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015-11-17 10: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3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立场坚定地在青年大学生中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而事必躬亲地推广到全社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首次以12个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词是一个具备内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三个层面的重要内容。

  (一)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方向。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追求,它是中华民族美好的愿望。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它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核心,是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政治保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应有态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追求,是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四个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综合性的价值尺度。

  (二)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兼顾公平与正义,所谓正义,是指给每个人他(她)所应得;所谓公平,是指对待人或对待事要一视同仁[1]。公正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途径,是实现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法理支撑和制度保障。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的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的要求的体现。

  (三)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行为标准。爱国是个人对于祖国的真挚情感,充分体现了公民个人与自己祖国的依存关系。它要求公民热爱祖国,勇于与危害祖国的行为做斗争。敬业是公民的职业道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服务社会。诚信即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公民诚实处事,信守承诺。友善是公民个人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强调每个公民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利于形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大范围普及,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逐渐变得多样且复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价值追求和价值理念多元化、复杂化的大环境下,可否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所以当代大学生努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大学生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时,各种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等途径,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逐渐推向世界,想要调整和改变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而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战场。很多学生喜欢吃西餐,过洋节,穿韩服,更有甚者,崇尚资本主义的理念。如此看来,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才能使其坚持本民族文化个性,消除杂念,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本民族文化凝聚力。

  (二)是大学生正确把握价值取向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体制转变带来的社会失衡、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唯利是图,注重自我,冷漠无责,有的学生甚至政治信仰模糊。因此,当前既重要又迫切事就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的校园文化思潮。

  (三)是高校培育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

  大学生是优秀的青年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信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大学时期是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型的时期,但每个人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又具有较大的可塑空间。他们思维活跃、富于创新,对于新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接收力。但是他们对于新事物的鉴别力却明显欠缺。因此,高校把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指导,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必要的。这有助于青年学生端正价值取向,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成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大学生如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对其基本内容、理论诠释和重要意义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凝练,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华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其成为大学生的日常价值观,不断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   (一)提供法理支持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保证

  法律法规是推行主流价值的有力保证。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自觉的价值追求,只靠自省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法理支持。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首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全会的中心议题,这足以表明国家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视。所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应制定相关决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科学内涵、价值意义、践行路径等问题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定,并在宪法、其他法律规范或共产党章程中设置相应条款,使其成为一种刚性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加强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从而为大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理上的支持。

  (二)加大宣传力度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

  我们应该广泛利用新闻媒体、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载体,利用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利用各种理论讲座,利用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学科教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教育全过程[2],使其深入校园的每个角落,走进每个大学生的心灵,从而转化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理论学习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保证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式和讨论式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华充分理解并全面吸收,从而正确把握社会的主旋律,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立场。

  2.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大学生自身要充分利用好政治理论课和伦理课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课余时间,要适当利用好图书馆、书店和网络资源,自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发展过程、科学内涵、践行原则和途径等问题搞清楚弄明白。在自主学习中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论意识,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实现实践转化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大众化、社会化,使之渗透到平常生活的各种实践行为中,转化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成人的价值诉求,外化成人的自发行径。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红色旅游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扶贫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宣传政策活动和支援西部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状况,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吸取营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清自己,增强价值判断能力,深刻体会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幸福感和存在感。总之,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大学生要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由易到难,把小事看成大事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变成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而形成自觉践行的信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