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浅谈马克思农村生态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5-08-27 14: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文摘要:马克思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基础着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生态问题的恶化,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生态良好的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势,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生态文明这一崭新亮点写入党的报告中。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克思很早就开始关注农业生态问题,对此马克思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基础来探究生态问题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深化对生态文明观念认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马克思对农村生态问题的分析 
  1.马克思重视农村生态问题 
  马克思一直都非常关心农村生态问题,努力地寻找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人口与生态平衡的问题上,在如何保持土地的持续利用等问题,马克思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和阐释。《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曾经记述过这样的问题:在英国农村,土地的进一步种植需要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化学肥料,而另一方面,伦敦城中每天要花费大量金钱来处理人们排泄的粪便。面对土地肥力的不断流失,为什么人类排泄物这种天然肥料没有返还给土地?通过大量研究,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制度基础对生态问题的根本性影响,并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导致了这种不可持续的现象。 
  2.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 
  为解释这一生态问题,马克思将新陈代谢的概念引入到对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物质交换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社会人口极端分化为特征的阶级社会,其根源就是人口对土地的极端分离。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生产使更多人口汇集在城市中,同时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人通过衣食住行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够返还给土地(留在城市中成为环境破坏的毒瘤,最终还会波及到农村),这才是破坏了土地持久肥力的根本原因。人类本来应该是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合理的加工,再以循环的方式返还给土地,使新陈代谢的产物补充土地流失掉的肥力,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方式。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使这种良性的新陈代谢链条发生断裂。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逻辑使它无法给生态以合理,持久的保护。 
  3.马克思对农村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究 
  人类想要使土地得到长久的利用,就需要寻找可持续开发土地资源的办法,使土地永葆所需要的肥力。在这种条件下,人类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成为土地的私有者,而仅仅应该成为它的利用者,并且人们必须照顾好改良好土地,再将它们传给子孙后代。以人类食物和纤维从土壤中移走的养料应该返还于土壤,否则其对应物就是城市的污染和现代排污系统的不合理。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工业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作为完整的新陈代谢循环的一部分,需要返还于土地。这样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使那些城市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对于生态环境破坏极大的废物得到了最合适的利用,同时也就减少了其向自然无序的排放,减轻大自然的环境压力。那么,从城市到农村,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才能进入一个完美和谐的状态。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基础 
  现代世界的生态问题比马克思所在的时代严重的多,也复杂得多。农村生态建设涉及土地持久利用等诸多难题,我们也面临着技术落后、资金少、污染源增多增重等难关。但是马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探索精髓给当代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重要的思路。 


  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根本解决农村生态问题。马克思指出要彻底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要从它的社会制度根源下手,必须要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要消除生态危机建立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消除私有财产权力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的竞争和对抗,消除不同利益主体在物质利益上的冲突,冲破资本主义制度为自然生态套上的枷锁, 
  1.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将生产者联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原则下,人们为着共同的利益而努力。为了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劳动者一定会更珍惜土地资源,使其得以永续利用。在我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不懈努力着,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依靠广大人民集体的力量战胜了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历史证明团结的社会主义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保证,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更需要大家的集思广益、齐心协力。 
  2.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破除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桎梏,使人类合理的调节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才可以通过最小的最合理消耗来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使城乡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经济发展和生态良好之间达到统一。 
  3.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注重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只是为追求短时经济效益而大肆挥霍土地资源、破坏农村环境,才能使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三、运用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城乡内外共同努力,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做好很多工作。
  一方面,从城乡关系看,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促城乡和谐发展。 
  要恢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城乡之间不再对立,在物质变换的链条上断裂的城乡关系必须得到弥合,使两者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马克思指出要致力于消除城乡之间对立的劳动分工,使农业和工业的结合,通过土地营养物质循环而实现土地的恢复和改良。 
  在我国,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将目光过多的集中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而忽视城乡和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农村的利益,致使整个社会发展受到阻碍,生态危机隐患丛生。现在我们必须要更深一步认识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走好城乡结合的道路,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发展良好,城乡生态双向协调互动。而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广大科学工作者要做出更多的研究,国家也必须加大生态科技的投入;政府需要在相关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可以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另一方面,从农村内部看,努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农民团结的力量。 
  在处理好城乡生态关系的同时,更应加强农村自身的建设,首先立足于自身。在农村发展清洁、低廉的新能源,不过度浪费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农村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是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品,不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的过程。这种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符合生态良性发展要求的,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生物之间相互协调,能通过促进系统内部循环来维系系统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许多地区从上世纪后期开始实践,并在坎坷的摸索中不断进步着。生态农业需要长久的科学推广,社会主义中国可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完善生态农业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法和途径。 
  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他的建设者——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我们必须要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投入,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指导乡镇企业发展等措施。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措施,切实保证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将广大农村人民团结起来,从自身发展出发,科学技术武装头脑,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路。 


  农村内部和外部是紧密相关联的,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方面和谐发展,农村内部生态健康发展,城乡之间形成良性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突破片面城市化发展的窠臼,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会努力实现完整和谐生态系统的建立。 
  从马克思时代早期的探索,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取得的最新成果。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正在逐步的形成,而我们必须要在这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刘仁胜译.马克思的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许婕.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