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用正确立场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2023-12-08 01: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工作人员和祖国的发展是共命运、同步伐、不辱使命及不畏辛苦的,该科学的研究很好地将文明传承、了解世界、理论创新、为社会服务、咨政育人等职责承担起来,使中国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社会科学主要是将社会现象、生活以及发展规律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且社会科学就是科学,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同时正确立场应该有特定的标准及要求,在树立正确立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下文中所说的几点要求。


  一、应该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

  在哲学理论、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是其灵魂及旗帜,且是立党立国的主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条件,且是战胜各种挑战及风险的精神支撑。目前,国内改革早已步入深水区及攻坚期,所站的立场不同则代表各种利益群体、社会思潮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而且还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及层面对人的思想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思想理论中同样有许多模糊的认识存在,有的人曲解了包容多样及尊重差异等理论,认为党应该坚持多元化的指导思想,而有的人则企图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无关的思想塞到党的思想指导中,有的大量对西方的宪政思想进行宣扬,其企图以普世价值的理论来取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思想。[1]在这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中,其主要就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及共产党领导思想进行否定。对于这些现象,所有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人员都应该不断加强政治的鉴别力及敏锐性,用正确的立场来看待不同的社会思潮,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引领,并划清与马克思主义无关的思潮之间的界线,将这些假思潮的真面目揭露出来。同时,在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及指导路线,坚持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应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放在指导地位上,且应坚定不移地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进而才可以有效地对社会思潮进行整合及引领,对差异文化给予足够的尊重,同时对社会共识进行相应的扩展,对多样中所形成的思想共识进行包容,进而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对中国梦的实现进行正确的指引。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性进行确认及反对意识的形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科学,而且其还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及性质进行定位的关键论断。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可以称作科学,关键在于其能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行辩证,对社会发展、历史活动中的规律性进行阐述;而其成为意识形态则是因其能够公然申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及无产阶级的利益,给解放事业进行相应的服务。[2]同时,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属于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且在没有将阶级全部消灭时的社会中,所有的意识形态均带有阶级烙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中,除了语言学等一些个别的领域之外,其他领域都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其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及党性。所谓的党性就是政治性及阶级性,其总是代表相应的阶层利益和阶级利益,党性是为了这种利益的实现而进行诉求保驾护航的。因此,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处理好为谁服务及为谁说话等问题,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表明立场的具体问题。如果想要将阶级立场、政治性、党性摆脱,做有些人说的不偏、不倚的公共知识分子,这种观点、立场既不可能也不正确。因而,对哲学社会科学意识的形态性进行确认时,必然要对其意识形态化的去除进行反应。


  近几来,对一些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时,要求将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当作主要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相应的意识形态中的色彩、声音抹去。而在这种将马克思主义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搞纯学术的研究做法、说法,在学理及现实生活中都是说不通的,其在认识方面也不如中外政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是统帅、是灵魂、是显微镜与望远镜,其能够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现象本质进行揭露。在开展各种工作时都必须讲政治,且理论工作同样要讲政治。但是理论与政治并不相等,但理论和政治是无法分离的,如果理论离开了政治,那么就无法称为马克思主义,且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建设,目前更是比较重视对改革进行全面的深化、推进全部的依法治国。[3]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其主攻的方向及着眼点不仅要放在政治方面,而且还应该重视对社会主义的服务,不然其意识形态性、革命性及党性就会丧失。邓小平曾说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工作是无法与现实政治相互分离的,而这里的政治则是国外、国内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现实斗争的利害;研究的过程中不能设想与政治大局分离,不能不对政治大局进行研究、不对革命斗争发展情况进行估计。


  三、马克思主义应发挥其战斗作用及对涣散软弱的状态进行克服

  马克主义可以用于对劳动人民、工人阶级解放斗争中的指导理论,而革命性是其固有的一个本质特性。在相应的意义中,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发展史是部分与资产阶级中的荒谬学说、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相互斗争的主要历史,对其批判精神及革命性进行凸现。只有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相应的指导思想及地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中的形态性进行确认,才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性及战斗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进而利用正确的立场去看待、研究、分析哲学社会科学。[4]从一些相关的理论可以看出,有的理论工作人员对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往往缺乏一定的兴趣,其表示应该与现实保持相应的距离,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确实出现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方向相偏离的情况,如今一些工作者对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学艺术、哲学、社会政治、经济学思潮只是一味崇拜,却不会对其进行鉴别、分析及批判。虽然只是少数人中有这样的问题产生,但是若不引起重视,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其进行处理,而是任其泛滥、自由发展,则会对更多的人造成影响,甚至使其走上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道路,进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该对这种不好的、不正常的形势、局面进行扭转,用正确的立场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加大宣传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原则性、理论性的问题中,应该有非常明确的观点及态度,进而在思想上发挥真正的主导意义。[5]


  共产党员作为主要的思想战线,尤其是在这些方面担负着领导责任的共产党人一定要站在斗争前列。若干年以来,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逐渐显现出来,在报刊、书籍中,党校高校的讲坛中,理论学术的研讨活动中都在对这类错误思潮进行传播。但是,问题在于党的理论工作人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人员对这些现象置之不理,大多都不敢也不愿发声,没有理直气壮地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导致其和克服涣散软弱的思想理论相差较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社科工作人员及社科联组织不但要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及世界观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行指导,而且要树立阵地意识,应意识到不管是什么样的阵地,如果相关人员不去占领,有些不好的事物及敌对的势力就会乘虚而入,因而只有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去对这些阵地进行占领,才可以使敌对势力、负面的事物失去其依靠的土壤,进而做到真正的守土有责。[6]因此,只有将附加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名义下的各种错误观点澄清,且只有理直气壮地抵制、否定、批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科学性中的所有错误思潮,特别是对学术幌子之下的分化、西化图谋进行批判、指引,才可以认识、了解、掌握真正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在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有深度、有分析的强力反击,强调应坚持政治上的、思想上的清醒及坚定,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情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对研讨会、社科宣传阵地、讲座、报告会、论坛、网站的正确引导及管理,坚决不给那些错误思潮、政治观点的传播提供相关渠道及场所,这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才可以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其正确的方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的方法、观点、立场,对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我国的国情、当今世界的形势进行正确的认识,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结合,推进相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根据正确的方向进行研究,进而才可以给政府、党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任务,同时也是国家、党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雷云.用正确立场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真”字当头[J].浙江社会科学,2015,78(01):

  7-11.

  [2]李学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J].新疆社科论坛,2013,46(06):5-7.

  [3]李慎明.正确认识和处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几个重要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47(01):5-10.

  [4]孙应帅.努力创建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J].创新,2012,54(05):57-59.

  [5]范柏乃,徐巍,张维维,邵青.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79):534-535.

  [6]宋雪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加强和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45(15):167-168.


  责任编辑:张丽

  来源:现代交际 2015年5期

  作者:凌啸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