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毛泽东民生思想简论

2015-08-24 15: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具体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对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民生思想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民生思想可以高度地概括为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他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所以“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党的事业本质上是而且只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事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可图。而且“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他要求“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为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服务,即为民生服务。
  毛泽东民生思想中关于经济问题的分析
  人民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所以,经济利益是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关注民生,就要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当把它放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当讨论,应当决定,应当实行,应当检查”。对于群众的这些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这是人民群众最实际的,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应该成为党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手段,从而团结和领导人民群众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更好地解决民生的根本途径。这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解决民生的主要方法。“供给”就是人民生活的来源,怎样才能保证“源”的不竭、“源”的充裕呢?只有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这里的财政就是保障军民生活供给的“源”,而这个“源”的“源”就在于生产,在于发展经济,也就是在于开辟财源。只有军民自己动手,开展生产、发展经济,才能丰衣足食,才能解决军民的生活问题,即民生问题。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呢?毛泽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办法: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精兵简政。
  公私兼顾,军民兼顾,是发展经济的正确方针。“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使人民有所失 ,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得大于失”,不能“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同时“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这就是说,在困难的时期,民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此刻也不能不顾民生,而是要让人民失去的尽量少,得到的尽量多。情况一有可能,就应该着力减轻人民负担,解决民生,让民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不仅是党的目的,而且也是党能更好地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聪明才智,聚民力,集民智,才能一步步实现目标。
  精兵简政也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一大措施。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精简之后,减少了消费性支出,增加了生产的收入,不但直接给予财政以好影响,而且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影响人民的经济”。政府精简统一,工作效能增强,这对党的各项事业,当然包括经济民生,都是有利的;精简节约,可以减少很多消费开支,增加生产投入,从而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精兵简政,对于官僚主义,“例如贪污现象,摆空架子,无益的‘正规化’,文牍主义等等”****现象有遏制作用,这些都是直接损害人民利益、影响民生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民生思想中关于人民民主的内容
  民主是人民权益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其他权益的保障,没有人民的国家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是党的目标,这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毫无疑问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不仅是人民整个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也是其他各项权益得以实现的保证。怎样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毛泽东在这里阐明了民主政治权利是人民国家赋予人民的众多权益的一部分,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人民可以享受广泛的政治权益,并用它来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各项权益都能按照人民的意愿实现。
  当然,要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生活,必须有制度的保证。“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
  人民的民主权利是怎样实现的呢?“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利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是主人。为了保证权力能按照主人的意志行使,代主人行使权力的共产党人就要树立人民权力观,强化公仆意识,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制度保证。我国的宪法和各项法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等都体现了毛泽东主权在民的思想,是人民政治生活得以实现的保证。
  毛泽东非常重视监督机制和制度建设对人民政治生活的保障作用。毛泽东认为,为了预防和遏制滥用职权,保证“权为民所用”,必须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首先是党内监督,党要管党,就是要管好党员,特别是要管好党的干部。其次是群众监督,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对政府的监督,以及民主党派、人民政协对政府的监督,同时还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监督。三是信访接待,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把它“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这也是人民群众监督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四是舆论监督,早在1950年4月,中共中央就发出了《关于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随后,毛泽东又指出:“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以发挥舆论对党的监督作用。
  毛泽东民生思想中关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
  毛泽东非常关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关心人民教育,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
  为丰富人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在创作实践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要求创作出能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同时指出,文学艺术还要“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在今天,就是要团结人民、鼓舞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育是民生之基。毛泽东历来重视教育。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民经济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利用有限的资金创办了大量的人民大学,在全国举办速成中学,进行大规模的识字教育,“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作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毛泽东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要“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面向全体人民,人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主张“开门办学”,学习“要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素质,“又红又专”。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大学一律免费,中小学对困难学生推行助学金制度。毛泽东始终把“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当作政府的责任。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对受教育者来说,给了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学会了奉献国家同时也改变自己命运的本事;对整个国家来讲,改变了文化落后的面貌,为国家繁荣富强打下了人力资源的基础。
  医疗卫生是人民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医疗卫生工作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工作,努力改变旧中国广大农村极度缺乏医疗卫生服务的状况,使人民健康不断得到改善。上世纪50年代,随着农村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农业合作化组织的建立,全国各地农村逐渐开始设置医疗卫生单位。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发表了着名的“六•二六讲话”,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兴起了一个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医有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毛泽东民生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悉心挖掘,深刻理解,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为人民服务——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五十周年文集[C].党建读物出版社,1995
  2.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早期文稿[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
  7.刘絮,聂玉春.信访工作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