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2015-11-27 11: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65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78-02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教师的劳动决定着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而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好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教育工作,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后一些西方文化、思潮以迅雷之势涌入中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物质第一、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潮严重影响了许多群体。高校教师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外界诱惑:“出国热”“学位热”“从政热”冲击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校园里日益滋生。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校园不时出现钱学交易、泄露试题等问题。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高校都必须直视、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师德的内涵

  每种职业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并为整个社会服务,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也有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自古以来,我国就对师德提出明确的要求。“师”源于夏商时期。古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即是为人师表的意思。《周易》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2]。可见,古人认为“师德”就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当恪守的道德规范。

  在当代,学术界对教师师德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师德是指作为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标准、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狭义上来讲,师德即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3]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高校师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高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总归起来与高校教师自身素质、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的缺位及市场经济负面冲击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高校教师自身素养滞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实社会中,一些高校教师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看作儿戏,可有可无,他们认为专业知识是生存之本,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某些80后的年轻教师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市场经济追寻的利益最大化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这些年轻教师还像学生时代一样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主动要求思想进步,忽视自身道德修养,再加上他们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过程太快,以至于出现师德失范,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况。

  (二)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缺位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高校师德建设。但是不健全的高校师德建设配套体系导致了高校德育工作重点不合理、激励机制结构不科学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着高校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1.高校师德法制教育不到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高校教师的行为标准,需要教师经过教育、培养、吸收与实践等环节才能渐渐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高校最重视的是直接、快速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学科。一些高校的工作重点出现偏差,往往重视专业教师的术科,而忽略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导致了高校教师的两极分化:各种理工科教师专业素质高,法律意识、师德意识差,文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水平相对较高。另外,“体制不健全――既没有建立专门从事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垂直工作体系,又没有普遍建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职责不清晰――大学各职能部门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具体职责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合理的界定并进行有机地整合;重心不明确――大学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更多地表现在教学、科研的联系上,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4]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2.高校师德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教师奖励机制不完善,并且奖励机制中多以精神奖励为主。但是,这种看似风光无限的精神奖励,也只有那些见义勇为、不惜牺牲生命去救学生的老师或者牺牲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少数人才能得到。这让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教学刻苦、深爱学生并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的教师迷失了方向,没有一个合理的师德学习目标。从物质奖励方面讲,一些高校的领导认为把追求物质享受纳入师德奖励体制之内就有些亵渎师德高尚精神的意味。因此,学校在师德个人评比中,只给予教师精神奖励。反而只看见学历高、职称高、论文数量多、科研成果多的教师在工资福利、住房分配、子女教育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惠政策。所以很多教师在这种非正常的所谓的“主流做法”中丧失了在师德方面修身养性的动力,在盲目追求物质奖励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切向钱看”、“个人中心主义”等消极的思想逐渐蔓延到高校,侵蚀了一些高校教师的良知,削弱了高校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西方的思潮涌入中国。“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现有的道德观念和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失去了对传统的认同感,高校教师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易接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用个人价值代表社会价值,忽视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义务。”[5]另外,市场经济带来了高科技和信息多元化。社会各方面消息信息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帮助下,冲击着高校教师原有的思想道德观念。许多高校出现了“教书不育人”、“为人不师表”、“以教谋私”等师德缺失现象,严重污染了高校的文明、和谐的环境。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师德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其相应的配套体系还不健全。国家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分两个方面:既要有精神奖励,又要有物质奖励。西方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划分得比较合理、详细。美国制定的教师道德规范就分为三个层面:理想层面、原则层面和规则层面。同时,它还制定了一般规范和个别规范。一般规范是宏观方面的要求。个别规范则在细节范围对教师应有的行为做了明确规定。这样对教师的师德要求较明确、具体、可行性较强。所以我们国家应该效仿西方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整体建设规划。建立和健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管理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建立相关保障制度和监督体系。同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必须遵循宪法和相关法律,处理好教师与教育事业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与其他社会关系。

  (二)健全有力的管理领导机构

  我们必须从上到下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相关部门要设立专门师德管理委员会。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部门要发挥领导作用,统一部署,从宏观层面协调。高校必须要设立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委员会,并由这个部门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高校师德制度。还要在各个院系制定二级执行机构来配合教师职业道德管理委员会的工作,确保每次下达的任务都要保质保量完成。其次,师德管理委员会要有一定的实权,不能只是一副空皮囊,摆摆样子。另外,要确保资金和人手充足并且师德委员会的意见能够左右教师的聘用、辞退、奖惩、晋升等,这样才能有约束力。

  (三)创建合理的资源激励制度

  邓小平指出,“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6]。高校教师首先要满足的是自身生存需求即获得一定的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如果高校师德激励机制能够合理地实现教师追求的利益,激起其积极上进、爱生敬业、修养身心的热情,将会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因此,在建立师德制度的过程中要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充分尊重教师的权利,了解教师的真正需要。同时,我们要将师德水平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打破师德的建设与物质利益相对立的观念,让那些道德高尚的老师在精神激励的同时确实能够得到物质奖励;对在师德建设上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也要和在教学、科研上有建树的老师一样同工同酬,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思想建设和学术同样重要。只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使激励机制真正发挥激励的功能。

  总之,高校只有高度重视当前由主客观环境造成的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加强师德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强有力的管理领导机构,创建合理的资源激励制度,不断实现高校师德建设的体系化、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