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半封建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嬗变

2015-08-25 13: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获得了20余年的快速发展,但这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村数千年来积贫积弱的落后状况。目前我国很多农村还保留着许多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特征,笔者称为“半封建农村”。阐述了半封建农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它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半封建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农村 小农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的农村发展经历了2 000余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其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形态之一。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也不例外。但是,相对于城市迅速发展的脚步,农村还保留着许多封建社会的特征(不包括沿海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城镇区域的农村范围),由此笔者提出“半封建农村”的概念,来重点讨论这些区域农村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发展路径。
1 半封建农村的形成
20世纪40年代,针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本国经济、如何赶超发达国家的问题,西方发展经济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优先发展工业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也借鉴采用了这一发展战略,但由于发展资本积累不足,只有依靠农业剩余,采取“以农养工”政策,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将农业剩余转向工业以支持工业的发展。然而,这一发展理论的缺陷在20世纪60年代就显露出来,那时许多采取这一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此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审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工业化已被推崇到了损害农业的地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阻挠,要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从此,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被发展经济学家所重视。而在我国,“以农养工”政策实施达30年之久。中国的农村经济历来都比较薄弱,而且发展极不平衡。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实施完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为使工业化顺利实施,我国还实行了世界仅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城乡截然不同的制度。而且从经济上实行“全民”和“集体”两种形式,把国民待遇划分为吃“商品粮”和“自产粮”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二元”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割裂了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农村成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原始积累的工具。既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又约束了农村社会发展,人为的“障碍”阻挡了农民的视线,落后的通讯、交通等条件使农民一直在狭小的区域内交往,比较一直是在低水平下进行的,而且极易满足,发展也是缓慢的,因而也更多地保留了封建小农经济社会的特征。1958年成立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是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控制和垄断。“公社”不断用强力消灭萌生中的商品经济幼芽,也就使自己呈现出十足的自然经济特征。所谓囊括工农商学兵诸方面的体制,实质是企图使其成为自给自足的庄园式的组织,这显然是十分落后的。当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解体时,农民从“集体”所分得的“资产”相当有限,可以说20余年人民公社期间的农村生产力尽管由于兴修水利、普及农机等略有提高,但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实际提高不大。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前所压抑的生产力释放出来,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但农村经济仍然保留强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随着以联产承包为特点的第一阶段农村经济改革的制度效应释放殆尽,农村经济便无较大发展。实施市场经济以来,农村体制改革一直落后于城市,无论是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是行政管理体制,长期不明确,一直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没有整体改革计划,哪方面出了问题,就在哪方面改革一下,犹如“庸医”治病,没有把握“病体”的全部,东“割”一下,西“剜”一块,最后“病人”是“千疮百孔”,更难医治。农村体制改革不明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对农民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人为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拉大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
2 半封建农村的特点
2.1 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与相对落后
现今的中国农村经济,或多或少的都带些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特色。而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半封建”农村,基本都体现为强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色彩。由于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农民被局限于农村,农村与城市割裂,人口、信息、资源的流动都较少,近年来农民进城打工增多,但是农民工的根在农村,他们难以负担城市生活的高成本。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无疑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脱离了主流经济的发展自然难以分享改革的成果。
“二元经济”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农村贫穷落后、资本积累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的重要因素。当20世纪80年代我国完成农业支持工业这一目标时,并没有大力实施第二步骤——工农业平衡发展,而是继续以粮食收购、税收、土地征用等不等价政府收购形式"掠夺"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难以提高。而且,经济的发展越是滞后,农村组织的“半封建”特点越是明显。
2.2 民主意识的缺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建国后翻天覆地的改革,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旧时以家族管理为特征的村民组织不复存在,但是家族的影子在现今多数的农村中还大量存在。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实际上现在农村村民一般还是由几大家族构成,家族内部的联系还是很紧密,并且成员都注意维系本家族成员的利益,因此即使是在如今村民选举自治的情况下,这种封建家族管理的影子还是显现其中,理由很简单,成员多的家族自然在选举中占据优势。在笔者调研过程中,还曾经发现过村支书“世袭”的情况,老子在位时对儿子可以栽培,扫平道路,一待时机成熟便扶持上马。综观农村基层民主的现状,笔者认为,村民的日常生活基本还是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行事,其中不乏封建思想的糟粕,民主意识的深入任重而道远。
2.3 精神文化建设的倒退
  自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步履维艰,由于经费的缺乏,县级文化馆等文化设施运转困难,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实质上出现了倒退,昔日农村常见的放电影、戏曲演出等活动难得一见。随着政府在农村管理职能的弱化,农村文化的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许多封建习俗卷土重来,不良婚丧嫁娶习俗重新出现。村民由于农耕工作的特点,在家闲暇时间很多,由于缺乏教育和引导,赌博风气在很多地方盛行。


3 半封建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途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半封建的农村,迈向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我国现在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 在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上实现新的突破,将农业养育工业政策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三农”问题起于农业养育工业政策,解决“三农”问题,则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农业哺育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国民收入在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之间的再分配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就是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将对农业的“取”大于“予”转变为“予”大于“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其判断依据主要有:①我国已经具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特征。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即具有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2004年我国人均GDP为1 490美元;②财政补贴能力增强。这也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最直接的条件。2004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达到2.63万亿元;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更成熟的条件。我国正在走先行工业化国家所未走过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意味着我国现在的工业较先行工业化国家当年的工业成长速度更快、资质更好,将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更好的条件。笔者认为,近期迫切需要做出的制度安排是,改变城乡二元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明确界定“农业总投入”的范围和科目,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透明度和可检查性,进而保障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完善财政支农的方式,如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补贴、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农业技术推广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
3.2 建立适应现阶段中国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可行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现阶段是建立农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的“黄金时期”。世界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一个社会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三四十年是以储备积累方式进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最佳时期,建制时间越短越被动。我国农村21世纪30年代开始将总体步入老龄化社会,而现在总抚养率低,若不抓紧这一黄金时期开始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1世纪中期我们将陷入严重困境。①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准确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其次,科学地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最后,合理筹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一般说来,乡村经济条件好的主要由乡镇与村集体负担;乡村经济条件差的主要由市、县、乡三级负担。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也应发挥相应的作用。②全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医疗风险分散的机制非常的重要。由于商业保险制度成本较高,因而可以考虑全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当然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商业医疗保险。③以家庭养老为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建立水平各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现代农村,我们在强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仍然可以利用与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极大地减少政府在老年保障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生病护理、精神安慰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与效果。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3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和人口城镇化,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居民二元就业的发展政策
   赋予农民享受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改革城乡居民不平等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城市政府应承担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普及义务教育的责任,把进城农民工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围,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转移就业的培训。
   壮大产业组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的弱质性,除了农业承担养育工业的功能而投入严重不足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产业组织小且较弱所致、使得农业难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破解农业问题,核心是增强农业竞争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路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产业链整合在一起,并与发达的市场网络连接,解决分散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农业产业组织发展壮大的基本思路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形成“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现代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社员”等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农业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徐滇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尚长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3)
7 徐智环.城市化弱质与中国农村过剩人口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