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农村的金融总量和覆盖面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因为面临经常性的市场缺陷、机构刚性、金融产权模糊、信贷歧视、政治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了农村金融“规模不经济”的低效率现象。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农村金融总量背后的结构因素分析,深入剖析造成农村金融低效的结构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金融;低效;结构因素;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金融是以信用手段动员、配置和管理涉及金融资本运行的活动。国际上,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农业贷款数量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具体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90%,农户信贷账户接近32%,中国的农村金融总量和覆盖面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因为面临经常性的市场缺陷、机构刚性、金融产权模糊、信贷歧视、政治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了农村金融“规模不经济”的低效率现象。随着2006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召开,破解“三农”问题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深入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总量背后造成效率低下的结构因素,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的研究将立足于农村金融总量背后的结构因素分析,深入剖析造成农村金融低效的结构因素,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总量分析
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国际通用指标是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农业贷款数量等。根据这两个指标,我们具体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农村金融覆盖面显着高于国际水平
国际上,农村金融覆盖面是评价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其主要含义有二:一是指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款、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数占比;二是指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布局广度。从贷款的可获得性看,中国农村的贷款覆盖面比率比较高。根据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统计,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账户占所有农户的31%,远高于印度的16%,更显着领先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等国家和地区4%的水平。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基本上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行政村。机构覆盖面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平均30%-40%的水平,比次高的印度(75%)高10多个百分点。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地区基本上能够享受到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汇兑和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
(二)农业贷款总量高
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指标。中国的农业贷款主要包括农业短期贷款、农业中长期贷款和农副产品收购贷款。能够发放这些贷款的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提供的资料,到2004年底,中国农业贷款余额为21055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1.8%。从纵向比较分析,1994年至2003年间10年间,农业贷款年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的有七年,绝对量的增长比较大,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第三位,但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农业贷款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农业贷款占GDP的比重三项指标在样本国家中名列第一。仅农业贷款一项,投入的数额已高于农业产值,这说明,中国的金融投入并不少。
三、农村金融总量掩盖下的结构因素分析
以上的研究表明无论从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还是农业贷款数量来看,我们都有一个鲜明的认识——中国的农村金融总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随着农户小额信贷的推广,农民的信贷可得性有了显着提高。然而,在面对90%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和接近32%的农户信贷账户时,我国农村金融却依然效率低下,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总量数据背后的结构因素。
(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虽然达到90%,但是其中包括了基本已经只存不贷的农业银行、仅仅提供储蓄和汇兑服务的邮储机构。此类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基本只存不贷,具有明显的“单边性”,由此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的客观后果是毋庸置疑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提供的资料,到2004年底,中国农业贷款余额为21055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1.8%,这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虽然达到90%相比较后,农村金融概貌将更为清晰。
(二)农户信贷覆盖率达到了32%,相对印度、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等国家和地区国家而言,这一比率无疑已经很高。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个结构性问题:剩余的提出申请的农户怎么办?剩余的没能申请到信贷的农户大多为弱势的农户,如何才能满足这些弱势的农户信贷需求?实质上,这也是信贷可持续与覆盖面的矛盾问题,而这一问题直接涉及今后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方向“缺钱”的确是欠发达县域或农村地区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单纯的投入又会导致两大后果: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在财务上很难真正具备可持续性,原因很简单: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二是农村金融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可依赖的补贴,这将造成农村金融的恶性循环:一方面需要持续的资金注入,另一方面补贴又加剧了资金回收效率的低下。
(三)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许多东部城市化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在中西部地区很难具备借鉴意义,反之,在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也很难在东部城市化地区很难具有操作的可能,这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出现巨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认清总量特征的基础上真正按照不一刀切的原则进行结构分析,在了解各地农村经济结构、要素结构的基础上,真正实行一省、一市甚至一县、一镇一种模式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格局。
四、对策和建议
(一)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农村金融组织与城市金融组织在运作机制、经营理念、组织形态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和差别,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中国农村90%的机构覆盖率包括了基本已经只存不贷的农业银行、仅仅提供储蓄和汇兑服务的邮储机构,此类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单边性”(只存不贷)是毋庸置疑的,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的客观后果同样毋庸置疑,发展真正的小额信贷组织(只贷不存),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良方。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中国可先对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试点成功则发展,试点不成功则其风险也局限于较小的范围,不至于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要转变观念,将原来按机构划定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按机构划定业务与业务招投标并存的发展模式,以改善政策性金融的运作方式和效率。在机构上仍保持一定分工,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农业中大的社会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投入,而农业发展银行则负责农村中、小型项目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财政直接补贴和招投标两种贴息贷款运作方式,发展业务招投标形式,采取补偿率招投标的方法,形成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相对分工和适度竞争的局面,以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财政贴息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国家要通过其他方式,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如由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财政对农业保险实行补贴。特别是要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经营。
(三)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目前,在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业信贷业务的情况下,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主要定位于粮棉油收购,其作用有限,因此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主要落在农村信用社身上。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产权制度不合理,不良贷款比率很高。因此,要根本上深化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改革,明确它们的功能和定位。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其次,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工作,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四)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创建信用社区,为提高农业贷款的成功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满足32%以外的农户信贷需求,我们应该考虑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建立面向真正弱势的农户信贷机构,本文认为建设具有一定的信贷知识教育和信用体系是必需的金融“基础设施”。由于金融知识的匮乏,使一些低收入的人群不知道怎样和金融机构打交道,不知道能享受到什么样的金融服务。在向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时低收入人群往往因为缺少信用记录,没有合格的抵押品或担保而贷不到款。因此,一方面要用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强信用村镇建设,向农民宣传诚实守信的观念。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否则,一个没有生产技能和缺乏创业知识的人,即使给了他贷款,也难以发挥效力,有时还会使他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中。
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白广玉,陈淼.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5(10).
王国升,高旺盛,陈源泉.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协调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3).
陆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需要兼顾结构和效率因素[J].财经,2005(10).
焦瑾璞.农村金融何去何从[J].财经,20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