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太效应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马太效应”最开始源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故事,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马太效应”提出来,并以此来分析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由此展开了关于“马太效应”的一系列广泛的研究。但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了“马太效应”的概念了。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过:“天之道,岁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就是上天的道理是用多余的去补足少的,但是人的道理去刚好相反,用不足的去补给富余的。
“马太效应”,简单的说,就是坏的会变得越来越坏,同理,好的会变得越来越好,少的会变得越来越少,反之亦然,多的会变得越来越多。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基础”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于量变与质变的原理,但又不等同于这个原理,它更加注重一开始的积累,一旦定性,不管以后是否日积月累,也会上升一个高度。放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取得了成功,那他将会越来越成功,反之,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在失败当中,那他也会越来越失败。
二、科学社会学中“马太效应”的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太效应”对科学社会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涉及的方面也是很多的。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
1、积极作用
“马太效应”主要起一个优势积累的作用,能够在无形中将各种优势聚集到一起。第一,是对于个人的影响。多数有声望的科学家都是取得过一定成功的,他们在这个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有说服力。他们今后的研究也更容易进入到学术交流的体系当中去。第二,对于师徒体系来说。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一个好的导师确实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是学术的理论指导还是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习惯上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受到了好的熏陶,必然对自身的学术研究产生好的助力。第三,对于学术机构来说。一个学术是研究与人才的集合体。好的学术机构必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前来投奔。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学术机构更容易得到各种有利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在这样的条件下,这种学术机构会更容易吸引人才。当人才聚集多了,其中的学术氛围、权威性以及知名度也是一般机构所不能比的,最后形成难以抗拒的巨大优势,成为超一流的学术机构。
2、消极作用
正因为“马太效应”是对优势的一种积累,那必然会对弱势群体产生一定的不好的影响。第一,对于个人来说。“马太效应”意味着不给小人物机会。不是每个人都一开始就成功的,那对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来说是不是就不会成功呢?事实并非如此,小人物中同样有优秀的人才,他们拥有独到的见解,只是不容易被世人所接受。第二,对于师徒体系来说。我们刚刚可以看到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但是在历来的经验总结下,人们也发现了“修行靠个人”的说法。导师再优秀,也是导师的,他所传授的方法经验,学到了才是自己的。第三,对于学术机构来说。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两个问题,好的学术机构就一定能培养好的人才吗?名气小的学术机构就没有好的人才么?名气较大的学术机构也许会盲目注重声望而忽视了学术研究,成为华而不实的组织。而名气不大的学术机构专心于学术研究往往也能做出非常的成绩。
三、科学社会学中“马太效应”的启示
对于“马太效应”的研究,我们更多的应该关注它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1、“马太效应”在科学社会学中应用的不足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我们看到“马太效应”的标准都是不足的。首先,它体现了一种赤裸裸的不公平现象,不管是对个人、师徒还是机构。名气小的学者只能即使有很成功的发现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就算可以也是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又或者是同样的发现被两个科学家发现,一个知名,一个不知名,那必定会认为是优先权是属于那个知名者的,但事实是不是这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其次,它体现了一种逻辑上的错误,充分条件不等于必要条件。成功的发明必定需要优越的资源条件,但优越的资源条件并不一定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盲目地重视名气与声望而越来越忽略本身的能力与价值。最后,它体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标准,并没有一个现实的尺度标准。“马太效应”从头到尾体现的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它不是像数学题一样得到正确的答案就是成功的标准,而是一个比较模糊抽象的概念。这样的评判标准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全靠评判人的意识概念。这样就会使评判具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同样的发现,是给谁优先权,全看评判者的态度了,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
2、“马太效应”在科学社会学中的利用
既然说过了“马太效应”作为标准的不足,那我们应该寻找规律对其加以利用。首先,它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连锁反应,所以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有计划有安排。对于一项学术研究,要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上的战略安排,要争取进入到强者愈强的正循环中,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僵局,让自己陷入消极的影响中。而且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要知道一开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磕绊与挫折的,要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其次,它是一种优势积累的作用,所以要求我们学会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利用自己已有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尽量树立自己在该领域的权威性,争取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者说在该领域已经有了很强大的研究学说时,应该学会避其锋芒,集中优势力量,找准机会再确立自己的核心地位。最后,它是一种“攀附”权威的效应,所以要求我们灵活思维,不刻板,学会“拿来主义”。既然“马太效应”注重的是声望与权威的一种影响,那不妨就利用这一点。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与知名作家一起署名,或者一开始就拜入知名学者的门下。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顺应时代的表现,如果确实有真才实学,早一点建立知名度不管是对人对己都是好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马太效应”虽然不是兴起于科学社会学中的,但是对科学社会学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它既有积极作用包括对个人、对师徒、对学术机构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也是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消极影响。我们要了解它的不足,但是更多的是利用它对我们的启示,寻求规律,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刘珺珺. 科学社会学[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2] 祈延慧. “马太效应”对科技奖励的影响[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9(28): 5.
[3] 刘 娟, 万文涛. 科学奖励制度构建方式初探[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5).
[4] 宋冰冰, 王海艳. 马太效应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 2005(20).
【作者简介】
左腾(1990—),男,安徽安庆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