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72-01
一、从横向角度论述
(一)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人民性特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上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掀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章;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个目标指引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上看,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胡锦涛所说“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二)实践性
实践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着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其主要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孕育产生的,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的。
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和价值所在。因此,实践性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把握好实践性特征,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渠道。
二、从纵向的角度论述
(一)全面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性主要是与斯大林模式的比较中总结的。二者特点有很大不同。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公有制为主体的单一所有制体制,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置资源的行政命令体制。政治上,以党代政,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文化上,表现为对文化领域的集中控制,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具有单一,封闭的特点。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体制。经济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行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文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因此,从比较中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全面性的特征。
(二)阶段性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历史事业和理论内容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中国历史视野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处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因此,从中国的历史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
从理论来源看,毛泽东思想根据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其思想体系中着力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例如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需要,着重参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社会发展的理论,例如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根据二者的比较,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参考的理论来源、着力论述的理论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体系,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探究其主要特征,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对于探索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也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