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予以高度评价,其涵义十分深刻。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及当今中国的发展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关键抉择;必由之路;中国社会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对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目的和性质作出概括的基础上,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十七大报告中的这段话,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地位和巨大意义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述,其含义十分深刻,也是我们深刻理解、评价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最基本的依据。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在我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抉择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正是面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当时的情况是:国际上,一个以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核心与重点,以科技与创新为发展经济的关键点及核心推动力的时代已经来临。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已近末期,前苏联已经初显出冷战中的发展内力不足、体制僵化的弊端。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及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强国际联系,加强改革,制定相应政策,使本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从国内方面看,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极其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选择发展道路时期。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后不久,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综合国力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甚为悬殊,而且与十几年、几十年前的发展水平相近,甚至高于对方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明显落后,差距拉大了。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将如何改变现状,这是一个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读上的偏差,也由于我们的国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可借鉴的先例,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又不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还没有、在当时也不可能搞清楚。因而,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初起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就是按照当时对科学社会主义目标模式来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仿照前苏联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经营机制上,实行单一计划经济;在分配机制上,实行带有平均主义大锅饭色彩的按劳分配制度;在对外关系上,突出强调以意识形态划分并决定对外交往对象及交往内容。虽然也提出过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口号及思想,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基本没有体现,视资本主义为对立物、洪水猛兽,对其持几乎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社会主义的理念与模式和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是从社会主义建设那天开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20多年中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的主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搞清楚,由此导致了我们在这几十年中没有达到我们本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其中许多方面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乃至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生产力发展停滞,综合国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混乱。经过文革结束后两年的特殊时期,历史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又一次关键抉择:是继续原来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的体制,还是进行改革?是坚持原来对外关系的态度,还是予以改变?何去何从,这是对执政党的一次不容回避、不容拖延、不容失误的决策考验。正是在这个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要标志,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其上升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基本点,作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指针和明灯。这条基本路线规定、指导着我们各方面工作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从此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条航船沿着正确航向乘风破浪,奔向成功的彼岸。中国的发展及对世界的贡献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又一精辟概括。其中,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主要是就近代历史上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国情而言,只有接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以之来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才是拯救中华民族唯一正确道路。然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只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打下一个必备的坚实的基础,只是开创和展现了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如何来发展中国,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新的、更为现实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结合世界形势发展的新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找到了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
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起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一直没有解决好,没有找到使中国真正实现发展的正确道路。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还是否存在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是否将对外开放与中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些问题认识不清。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与中国发展的关系才被从理论上逐步明确阐述、实践上大胆稳步的实施。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强调改革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要使这一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实质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搞建设“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落后不行”。“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也是改革,改革需要继续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时,对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也更加明确,指出: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开放。在党的十三大上,把改革开放正式写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与四项基本原则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此后党的改革开放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为中国能够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改革问题上,我国进行全面有序、逐步拓宽、稳步推进、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事业,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标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正确把握对外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30年改革开放成为我们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成为中国能发展到今天程度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30年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是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结论的最好证明。从经济领域看,相比30年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状况,如今,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快速增长。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增长速度极为罕见,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1735亿美元。,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2007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04.03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人们衣食住行消费方式及消费水平较大幅度全方位提升和发展着。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与30年前相比堪称天壤之别,如今13亿人民已总体达到小康。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能够做一些以前想办而不能办的大事,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航空航天工业、生命科学领域、交通运输、大型工程、水利、道路、城乡建设、科教、国防事业建设等一个个奇迹,奥运会申办成功、抗击大洪水、非典、大地震等,无一不体现我们的经济实力。
在政治领域,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政治发展同样要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政治发展需要有相关的环境条件,要依靠国家的综合实力,其中特别是经济基础的实力来做保证。改革开放保证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也夯实着人民民主专政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拓宽了眼界,提供了舞台和场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得到不断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代表大会及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功能及信心和依赖程度都大大地提升。改革开放直接推动着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出和逐渐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互动互促、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双方可以说是互为前提或因果。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社会制度中不适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东西。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学习借鉴西方的一些合理东西,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法制、民主、平等精神和理念及一些制度措施。依法治国也必然保证和推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的实施,必然要求建立法制国家。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30年来,我国在各方面各领域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确立,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在科教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日益深入人心,多个领域的尖端科技成果世界领先。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与活力,这是当今时代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在社会建设领域,同样体现着改革开放的重大推动作用。将社会领域单独作为一个方面与经济、政治、文化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我们党站在历史高度,把握时代特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国情,在近年所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观点。社会建设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状况、住房等,这些都是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还是靠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选择,其最大价值就是它能更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标志和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而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也就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其发展相适应,为其发展开辟道路。因而改革就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相生相随的内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需要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内容,解放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动力。社会主义也需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比较中获得发展,显示其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正确认识并把握这种规律,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适时、适度的改革开放,就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反之,就不能体现其优越性和先进性。20世纪后几十年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特点,遇到了种种困难,一度走入低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对待改革开放问题。然而就在这同一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并具有特殊国情的大国,由于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给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赋予社会主义事业以新的内容,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勃勃生机,获得了新的发展,并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可供学习借鉴的光辉范例。
关于对外开放对发展社会主义的作用,主要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因为我们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将资本主义看作是黑暗腐朽,是社会主义对立物,是我们要否定、****或战胜的对象,因而在对外关系上主要是不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产生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和必须学习借鉴的积极因素认识不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解决矛盾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认识不清,对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缺乏正确的认识。上个世纪后半期以来受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手段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发展成果的实际状况,说明了资本主义并非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那样日薄西山、即将灭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很多的可供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借鉴利用的东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而且只能共存共生,互相借鉴比较,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生产力极不发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积极学习借鉴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一切积极的人类文明成果,其中特别是经济领域。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科学严谨、发展最完备的学说,也是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它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所指导的具体对象的社会实际情况,形成新的具体的科学理论,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伟大作用。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60年的时间里,其指导社会实践的历史反复证明,是否实现这种结合、结合得怎样,是决定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中国的经验,更是鲜明地体现出这一规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成功,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20世纪后期,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先后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一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改革开放理论,是最具理论创新意义的几个基本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国内和党内情况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而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新形势,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而提出来的,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想、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特殊形式,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个不同时期理论成果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三个理论成果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殊形式和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从其产生背景、条件上,还是其科学内涵上,以及特征和要求上,都是与改革开放有着极其密切的包含、因果、互动、互依、互促的关系。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总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概括,既是一个关于历史地位的评价,又是一个今后发展指向,同时也是对现实方针政策的阐明和强调。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牢牢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战略方针,排除种种干扰,克服种种阻力,明确方向,坚定信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注释: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3):113,135.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2):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