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区域农村工业的创新发展——从企

2015-09-21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国农村工业发展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说农村工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农村工业创新往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因此,以特定区域为单位的区域农村工业创新一直是农村工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以往研究创新主要局限于制度创新,甚至认为制度创新是农村工业发展的唯一动力源泉,而忽视了企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对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应用价值,成为目前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有利于加速农村工业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增加农村经济的总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其次,区域农村工业创新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我国农村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面临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加以解决,而通过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素质,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创新,从而确保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创新。本文中的区域农村工业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背景,农村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诸如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由于企业“小而全”的结构,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经济技术协作,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等问题的区域农村工业。研究如何通过区域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消除上述制约因素,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的质量,增强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实现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从而达到新农村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目前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问题
   按照企业组织优化的标准,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制的现代企业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相当大部分交易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而不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都存在着非零的交易成本。合理的企业组织便可将存在于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市场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效率的高低,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效率。因此,农村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农村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加速农村工业的聚集,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多是“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即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在本企业内进行,缺乏与外界特别是城市工业的生产分工协作。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1.规模不经济。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乡村工业企业,由于规模过小,形成明显的内在不经济,表现在管理成本、原料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开发成本、运输成本高,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高。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和土地无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内在不经济,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则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交易成本昂贵。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企业的存在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即有些交易在企业内进行,使交易成本内部化,避免单个生产者直接面对市场所带来的麻烦。从这个意义上,交易环节越少企业越经济。而通过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对技术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共同利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成本。农村很多小企业特别是家庭工厂作为独立的个体,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需要与众多的对手打交道,花费很多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由于规模不经济和交易成本昂贵,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路径选择。由于“小而全”的结构加上实力弱,农村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大多采取掠夺性技术创新战略,只能利用耗能高、工艺落后、原材料浪费大的城市工业淘汰的落后设备;采用简单、粗放、劳动强度大的生产技术;选择城市和发达国家不愿生产、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的产业,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2)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缺乏外界的要素来源和供给,这种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扩大规模。2004年农村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12.7人,平均总产值196万元,平均固定资本原值56.5万元。其中,占农村工业总数98.5%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平均固定资本原值25.5万元,平均从业人员5.2人,年均营业收入51.2万元。(3)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社会成本。农村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由于缺乏实力,处于很不利地位,加上中国农村工业起点特别低,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等与城市工业差距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大了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企业为了生存,只好以低价取胜,而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惜以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个别企业甚至依靠非正当竞争手段,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小而全”的企业模式、封闭的生产力系统,影响着要素优化组合,难以取得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制约农村工业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生长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工业化的最终顺利完成。

  三、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
   农村工业企业大都规模小、实力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发展成大企业,因此,只能通过生产的分工协作,将其纳入现代大生产体系,获取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同时提高其技术与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日趋专业化。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也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过程,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按照经济合理原则,实现有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消除生产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封闭性所造成的危害,使社会分工和协作趋向合理化。城乡工业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城乡工业联系形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可将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农村工业来说,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协作,能够较快提升自身的素质,尽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那种认为城乡工业应该平行发展、二者始终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的观点,忽视了工业经济的内在规律性,割裂了城乡工业化的本质联系,使城乡工业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降低了资源利用率,使工业整体效率降低。不仅会延缓农村工业化进程,而且最终会制约国家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即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塔尖是大企业,中间和底部是中小企业。系列内的企业进行密切的生产分工协作: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具体而言,这种大中小型企业系列的优点主要是:(1)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纳入现代化、专业化生产轨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促进其生产水平的提高。(2)能够将大小企业的优势较好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大企业避免企业过大、机制不灵活的局限性,又可使小企业避开激烈市场竞争的风险,集中生产。而且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使城乡经济一体化。(3)由于系列内的中小企业群一方面是有组织的,另一方面内部的各家企业又都是独立的,所以,在获得外部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持了内部各个小企业固有的灵活性。这就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兼有大中小各类企业的长处,并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大中小各类企业固有的弊端。创新成果在系列内扩散的速度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2)城市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逐步提高,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大企业已经占领了部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随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逐步增多,城市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辐射逐渐加大,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农村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持力量。(3)需要合适的行业。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保障措施
   1.建立有效的支持体系。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而城乡工业对接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资源配置和利益调整等复杂的问题,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政府与社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工业组织创新支持体系的建立应主要以省级为单位。一是财力支持。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大企业的进入。二是金融支持。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为农村工业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三是人力支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同时鼓励城市工业企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工业企业就职,促进技术的推广。对于一些高层次人才,要打破各种限制促进其自由流动。四是技术支持。成立地区性的技术促进中心,建立技术创新基金、技术改造信用担保基金,促进技术的推广转让,为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创造条件。五是信息支持。政府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农村工业企业。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价格限制、付货款限制等,规范大企业行为,保护农村中小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可以出台法律法规促进企业系列的形成。各地应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相关的法律文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