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弘扬唐山抗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11-17 10: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唐山人民用鲜血与生命凝成的抗震精神,对于现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唐山抗震精神的内涵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被认为是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震后的唐山,经历十年恢复、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的历程,而今已成为现代化沿海强市、河北省改革开放的先锋、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桥头堡,在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创造了凤凰涅?的奇迹。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20周年之际的题词,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公而忘私”的爱国奉献精神。地震发生后,唐山矿工人李玉林、曹国成、崔志亮、袁庆武四人飞车赴京,第一时间向党中央报告地震灾情。因忙于救灾,李玉林没能见到家中遇难的14位亲人,同行的崔志亮甚至在20天后才得知妻儿遇难的消息。无数抗震英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真谛。

  “患难与共”的诚信互助精神。地震发生时,唐山一名妇女拖着残弱之躯,废墟中救治了12个人,关怀他人胜于自己的精神,形象说明了唐山人民坚守正义、风雨同舟、不舍不弃、共度难关的高贵品质。

  “百折不挠”的敬业奋斗精神。在全国人民的帮助支援下,唐山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冀东大地上书写了一首敬业奋斗的史诗。

  “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30余年间,唐山已从震后的一片废墟变成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区;如今,唐山曹妃甸已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正在成为渤海经济圈中新的增长极。2016年,抗震四十周年之际,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唐山举办。作为我国第一个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地市级城市,唐山将向世人展示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二、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唐山抗震精神,与24字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高度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和无穷活力。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唐山抗震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载体

  唐山抗震精神有深厚底蕴。既是古代“尚义勇”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滦河文化精神中“刚健自强”的体现;既有近代唐山产业工人“特别能战斗”的奋斗意识,也有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家国情怀,是传统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优秀组成部分。正是这种精神,催发出唐山经济建设发展的“唐山速度”,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唐山奇迹”。现在抗震精神作为唐山人民的文化基因,已蕴含到“感恩、博爱、开放、超越”这一新唐山人文精神中,成为新时期唐山人民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继续奋斗的思想引领。展望未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在实现打造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引擎作用中,以唐山抗震精神为载体,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唐山抗震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素材

  唐山抗震精神影响深远,历久弥新。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大批优秀模范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鲜活的学习素材。不论是汶川地震中义无反顾支援灾区的“唐山十三农民义士”、还是倾全家之力举办爱心小院的“全国道德模范”高淑珍、或是孝老爱亲的“中国好人”常凤侠,无不向人们诠释了“感恩、诚信、坚守、奉献”的意义。他们的事迹一经报道,便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这些素材大家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真真切切摆在眼前,实实在在发生于身边。发挥这些素材的社会功能,让彰显社会正能量的价值观念走入人们生活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唐山抗震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启示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也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社会思潮、价值判断、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快速积累的社会物质财富亟需深厚的道德力量支撑。当前热议的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问题,既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也说明了现实中人们对于社会道义认识的彷徨与无奈。用唐山抗震精神为社会及时补充精神“营养剂”、为人们在日益复杂的“精神十字路口”树立指向牌,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不断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奏响当代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坚定人们在改革发展中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地润人心田,才能进一步凝聚力量,加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三、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路径分析

  (一)将唐山抗震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胡锦涛同志曾说:“要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唐山抗震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以将抗震精神纳入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中,拓宽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空间,通过参观抗震纪念馆、地震遗址,邀请抗震救灾英模作报告,观看影片,阅读小说等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青少年接受教育;可以将抗震精神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用抗震精神教育和感染青少年,使抗震精神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针,成为引领他们实践的动力,使这种精神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进而外化为他们实践行动。

  (二)以唐山抗震精神促进社会文化的建设和提升

  要不断深化和延展唐山抗震精神的内在蕴含,使之融入新的社会文化建设之中。应当看到,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态和心态都与30年前不同,“固守抗震精神的原在性是一种教条主义,否定抗震精神的现实性则是一种虚无主义。”在抗震精神和现代人性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使其与时俱进,继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根植于人们的行动中、根植于人们的血液中。

  (三)以唐山抗震精神为动力,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长效机制

  任何一种精神力量,要想持续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必须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要重新审视唐山抗震精神中“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时代内涵,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念融入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的各项社会事业中。

  唐山抗震精神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公民个人的道德准则高度契合。要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开掘、丰富细致的教育引导、广泛深入的践履实行,让唐山抗震精神重新焕发光彩,为新时期的社会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