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发挥媒体优势 拓宽增收渠道

2015-09-25 09: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江苏省东辛农场,江苏 连云港 222248)
  【摘要】文章针对东辛农场通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加强对职工的宣传与教育,助农致富的典型案例,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农场建设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东辛农场;媒体优势;增收渠道
 
    江苏农垦东辛农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发挥“空中课堂”的优势,加强对职工的宣传与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农场职工种养业水平及搏击市场的经营能力,使助农场的“金喇叭”真正唱响了“富民曲”。2006年农场职工依靠广播电视的传授,人均不同程度地掌握2~3项新技术,依靠从广播、电视学得的知识,共有1600多户职工发展种植业,1300多户职工发展养殖业,并且辐射了4500户普通职工,带动了80%的农户依靠科技发展种养业。另外,“金喇叭”还吹醒了近200户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职工从事农民经纪人职业,带出了一批“科技明白人”,且总结出一套适合农场职工自身发展的“致富经”。  
   一、扩大宣传,增强经济发展效应力
  在广播电视教学中,农场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根据农场、职工的实际情况,扩大宣传,增强经济发展的效应力:
  一是让前景变“钱景”。使职工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了提高职工的种养业水平,农场编制了广播教学计划,并由工会牵头,成立了农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养殖服务中心、广电中心等部门配合、参与的组织网络,绘就了职工发展“充电”的蓝图,使职工通过学习,变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景为带动职工致富的“钱景”,2006年,全场职工通过广播电视培训,提高了种植粮食作物的兴趣,扩大了小麦的种植面积,在运用生产技术过程中,依“葫芦”画“瓢”,使当年种植的83102.5亩小麦,总产实收4396.96万公斤,平均亩产529.1公斤,与2005年相比,面积增加14322亩,增长20.8%;总产增加940.18万公斤,增长27.2%;单产增加26.5公斤,增加5.3%。每亩增产增收36.04元,扣除生产直接成本增加4.82元外,亩增效益31.22元,开展广播电视科技培训,全场累计增加收益259.45万元。
  二是让“软肋”变“硬拳”。使职工由知识的薄弱环节变成“致富支点”。以前受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的影响,职工依赖心理较强,虽然经过几年来的锻炼与改观,但对知识的需求与接受能力都还待提高。去年初,农场找准薄弱点,采取典型引路的方法,在电视、广播等节目中集中介绍致富的模范典型,让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使大多数农场职工深受启发。在农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引进、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均不同程度自觉地吸纳。埃河管理区37居民生产小组职工于建英,从广播电视节目中学到獭兔养殖技术,大胆进行了尝试,并在场工会的帮助下,直接从河北引进60对种兔,当年就繁殖、饲养商品兔460只,年获利2.7万元。2006年2月份,她从农场广播中得知肉鸡市场行情看好、前景发展广阔,加上以前有肉鸡养殖经验,引进试养了6200套罗斯308种鸡,目前,约64%的种鸡已经产蛋,日产蛋达3480多枚,日均创收1740元。毕业论文下载网www.biyeda.com
   二、丰富理念,增强市场经营驱动力
   “空间课堂”的开设,不仅提高了职工的种养业能力与水平,而且使职工充实了“头脑”,在运用知识中,呈现出了三个特点:
  一是思想“活”。广播电视讲座的开设,使职工的视野得到开阔,眼界得到扩展,思想得到解放,忙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搞活流通的思路得到确定。埃河管理区职工素来有发展家庭养殖的习惯,该管理区从广播中得知饲养绿壳蛋鸡可以致富,通过引导,管理区在去年夏季气温高的养殖淡季与禽灌养殖中心签定协议,直接帮助本单位职工引进2000多套绿壳蛋鸡苗,通过饲养,目前所有绿壳蛋鸡已经产蛋,并且按每公斤8.4元的价格全部被商场订购。
  二是点子“多”。每年到年底,农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农场职工虽然把握了这一规律,但苦于没有门路,无从着手。通过广播电视的宣传引导,得知各个物资站的价格,并进行比较,提前预购了当年的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海北管理区17居民生产小组通过广播宣传,职工自行组织起购物队,到距离农场不远的火车转运站、磷肥厂合伙购买农资,仅购买的化肥平均每百斤就比市场价低1元。
  三是胆子“大”。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职工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发展生产的胆子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通过引导,各单位都能适时鼓励职工发展棉花间套作,利用合理的“时间差”,采取双膜覆盖技术种植西瓜,使种植的西瓜提前上市。全场2006年种植的棉套瓜近6000亩,与前年比增加4000多亩,仅西瓜一项就实现亩增收500~800元。埃河管理区25居民生产前年职工种植的面套瓜仅60多亩,2006年通过宣传,职工种植的棉套瓜面积扩大到190多亩,该生产小组职工陆美芹种植的35亩棉花,全部套种西瓜,仅西瓜一项就获纯收入3.6万元。
  三、以人为本,增强应用科技原动力
  在广播、电视培训中,农场工会还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能力建设,使职工“增知”。2006年组织科技示范户集中进行广播电视培训20多次,培训种养业人员3600多人次。通

过规范化培训,使每个示范户都能熟练掌握2~3项先进实用技术。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使职工“明知”。推广主导品种和先进技术,建立重大农业新科技推介制度,重点推介优良品种和配套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使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增长。
   三是加强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与推广,使职(下接第68页)(上接第66页)工“用知”。农场根据农业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播放职工易于掌握、善于吸收的科技知识,确保科学技术应用到千家万户,在2006年的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过程中,由于种植户依靠所学知识,采取统一防治措施,使病虫害的危害率低于周边乡镇2~4个百分点。
  四、因地制宜,增强农产品竞争后续力
  在广播电视培训中,农场还充分发挥大农业的特点,并结合市场运行规律,达到以品牌农产品促进职工增收,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施品牌战略,靠挂大企业,以品质带动职工增产增收。2006年农场种植棉花4万多亩,利用当地中纺东耘棉花公司的优势,积极引进新品种鲁棉研系列,提高了棉花品质,平均单株结大铃26个,亩单产籽棉500斤,平均亩增收近40元。
  二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积极为农产品起“名字”,上“户口”、做“嫁衣”,以新颖性推动职工增产增收。2005年,西洋管理区职工周恩云承包了60亩梨园,栽植的2万株翠冠梨,过1年的精心管理,2006年喜结硕果,平均单株座果量近20个,为了使甜梨卖上好价钱,她精心包装了“蜜梨”,精美的包装加上良好的品质,她家生产的80%蜜梨全部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2元进入超市, 60亩梨园直接创收32万元。
  三是实行规模化种植,以平衡增长拉动职工增产增收。在集中学习中,海南管理区45居民小组职工周玉平,依靠广播电视所学得的知识,2006年大胆种植了52亩小麦,由于采用了精量播种法、前氮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小麦平均亩产641.7公斤。且每亩节约生产成本12元,增产增收39元,亩增效益51元。与他一样,依靠广播电视所学,1583位职工同样带动、辐射其他职工累计种植小麦63986.8亩,平均单产522.4公斤,比前年农场单产502.6公斤增19.8公斤,增产增收26.9元。规模化种植与管理,使农场如今种植的粮食作物普遍被黄川粮商看好,纷纷派员定点抢购。
   五、弥补不足,增强和谐发展“聚心力”
  广播电视培训,职工易学易懂、省时省力,但也还存在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今后农场在此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宽培训深度,拓展培训广度,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做到:一要继承“和为贵”的思想资源。积极创建、宣传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吸取“民为本”的道德资源。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网络体系,全力提高职工的文明程度,实现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