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的融

2015-09-07 09: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合作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组织模式和发展趋向,在实践中显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我们积极应对这种新形势,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出发,结合佳木斯实际,对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进行了积极实践探索。基层党组织面对执政环境的新变化,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有效领导和服务,实现了党组织与经济工作同频共振,党组织资源与农村经济资源相融互动。

一、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的紧迫性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化大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仅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经营的层次,又难以完全解决农民面临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通过支部引路、能人带动、邻里互助、亲友联合等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辐射区域不断外延、利益联结不断紧密,广大农民联合起来求发展的趋向逐步形成。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75个,参加会员85743人,带动农户84521户,占全市总户数29%,大体形成了龙头带动型、技术服务型、市场集散型、产销协作型等合作模式。但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长期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地需要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提高融入能力。

1、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上看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愿为前提建立起来的,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如果不及时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势必从基础上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削弱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要在强调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同时,努力做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党的影响就扩大到哪里。这样,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处于发展经济的前沿,才能始终把握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动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就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上看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协调。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模式。初级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协会、研究会等,中级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农民合作协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高级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股份联合体、产业化联合体。从初级模式到高级模式具有一定的递进性,但在递进过程中农民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发展。基层党组织通过协调各方围绕“共赢”目标,处理好会员与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积极做好产、加、销,贸、工、农的组织协调衔接,才能促使合作经济组织尽快上规模、提档次,形成组织搭台、农民唱戏的发展局面。

3、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容上看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体包含专业合作、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物资合作、销售合作、劳务合作、利益合作等内容,涉及生产、流通、融资、销售、采购、劳务输出等领域和环节。但合作经济组织既有其自愿、平等、灵活等优势,也有其发展要素不完全等劣势,如一些合作经济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在章程管理、制度等方面还不完善,等等。这些服务领域上的“错位”、“缺位”,与农民的服务需求反差很大。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把工作重心放在“谋思路、教技术、找市场、搞服务”上,研究制定合作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布局,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适应市场的机制,才能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应坚持的原则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基层党组织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认清融入绝对不是简单进入,要以夯实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合作经济为出发点。工作中,重点应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

 1、把责任明确在政治引领上。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政治领导的主要途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融入中通过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让群众了解党的意图和主张。要教育和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发挥党员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得到贯彻落实;通过督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法经营,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既发展经济,致富群众,又把握发展方向,凝聚政治优势的群众性组织。

2、把职能定位在强化服务上。任何由农民创立的组织形式都应建立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但自然不等于自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十分关键。一是帮助农民提高认识。通过宣传引导、典型示范、专项培训和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等措施,让农民了解农村合作经济的基本理论,了解先进地区发展合作经济的成功经验,了解合作经济的发展优势,使农民逐步自愿地去认识它、去研究它、去发展它。二是协调关系促进合作。基层党组织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产品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引导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和农民联手,让企业与农民联合,促进各具特色的合作经济发展壮大。三是强化组织提供服务。通过在项目信息上提供服务,广泛收集各类经济和市场信息,为其合作注入活力;在组织领导上提供服务,及时了解和解决农村合作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协调好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营销等方面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3、把活动落实在机制创新上。规范的风险和利益承担机制、组织运作机制是决定合作经济发展成败的根本所在。基层党组织在融入活动中应把握住这个重点,使规范运作贯穿合作经济的全过程。一是帮助明晰产权。基层党组织积极参与提供可供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表决的预案,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有形资产的额度、无形资产所占比例的认定、个人股的权属、收益分配的预期、合作社积累的归属等都进行细化、量化、权属确定化,进一步奠定了合作的基础。二是帮助健全制度。基层党组织注重为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的同时,在社员认同的基础上帮助制定合作社的章程,使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良好运行。三是帮助规范运作。我市一些合作形态是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基础的,还有一些是以情投意合为纽带的,但当合作经济组织成长壮大后,我们感到,这种利益关系逐步难以平衡,基层党组织通过帮助制定规范的、严格的执行制度,保证了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4、把基点立足在增强带动能力上。基层党组织在实施有效融入中必须坚持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把广大农民投身农村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起来。一是拓宽谋划发展思路的视野。基层党组织引导合作组织选准发展方向,从立足于区域经济布局、立足于优势产业开发、立足于扩大市场营销、立足于促进供求合作等方面拓宽发展思路,做到适合发展什么就培育什么样的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二是提升创业兴业的实践本领。农村党员干部以强素质、改作风、增本领为目标,在自身创业兴业的行动中让农民有看头、有学头、有干头、有盼头,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广大党员及群众吸引到党组织周围,使农民坚定加入合作组织的信心。三是增强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的意识。基层党组织在倡导组建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主动选择群众易于接受的项目,带头兴办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让群众学有榜样,干有奔头,赶有目标,破除“等靠要”、“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5、把工作延伸在监督保障上。主要通过政策引导、民主管理等形式发挥政治监督保障作用,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尽快成为管理型、科技型、经营型、知识型的复合组织。一方面,努力约束合作经济组织做到“五不”,即: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大多数社员的意愿,不人为的降低社员收益,不随意向农户摊派费用,不违反与农户签订的有关协议。另一方面,通过选那些有“政治修养、商业头脑,菩萨心肠”的人担任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负责人,积极搞好“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达到一专多能。同时,制定出台相关的奖励办法,在各方面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政策倾斜,以此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的途径 

我们在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的实践中,进行了思路创新、模式创新、载体创新的有益尝试,走出了一条互动、统筹、协调之路。目前,在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有468个党组织实现了有效融入,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54%,其中党员会员5450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5%。

1、支部领办直接融入。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由支部牵头把党员、专业大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依据产业优势,创办、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支部主要成员按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经选举担任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职务,党支部领导在合作经济组织中交叉任职,使党的组织直接融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如桦南县金沙乡红丰村的农机股份联合体、富锦市大榆树镇太平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大蒜协会等,都是支部领办、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直接融入的。实践证明,这种合作组织形式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其效果更加明显。

2、建立组织自然融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和基地农户自发创建的,在这些合作经济组织中,也有部分党员参与其中。在实施有效融入中,对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大、党员人数多、条件成熟的可直接在内部设立党支部,对党员人数少、不具备成立支部的设立党小组,形成支部、党小组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新模式,使党组织自然融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郊区沿江乡建立的泡子沿村白菜协会党支部,桦南县大八浪乡双鸭子村的瓜菜合作社党支部等都是在原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的。

3、创新载体稳步融入。通过“四培养工程”、“党员旗帜工程”、“十百千富民工程”和“百村升级工程”等党建载体,积累了融入资本,扩张了融入潜能。同江市街津口乡卫明村农民党员于立民,在“四培养工程”活动中,主动申报了致富带头人到村干部培养对象,积极带领4户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致富,建成集养鱼、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致富联合体。在他的帮助下,村贫困户杨日山、荣玉祥两人分别养鱼30亩,年收入达4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4、外派内育渐进融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没有党员,或一时难以产生党组织负责人的,一方面由乡村党组织委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负责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在指导协调的同时,研究和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党员发展规划,逐步选优配强党组织负责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始终与基层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也使党组织的融入更加科学合理。郊区沿江乡黑通村的粘玉米种植加工协会,在发展之初,协会中无一名党员,乡党委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积极帮助协会尽快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了蔡柏年等三名党员,并建立了以蔡柏年为负责人的党小组,今年协会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冷藏库,与会员签订单2000多亩,带动农户300多户。

5、临时定责跟踪融入。对党员流动分散,人员成份复杂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增强有效性”的主要目标,其党组织设置采取建立临时党组织定责跟踪融入模式。即对正式党员不足3人,活动时间、地点比较固定,人员相对稳定的,建立临时党组织;对党员流动分散的,可依据实际情况,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设立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桦南县孟家岗镇先进村党支部依据本村农机股份联合体党员外出务工时间较长、相对集中,己形成特殊群体的实际,建立了流动党组织。这些党员每年春季组织24户农户3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带100多劳务人员到安徽、河南追季节跨省作业,党小组负责联系业务、组织作业、机械维修、人员管理,既解决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教育管理不到位问题,也有力推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有盼头,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广大党员及群众吸引到党组织周围,使农民坚定加入合作组织的信心。三是增强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的意识。基层党组织在倡导组建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主动选择群众易于接受的项目,带头兴办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让群众学有榜样,干有奔头,赶有目标,破除“等靠要”、“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5、把工作延伸在监督保障上。主要通过政策引导、民主管理等形式发挥政治监督保障作用,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尽快成为管理型、科技型、经营型、知识型的复合组织。一方面,努力约束合作经济组织做到“五不”,即: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大多数社员的意愿,不人为的降低社员收益,不随意向农户摊派费用,不违反与农户签订的有关协议。另一方面,通过选那些有“政治修养、商业头脑,菩萨心肠”的人担任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负责人,积极搞好“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达到一专多能。同时,制定出台相关的奖励办法,在各方面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政策倾斜,以此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的途径  我们在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的实践中,进行了思路创新、模式创新、载体创新的有益尝试,走出了一条互动、统筹、协调之路。目前,在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有468个党组织实现了有效融入,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54%,其中党员会员5450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5%。 1、支部领办直接融入。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由支部牵头把党员、专业大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依据产业优势,创办、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支部主要成员按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经选举担任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职务,党支部领导在合作经济组织中交叉任职,使党的组织直接融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如桦南县金沙乡红丰村的农机股份联合体、富锦市大榆树镇太平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大蒜协会等,都是支部领办、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直接融入的。实践证明,这种合作组织形式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其效果更加明显。 2、建立组织自然融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和基地农户自发创建的,在这些合作经济组织中,也有部分党员参与其中。在实施有效融入中,对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大、党员人数多、条件成熟的可直接在内部设立党支部,对党员人数少、不具备成立支部的设立党小组,形成支部、党小组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新模式,使党组织自然融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郊区沿江乡建立的泡子沿村白菜协会党支部,桦南县大八浪乡双鸭子村的瓜菜合作社党支部等都是在原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的。 3、创新载体稳步融入。通过“四培养工程”、“党员旗帜工程”、“十百千富民工程”和“百村升级工程”等党建载体,积累了融入资本,扩张了融入潜能。同江市街津口乡卫明村农民党员于立民,在“四培养工程”活动中,主动申报了致富带头人到村干部培养对象,积极带领4户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致富,建成集养鱼、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致富联合体。在他的帮助下,村贫困户杨日山、荣玉祥两人分别养鱼30亩,年收入达4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4、外派内育渐进融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没有党员,或一时难以产生党组织负责人的,一方面由乡村党组织委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负责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在指导协调的同时,研究和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党员发展规划,逐步选优配强党组织负责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始终与基层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也使党组织的融入更加科学合理。郊区沿江乡黑通村的粘玉米种植加工协会,在发展之初,协会中无一名党员,乡党委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积极帮助协会尽快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了蔡柏年等三名党员,并建立了以蔡柏年为负责人的党小组,今年协会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冷藏库,与会员签订单2000多亩,带动农户300多户。 5、临时定责跟踪融入。对党员流动分散,人员成份复杂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增强有效性”的主要目标,其党组织设置采取建立临时党组织定责跟踪融入模式。即对正式党员不足3人,活动时间、地点比较固定,人员相对稳定的,建立临时党组织;对党员流动分散的,可依据实际情况,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设立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桦南县孟家岗镇先进村党支部依据本村农机股份联合体党员外出务工时间较长、相对集中,己形成特殊群体的实际,建立了流动党组织。这些党员每年春季组织24户农户3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带100多劳务人员到安徽、河南追季节跨省作业,党小组负责联系业务、组织作业、机械维修、人员管理,既解决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教育管理不到位问题,也有力推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