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2016-05-13 14: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战略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思想的揭示,显示了党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社会发展样式的统一,在理论逻辑上,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实质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统一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由此而诞生的邓小平理论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世界和中国的实情出发,得出了认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结论和新判断,其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为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这些本质特征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贯穿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判识标准。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说明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处于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这是对社会主义物质形态的价值观描述。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加强经济建设不断夯实物质基础,二是社会主义必须通过解放和发展的途径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说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引伸出的社会关系的规定,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样式的导向性描述。它也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必须体现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平等,二是社会主义必须追求利益共享的效果和目标^从这两个判识标准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实质,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战略思想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实质完全相吻合。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之一来概括,这是总结历史教训而作出的深刻反思。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已有的成绩靠发展来巩固,当前的问题靠发展来解决,未来的目标靠发展去实现。要不断提髙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更加离不开发展。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经济运行健康有序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不发达的阶段,其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并且首当其冲的是要发展经济。总之,只有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和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才能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否则社会求主义社会的和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平等公正原则的直接体现,两者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这个观点反映了邓小平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线索,即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不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从原先的平均主义的均衡发展思路转变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思路,必然出现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和扩大,但如果不控制在一定的适度之内,社会发展就会出问题,社会主义也就会搞离谱。邓小平很清醒地看到这个问题,他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社会经济在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举世公认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形,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并突出地表现为社会公正状况不容乐观--贫富差距扩大的椹度过大、速度过快,社会再分配的力度较弱,而且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保障的总体状况也偏弱。目前的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已经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它削弱了我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也会引发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社会风险。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就是应对这种社会发展状况的一面旗帜,其坚持平等公正原则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力解决或缓解社会不公平现象,并减小社会为此所付出的成本,归根结底就是要更好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不断创造的社会文明与经济财富惠及全体人民。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


  从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的概括,到2005年新一届党中央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1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向前推进的时期。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成绩和所暴餺的问题证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1.社会主义本盾显示了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是揭示了一个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具有更大优越性的社会制度,这样的制度差别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社会和谐的程度是受制度制约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正是它可以有效地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即应该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以及社会公平有序的和谐社会。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到底是否能够紧紧抓住这一“黄金发展期”,以得当的政策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顺利上一个新台阶,还是身陷“矛盾凸显期”的窘境而无法作为,以致于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或倒退回来,就取决于我们在跨入这一社会发展时期的临界点上,用什么样的理念来化解现实中阻碍发展的各种矛盾,排除一切干扰以求保持社会整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在新旧交替中它不可避免地充满着各种利益、观念、法规、制度等方面的碰撞、矛盾和冲突,因此,它必须在化解社会矛盾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中推进社会发展,在建立新的法律法规、秩序规则和倡导新的价值观、道德观的过程中促进社会进步。这也正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统领,坚持社会和谐发展的紧迫所在。


  2.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涵。


  社会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体系,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幵放的进程中突破了过去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以及某些错误的偏见,反复思考和探索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在社会存在矛盾和差别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深邃的考量。他所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开辟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角。在邓小平构建的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要消灭剥削和消除分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地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因此,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内涵的必然要求。


  3.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以及目前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适应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和谐社会,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性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和谐社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多个层次上体现出社会主义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运动过程,并揭示了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途径。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表述所涵盖的两个角度,即生产力角度与生产关系角度的分析,联系当前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要求,我们认为具体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髙生产力水平,夯实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2)发扬社佘主义民主,健全畅通利益诉求机制和意见表达渠道,创造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3)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拓,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和谐发展的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4)坚持以人为本,以公正、平等为原则,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5)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奠定和谐发展的向心力基础。


  没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不坚持社会主义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与和谐社会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价值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是两个不同层面展开的历史过程,两个过程有机联系,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着它们的同一性。


  1.从认识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不长,改革开放又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在马克思主立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又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结晶。历史告诉我们,实践十分艰难,认识更不容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说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过程将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虽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但毕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中国还在进行之中,时间短暂,经验有限,社会主义认知上从自 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过程还远未结束,况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于一种全新的实践环境,前进途中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都会构成层出不穷的挑战。因此,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深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任务,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特殊的背景,发展中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在所难免,解决不和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从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不难看出,认淸并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脚踏实地的努力。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过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曲折,遭遇过巨大的矛盾和困惑,出现过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的不和谐现象。这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幵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淸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另一方面,从新时期矛盾产生的现实因素中也不难看出,消弭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诸多不和谐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运动,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不可能不伴随社会矛盾的运动。旧的社会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得到缓和或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又在社会发展中孕育产生或凸显。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正是我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并不断前进的过程。这既是我们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并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也是我们进一步解决原有矛盾并及时应对新矛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3.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这两个过程是相统一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告诉我们,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换句话说,就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的现状而言,与具有这一本质的社会主义标准还有较大的距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个永恒的动态运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个渐进的目标运动,保证两个运动并轨共迸的途径就是寻求社会各种关系的协调,和谐发展才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通途。因此,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两个过程是完全相统一的,社会日益趋向和谐的历史过程就是社会主义逐渐接近其本质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本质只有在社会的和谐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谐社会只有遵循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才能健康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二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乃至于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关键时期,成为了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的同一社会历史进程中相互交织的两个侧面。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淸醒认识和牢固把握,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就会缺失精神灵魂甚至偏离轨道;而如果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目标无法完成,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远大理想也将最终成为泡影。尤其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努力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迸方向和客观规律的。只有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过程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齐卫平,姚晔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0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