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结合 发展规律
论文摘要:新民主主义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科学成果,从其形成和发展的看出这种“结合”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规律
1.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键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属于什么性质的社会,各个社会阶级阶层存在的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们对革命的态度如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这些都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党科学制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的基本依据。、
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着作,可以看到他是何等重视中国的国情,如何不断深入研究、掌握中国的国情,作出科学的概括。他在1926年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解决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基本思想。1930年1月,他针对那种怀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城市中心论者,指出:“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识清楚。’’这是他又一次强调认识国情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国情作出的新概括。由此他初步揭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发展规律。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认同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并开始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是我们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认识的一次大飞跃,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遵义会议后.特别是在长征胜利后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着作中,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论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既区别又联系,特别是对中国资产阶级作了科学的区别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总之,在这一时期,党和毛泽东同志已经相当完整地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系统地形成以后,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要这一过程没有结束,人们对这一过程的认识就不能停止。例如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十大军事原则,1948年又完整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同时,随着革命向全国范围发展,解放区的城市也在增多,党又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方针,特别是全国革命胜利前夜举行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全新的党的工作重心如何从农村转向城市,如何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并准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一准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使之成为改造中国的物质力量,关锭在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野蛮并积累几千年反动统治经验的,要****这样的敌人,就需要一个用最锐利最科学的思想武器武装起来的、能掌握客观规律、及时识破敌人阴谋诡计的党,这个党能代表中国社会最先进的阶级,从而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掌握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以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革命党。一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确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在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中经过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经过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经过整风运动,终于在全党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就是奉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按照“团结—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弄清思想、团结同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和把党内思想政治认识的矛盾看成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的错误方针。这样,我们党就能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相结合,集中群众的智慧,作出科学的符合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决策,从而化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也使全党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的基础上形成空前大团结,并经过全党的团结,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之,要建设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自己根本指导思想的党,并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保证实现这种结合的党。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应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从1955年底、1956年初我国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以后,我们党就面临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识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虽然从一开始就注意按照中国的国情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成功地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以前苏联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为取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前苏联体制的弊端是很严重的,由于过早消灭了个体经济,限制和消灭了商品交换和市场调节,严重损害了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对人民的经济生活造成极大的不方便。加上过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相应地也形成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一个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国家,几乎必然地形成个人专断。所以,无论在前苏联和中国,这个体制从形成的第一天起,就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意,引起党内外的非议和批评,斯大林则把这种不同意见的矛盾,认定为敌我矛盾。随着不同意见的越来越多,他断定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于是,不断发动反“右倾”斗争,以至严重扩大化的肃反。
在中国,有1955年的“反胡风”斗争,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9年‘‘反右倾”斗争,直至十年“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些,毛泽东同志还自认为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没有跳出前苏联的模式,结果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有不少党员和群众,也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作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1960年毛泽东同志觉察到人民公社、大跃进的某些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他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和农民自留地生产及家庭副业、农村集市贸易都有所发展,同时在公有制企业内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使当时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全党对农民和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总结两种不同探索道路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如果说,我们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的认识飞跃,花了从1921年到1935年长达14年的曲折探索,那么,我们党寻找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花了从1956年到1978年长达22年的曲折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即以人为本,要求全面、快速、协调、稳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稳定压倒一切,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确立建设初步小康的小康社会到确立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到以建设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全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总之,3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2.不断深入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键
如同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的规律一样,只要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随着这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继续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时代特点、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
毛泽东同志曾把“一穷二白,作为中国经济文化的特点,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曾认定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中国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这一需要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毛泽东同志强调穷就是要革命,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从而忽略了改变“一穷-8”需要作出长期的、艰巨的努力,忽略了规律的客观性。不久,他又断定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对国情的错误判断,就成为他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这一错误理论的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同志曾以“十亿人口、八亿农民”来概括中国国情,并随后就统一到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更科学的认识上来。邓小平同志对这~国情,作出了极为深刻的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证明,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都源自对国情的不认识或错误的认识。我们要深刻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经验,首先要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
3.党的建设是形成、贯彻、坚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并由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变成领导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党。毛泽东同志直至晚年,对这一党的历史地位的转变,缺乏自觉的认识,依然强调“斗争哲学”,要建设一个能领导无产阶级向阶级敌人作斗争的“革命党”,因而就根本背离了党的历史地位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经济逐渐和世界各国经济相融合这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能有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自己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同志和******同志先后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执政党,一个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党,特别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现象,这都需要从严治党,健全民主和法制,加强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干部的自律和群众监督。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依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一环。要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在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使党成为能胜任坚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总结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如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