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03-02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如今信息化社会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阶段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在接受比较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有隐蔽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是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构建需要遵循方向性原则、受教育者主体性原则、借鉴创新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生活、隐性课程、师德师风和社会活动体系五个方面。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比有多种不同的特点:(1)潜隐性。它是对学生的内隐式教育,将德育的目的和内容直接隐藏在各种因素和活动中,而通过这些因素和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2)愉悦性。它注重情意方面的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实践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它所传递的教育内容,在愉快、兴奋的情境中无意识地受到教育。(3)有效性。对传统的正面灌输式教育,
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应有的教育效果。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将所学内容在无意识中接纳并内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主渠道显性教育来进行的,作用虽然较明显,但在实效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而且难以渗透到大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而隐性教育则不同,首先,隐性教育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可充分填补显性教育的空缺。因为隐性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多种环境因素和生活因素的影响,所以它可以使教育突破空间及时间上的限制。不仅包括了学生的活动场所同时也包括了学生的学习场地。由于隐性教育可覆盖校园的任何角落,可通过比较常规的生活管理、教学及校园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教育。其次,在整个隐性教育中比较注意学生的道德和情感,可以很有效地进行道德的转换,积极地强化了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用间接方式避开学生的反感心理,让大学生在比较生动的体验中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强化了道德意志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道德培养,积极地促进了德育从思想到行动的转换。由此可见,隐性教育在不断补充显性教育的同时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更加完善、更加丰富。
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凝练概括为24个字,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其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据实际情况,本研究对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1200份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还是很充分的,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关注度较高,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从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主渠道的作用发挥不到位,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做得还很不够。与此同时,大学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方式反映普遍不够好,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说服力、感染力不强、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等问题。这些都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
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策略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来进行,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引导。
首先,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纳入党校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坛、“青马工程”培训中,贯穿于新生入校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等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中,加强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实现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科研和学科工作健康发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管理工作,开展“教代会评议干部”“校领导接待日”“首问负责制”“党员亮身份”“先锋模范岗”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选拔任用、职工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其次,要以良好师德师风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精神,组织开展教师对照“红七条”自查活动和签订“师德承诺书”活动,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主性。要围绕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一系列师德建设讨论活动,并在校报开辟“师德建设大家谈”专栏,引导教职工对师德建设进行深入思考,达成共识,使教职工育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变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优势,实现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