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探索思想道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对思想道德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低位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和谐社会;重要内容;必要条件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强的政治保障,而且需要以思想道德为支撑。******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一、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因此,缩小收入差距,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及其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和谐是全面系统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协调的社会。
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要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形成和谐的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这就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社会成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情感,使社会成员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助于人们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选择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念,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而支持并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社会成员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社会充满活力。思想道德教育从规范社会成员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我国道德传统中人的整体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诚信品德、知耻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人更好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学会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形成爱国守法、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友好相处、融洽和谐的社会精神风貌。
二、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许多内容,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这就明确了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内容是提高“素质”。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容就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生产力是社会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一种力量,而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就是人。在现实的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先进生产力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先进素质的人创造出来的。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收益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成员素质的高低。人的素质越高,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就越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越能为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构建和谐社会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思想道德教育。******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就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提出精辟的见解:“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道德在一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中起着重要的定向、激励作用。衡量人才应将对人的人格、道德、精神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的根本。当前,人们的社会道德价值和伦理观念正在由一元转向多元,社会生活变得多元化、复杂化,在面临错综复杂的社会局面、互相冲突的道德价值多元的情况下,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形势的变化,更谈不上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有民族文化根基的、具有良好道德和精神的公民。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的强大塑造力,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修养、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等精华内容,深刻地影响公民的品德、性格、心理和行为取向,形成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公民增强自我道德修养,养成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素质教育,提高社会成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三、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对社会成员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以德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二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个社会和谐运转,必须有秩序与法制作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的和谐直观地表现为良好的秩序,包括良好的公共秩序、生活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等。这种种秩序就像社会机器上各司其职的螺丝钉一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如果某一方面的秩序被打乱,就会影响其他秩序的正常运转,破坏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以法制作为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与法律一样,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道德是软约束,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是靠人的内在的自律作用,它能把客观社会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自己的需要,能使人做到在无人监督、无人要求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信仰、抑恶扬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当前,****、犯罪等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现象仍不少,法律往往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才能治本,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此外,法律再详细缜密,也必有疏漏之处,这就需要道德来规范和约束。道德的作用范围极其广阔,几乎涉及到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正如英国学者约翰·W·伯克所说,我们都是无可逃避的道德存在物。道德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人格之中,可解决许多其他规范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有的人职业行为消极,职业态度冷淡,不讲诚信,人与人之间缺少关爱和帮助,缺少宽容和理解等,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能靠法律去制约,只有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这些现象才会逐渐减少和消失,从而增进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效果。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较完善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由人制定,最终又落实到人身上。这就要有一大批能够审时度势、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法律制度的人,有尽可能多的能自觉遵守法律制度的人。培养造就这样的人,除了其他必要条件以外,思想道德教育责无旁贷。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能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加深对法律的领会和理解,增强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思想道德教育越深入,人们道德水准越高,违反法律的人则必然越少。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法律的制定更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执法上更加公正合理。可见,法治与德治往往相辅相成,德治以法治作保障,法治以德治为基础。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确保社会有序,“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途径,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以德治国”得到落实和贯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