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探微

2016-09-23 17: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也是党和政府在国家发展方面重要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需要有法律机制的保护和支持。因此本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法律机制进行探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离不开法律机制的支持,依靠法律引导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全面彻底深入的认识,以此保障社会理想的实现。

 

  一、构建民主共和的法律机制

 

  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政治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主的特征决定了国家的权利归人民所有,人民拥有当家做主的基本权利。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管理上,虽然人民群众不能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但是可以间接的参与到管理国家事物的工作中。宪法还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过程中,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着人民的意愿,所以需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其次,民主政治可以让公民更加自由的参与到国家事物的管理中来,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政府国家的看法,作为政府也应该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国家相关立法和决策的完善[1]

 

  二、尊重和保障权利以及人权的法律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以人为本的目标和准则,在法律概念中,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们的权利,保障人民行使权利的自由。尊重公民的权利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让人民切身的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拥有当家做主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础对社会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约束,人权的保障也体现在弱势群体身上。例如,国家在面对失业人群的态度、对残障人士的关心等方面的表现。这些人他们处于社会发展中的弱势层面,因此更加需要法律机制的保护,以保障人权,促进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的法律机制以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为例进行分析,这个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工程结束后拖欠工资情况严重,因此可以看出社会缺少对农民工最起码的人权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这些弱势群体基本的人权问题。社会不仅要从人文角度对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态进行关心,还要从法律层面给予他们保护。首先,在法律上确定人权的地位,立法机关着重对弱势群体的人权进行重新结实,批准和落实各项救济制度,追求工资拖欠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其次,加强法律援助。让人民清楚的认识到法律的效应,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探微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有创造性的法律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生机勃勃的社会。在此方面,法律机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照人们的意愿,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法律要保护和承认人们的生活愿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要使人民的活动受法律保护,给予人们追求生活的权利。但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摩擦,此时就要发挥法律的作用,去协调和权衡这种矛盾,以减少矛盾给人们带来的损害。法律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运行主要起到平衡作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取舍,以此来保障更多人的利益,逐步显示出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其次,法律保护公民的产权关系。人们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会对一些资源进行占有,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法律需要承认这种占有。所以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视公民产权的存在,并将其在宪法中的地位进行确认,让宪法承认私有产权的作用。立法机关需要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对物权法进行阐释,使人民认识法律对自己权利的保护[3]

 

  四、法律机制的公正合理协调作用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法律对社会生活中各项利益关系进行协调是维持社会公平的有效办法。法律在合理调整利益方面,首先要对公民的利益意愿进行了解,然后建立起多元化的法律保护机制来协调公民的利益关系。例如,我国社会中目前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弱势群体在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发言,也找不到为自己发言的机构,由此产生恨世的消极想法,对国家对社会失去信心。对于这种现象,立法机关要对公民的诉求进行了解,然后用合理合法的形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保护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述,最终目的是保护我国公民的基本权益,提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幸福感,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

 

  作者:王利庆 来源:关爱明天 2015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