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事业传承 理论创新

2015-09-02 09: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叉实践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方位条件下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有着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而并非不同领导人的刻意创新。对这些理论成果的解读,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角度全面地进行考察,注重理论提出的政治原生态背景,这是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要求。
  关键词:“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政治生态;传承;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其解读需要放在这些成果产生和发展的政治生态中去才能垒面正确的理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时的政治生态
  如果全面的分析.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叙述清楚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方面着重强调两几点。
  国际背景
  上世纪末苏东及非洲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其影响短时期内是不会完全消失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国际环境总的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当然,机遇大干挑战。机遇主要就是和平与发展还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势。
  加入WTO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加入这个组织,本身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它对中国的影响决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世界范围内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也给我们执政党带来一些新的课题。就说互联网的出现与迅猛扩张,对于我们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在新世纪,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但是,互联网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如果管理不好,负面效应是很大的。
  国内背景
  世纪之交时,******邪教的出现,对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是一种威协。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实.在******没有出现的时期,各种气功热就有这方面迹象了。
  娱乐至死现象的出现,应该说与不少群众政治意识的淡化有关联,包括文化恶搞现象(无论在舞台还是在网络甚或是在商业广告里)的出现.把文化变成滑稽戏。这可以说是一种让文化精神枯萎的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问题。再加上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年、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他们也有利益各方面的诉求。
  以上各种历史背景因素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给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一些新发展课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时的政治生态
  当时间进入一个新的世纪,一个新的千年的时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更加认真地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扩大了党作为先锋队的代表面,解决了党的群众基础等等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顺利实现了“三步走”中的前两步的目标。但是,当新世纪的脚步再往前跨时,许多新的、反映阶段性特征的情况出现了,新的矛盾凸显出来了,实践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要求。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新情况
  由于体制上、认识上或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原因,在国家发展建设方面,有些问题我们一直把握和处理得不是很好,出现的一些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的化解。如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等。
  ——国际挑战和困境的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逐步加大,围绕资源、能源、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所占优势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很大。科学发展现的提出,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是应对新挑战、新困境的正确选择。
  ——国内外发展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也是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后的理念提升,既有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借鉴,更体现了对我们自己发展经验的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拉美国家发展“陷井” 的出现,使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开始逐步加深,到20世纪末,逐步形成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发展理念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对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国内情况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把着力点放在扩大经济总量上,突出GDP增长目标,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在这期间,我们对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问题把握得还不是很好,出现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也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为科学发展现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出贡献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注重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时”就是不同的历史时空条件,就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不同的政治生态环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有许多的内容,这里只强调几点。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作了“与时俱进”的概括与提练
  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确立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在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独特的也是最重要的创造。
  第二,扩大了党的先进性的代表范围.巩固了执政的群众基础
  把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而解答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是领导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代表性的扩大和基础的巩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坚持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特性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共产党的代表性.允许非公人士加入共产党.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而且也代表新兴的非公阶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共产党保持长期执政地位不变所要求的。所以,十六大时对党章作了修改,在党的性质里增加了代表的范围。2004年,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丰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扩大了我国政权的基础。
  第三。强调“执政为民”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体现了我们党垒心垒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性质和根本目标。”也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了根本要求。
  第四,“三个文明”的提出
  十六大报告还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观点是以******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观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深刻把握和战略筹划。
  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这里我们只突出地谈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关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与时俱进的突出体现。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我们党告别革命思维、斗争思维和计划经济思维,把社会管理推向民主法治轨道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
  毛泽东时代讲“为人民服务”,这个“人民”是一个集合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跟“人”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更多的是侧重于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人,也就是“政治人”,这是“革命思维”中的人。
  改革开放之初到新世纪初,人民进一步具体化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了,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各项具体工作,更多地是从经济发展,从物质生活水平的角度来谈人;尽管一直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难免经常性的“一手硬,一手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更多地强调的是经济增长水平及物质生活指标的上升,也就是“经济人”,是“经济思维”中的人。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是从社会事务管理,从人的和谐生存发展各方面全面地来看待人,也就是“和谐人”,这正是“垒面、协调、可持续”、更好更快发展的科学发展思维中的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首先确认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人,不再以阶级定性,群体不再以阶级划分来界定亲疏远近;由利益产生的矛盾,也不再被看作是政治矛盾,更不看作是阶级矛盾。把人从阶级的认识中剥离出来,把矛盾从斗争的思维和视野中提升出来,这是科学发展观讲以人为本的深刻意义所在。
  第二,“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三个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格局,这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第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人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法制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第四,统筹理念纳入。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把“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纳入科学发展观的统筹理念之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胸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实际上也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和最好的实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和最好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里面的每一个阶段性成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方位条件下的产物,有着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并非不同领导人的刻意创新。对这些理论成果的解读,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角度全面地进行考察,注重理论提出的政治原生态背景,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发展地而不是停滞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问题。这是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