村,他让农村的子弟看不起农村。
要想改变农村教育的这种现状,农村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核心问题。农村教师不应再以城市化文明的传播者自居,而应俯下身来,传播农民乐于接受的文化科学,从而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农村教师应时刻把农业的发展放在心头,并以传递农业科技知识为己任。“农村中学就该姓‘农’!绝不能仅仅送出几个升学的孩子,其他毕业生无一技之长回家!农村中学就应该培养懂技术、善经营、能从事产业化生产的新农民。” 要想做到这些,最重要的一点是农村教师要具有扎根于农村的精神。只有农村教师扎根于农村,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发展。
(二)与农民为友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农民问题存在着许多方面,但是最突出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提升农民的精神素养问题。无疑,农村教师作为农村中的文化阶层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的解决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教师可以为农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要提升农民的素养,农村教师可以为农民传递先进的文化理念。但是农村教师要做到所有这一切,前提是应与农民成为朋友。正如陶行知当年所言,农村教师只有做农民的朋友,才能解决农民的问题。
与农民为友,就是要农村教师脱下千百年来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代表的外衣,而主动去接近农民,了解农民的疾苦和需求,与农民作兄弟。与农民为友,就是要农村教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要想农民之所想,为农民朋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争做农民兄弟的代言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农民赋予了新的涵义,现代农民不仅要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学习型的农民。这些,都有赖于农村教师依靠自身的文化优势去加以实现。
(三)为农村服务
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说,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十分清晰,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透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与知识的获得与发展无法割裂。
乡村教师是农村社会的智力之源,他就像是一个火炬,可以用他的知识之光照亮乡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升,或者是民主进程的推进和乡村容貌的改善,离开了知识,只是一堆空洞的口号。乡村建设只有建立在文化和科技的基础之上,才是有根的乡村建设。乡村建设只有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的领导作用,才能切实的推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