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对于其他非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抑制和引领的作用,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保障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基于此,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总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借助、依靠国家的力量,宣传和倡导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价值体系,并把它确定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全体社会主义公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凝聚全社会共识、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全民族奋发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下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向导,为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正确的努力方向,提供了前进发展的动力。可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基础”课课程性质和任务的基本要求。
二、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基础”课教学全过程是“基础”课课程性质和任务的基本要求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大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法制观念,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人生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重要课程。从逻辑结构来看,“基础”课教材(2013年修订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通过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坚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努力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旨在帮助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在为祖国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积极投入到人生的实践中,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努力奋斗。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七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提高自我道德修养,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知荣辱、有道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公民。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质,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领域中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自觉锤炼道德品质,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做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职业道德、严私德的现代文明人。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领会法律精神,了解宪法确立的基本制度和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以宪法和法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本准则,确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第六章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概而言之,“基础”课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基础”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三、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基础”课教学是实现“基础”教学体系整体性的根本需要
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一般包括: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方法的协调性、教学效果的可预判性。安徽师范大学李廷宪教授认为,“基础”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内涵是:以服务于大学生一个特定时期的思想成长为主线,以此取舍教材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并给予相匹配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学实践活动、课件、案例、教学语言、教学方法)设计,使其构成整个教学时段的教学目标一致、教学风格一致、教学内容精当的教案讲授体系[2]。这实际说明了,实现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能原原本本地按照教材内容设计、编写课程教案。其实,教师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拓展教材内容,讲解教材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或者学生的接受度,适当灵活处理和整合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具体化、生动化和情景化。 然而,某些老师由于怠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做到精确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偏离教材内容,甚至另搞一套的现象。比如,有些教师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借口,往往只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接受度设计、编写课程教案;有些教师则完全从个人的专业特长和学术兴趣出发编写课程教案;个别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脱离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胡编乱造,给学生讲些庸俗低级趣味的笑话或花边新闻等。以上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开设“基础”课程的根本目的,破坏了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极大地削弱了“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为了实现教学体系的整体性,确实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背离“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脱离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随心所欲,哗众取宠,另搞一套,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基础”课教学全过程,实现“基础”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呢?
第一,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认为,教师就是纯粹的教书匠,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教学研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尤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下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快速便捷的互联网络平台学习和了解教材之外很多方面的知识,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外部信息。教师单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授课方式,已经不可能满足当下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当中;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要研究现代教育教法和考法;同时,还必须深入研究当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他们的实际需要。总之,教师只有确实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理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才可以既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的自信心,增加教学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又可以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当下大学生兴趣广泛,见多识广,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实现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发言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没有学生的参与,即便教师讲课水平高,也很难保证整个教学过程都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必须保证“基础”课教学指导思想的政治性。从课程名称来看,“基础”课着重于道德与法律教育,但它亦是一门规定性的政治课[3]。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才能确保“基础”课教学指导思想的政治性,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服务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否则,“基础”课教学就会违背国家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政治要求。
第五,必须保证“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由于“基础”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地增添新的科学理论创新成果,拓宽教学内容,但决不能完全撇开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设计、编写的集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的教材内容,更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条主线。因为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教学全过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政治性。
总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统领“基础”课教学全过程,才能提高“基础”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提高“基础”课教学的课堂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