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践的哲学,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先学习三个代表,然而学习并不等于实践,对象的选择性、目的的统一性是学习“三个代表”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对待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及处理对象的选择性与达成目的的统一性,才能把“三个代表”的学习落到实处。而大学生要如何践行“三个代表”
关键词:目的 针对性 统一性 实践
一、理论与理论的逻辑,哪一个更重要?
关于理论与此理论存在逻辑的重要性比较,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判定。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人生论》序言中说到:“对每一个理论来说,在什么场合采纳这个理论比理论的本身更重要。”
理论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探索,对于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与此理论的重要性相比,理论的逻辑在两种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第一种情况是在理论在被发现的时候,没有理论的存在逻辑,理论就没有存在的前提,理论本身就不成之为理论。第二种情况是当理论还不被人们所了解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论的逻辑,就不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些理论的正确性,也就不可能使人们放弃旧有的理论,接受新的理论。所以,对于理论的发现者和传播者而言,理论的逻辑远比理论本身要重要的多。
就******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言,说不清楚它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说不清楚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联系、说不清楚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国内变化的理论联系,是无法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的。
但是我们在这里却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磨房的主人是否必须明白机械学的相关原理?在这里,真理的相对性就突出地表现为人们对于真理需求的相对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当磨房的主人整日沉迷在关于磨盘、水轮、水流和河水的理论逻辑联系上时,只能使他的磨房变得一团糟。”[1]对于机械学的认识空白并不能影响磨房主人对于磨房的正确使用,同样是,一个士兵不必要认识“三个代表”对我国党建理论的理论创新,也可以成为雷锋精神的实践者;一个医生不必要明白“三个代表”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继承性,也可以知道提高医疗技术和改进医疗设备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一个干部不必要知道“三个代表”之间的逻辑联系,也会清楚****对于中国社会及制度的破坏性作用。
在这里强调理论与理论的逻辑的区别,不是说不应该宣传党的理论,不应该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理性价值,而是在提醒人们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应该是没有针对性的,针对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了针对性,一切理论都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组织者们在更多的时候并没有正视这一区别,当统一的学习内容与统一的学习方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时,学习并没有达到理论的目的。
二、理论的目的与人的目的是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论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解释世界,一个是改造世界。任何理论都是为这两个任务服务的,因此,理论的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它解释世界或者改造世界的有效性。脱离了这两个目的,理论就必将失去其存在的生命力,因此,理论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确定性。
但是人们活动的目的则不可能是确定的。人的多向度的追求以及社会关系的多元化,决定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是多样性的或者说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多样性的。就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实践活动而言,行为的目的性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五种:一是让学习者了解社会理论发展的进程,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明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二是让学习者把握正确的理论,使它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是高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是为了落实上级下达的政治学习任务,完成一定时间量的政治理论学习;五是别的一些什么目的。(打着学习的幌子,开展着其他的各种活动,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否认的。)
五种不同的目的,并不总是与理论的两个目的相统一,当然我们可以说不同的目的可以导致相同的行为,正如一些人所说的“歪打正着”,但是这并不能说相同的行为不一定必须要有相同的目的。我们不能不正视由于不同的目的所导致的“同一行为”的差异性。抱着五种不同的目的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必然会产生五种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种活动中,常常使人感受到,不是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妨碍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例如在一些医疗单位,正常的工作日被用来学习政治理论,而使病人无处看病;一些工厂用正常的工作日来学习三个代表,而使机器闲置,这都是有违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的。)
如何才能把“三个代表“落到实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保持人的目的与理论的目的统一性。当理论的目的不能与人的目的达成一定的统一性的时候,理论的学习变得越频繁,理论的目的则被推得越远,结果,学习的过程本身变成了学习的目的,更甚者理论的目的将被学习的过程所否定。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的目的的多样性是不可能被消除的,要使人的目的与理论的目的达成统一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当理想的方法不能达到时,我们只能选择现实的解决途径,多样性的目的本身必须存在着一个秩序性,也就是说作为理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多样性的目的根据需要的大小按其重要性排出次序,哪个是第一位,哪个是第二位,这是任何一个行为产生并确定的前提。当人的目的与理论的目的不能达到统一的时候,要保证理论目的的实现,我们只能要求人的理性服从理论的需要,而不是相反,理论的需要服从人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必须把与理论的目的相一致的人的目的提升到第一位,唯其如此,理论的目的才能够得到保证,否则理论则成为“个人”的纯粹的工具。
三、实践是理论的目的与终结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本质上讲正是一种实践的哲学,而不是解释的哲学,它的存在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对待实践的哲学,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来把握实践,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认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统一性,正确地认知就一定能够逻辑地导出正确的实践。“人只有知道对象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跟对象发生实践的关系”[2]。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实践“三个代表”首先并且关键地是学好“三个代表”。
学习就等于实践吗?笔者认为,学习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实践什么?然而这只是实践的开始,也只是让人们掌握了一个简单而不能再简单的判断。从认识到实践,还需要一次巨大的飞跃,完成了这次飞跃,才真正达到理论的本来目的。
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知与实践取舍中,我们选择了实践,首先因为理论是由少数人总结并由多数人验证的,总结是通过推理的方式,而验证则必须通过实践的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三个代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哲学,他的最终目的是要作用于现实的世界。
认知必须是服从于实践的,学习也必须是服从于实践的。真正地学习“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就是要让不同的人群把“三个代表”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让“三个代表”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用“三个代表”来作为行为或活动的理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的。
四.大学生应如何饯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一是深入学习“三个代表”。 主动地、有组织地学习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并参加了一些专题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并通过专门的培训,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我们可以借鉴他人优点,建立“三个代表”学习研究社团 ,例如北京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重庆大学学生“三下乡”与“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三个代表”学习社等,这标志着我们大学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入。
二是广泛宣传“三个代表”。我们应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深入厂矿车间、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举办讲座或培训班、发放张贴宣传品、制作广播节目、办黑板报、开展社会调查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向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诗歌、情景剧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动活泼,将吸引众多群众,也许将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积极实践“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应到伟大的实践中去,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走访老党员、寻访党的革命足迹、召开座谈会和对“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先进典型进行调研,目睹和考察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中加深对“三个代表”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明确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坚定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我们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自己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论-人类真理的探索》 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24页
[2]徐长福 《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