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途径的探讨

2015-08-15 11: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途径,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根基。
  [关键词]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进步的系统工程,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根基。研究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及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意蕴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并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的思想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体现的是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理念,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思想意识根基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党的十七大中报告中明确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他还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和谐文化的新体系逐渐形成,它将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但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及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提供智力资源。依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发展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制约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而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又以社会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还应借助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
  列宁指出,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并努立培养一批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要促进以实现电气化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发展。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俄国,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因为工人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农民对合作社的接受和参与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生产的恢复和建设状况。一定的文化是保证新经济政策实施,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展工业技术革新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工业革命进程;在农业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优良品种的培育和遗传基因的运用硕果累累。这充分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文化知识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智力资源。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创建和谐文化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奋斗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以和谐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当前尚不具备和谐的文化环境而引发的诸多矛盾,使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主要表现为:高额的教育收费与收入较低教育需求的矛盾,一方面文化教育的程度随着物价、医疗、住房价格的攀升,教育费用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受教育的程度,如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高收费使这些需求都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影响文化教育的质量,各种文化娱乐场所设施、图书出版价格不菲,一般人群难以享受,尤其是进城的农民工和农村的人群,对提高文化质量,享受文化生活还处于不可求的状况。因此,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利益得到满足和保障,最大限度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有利于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文化建设的矛盾得到更好地解决。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建造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思想为导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道德行为规范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由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构成。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必须加强文化领域的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感召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为实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意识形态,培育文明风尚的社会环境,最终为每个社会成员公平享受社会资源和社会机制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奠定思想根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我党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其次是积极鼓励和挖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区域所蕴涵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创建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和谐文化,使之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凝集人们的先进思想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表现。时代精神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方向和潮流中的崭新精神风貌。因此要以各种文化艺术、文化精神弘扬和宣传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非典”精神、抗大风雪精神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民族优良传统,使中华先进的民族传统和先进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为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影视、文学艺术题材形式弘扬、树立良好的道德评价、奖惩机制和各层次舆论监督机制,形成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随着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已成为获取知识、丰富生活、增加娱乐的空间,也是社会关系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开拓视野,增强对国家、社会,以至世界各方面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便利、快捷、准确的工作手段,是极其丰富并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空间,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网络文化道德问题。网络诈骗犯罪严重危害经济、金融领域的安全,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影响学业。他们聊天交友言语失真、行为失信、“黄”“黑”乱看乱发,制造黑客病毒破坏网络正常运转等等,造成了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制定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措施。首先是实施网络行为立法,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网络属文化建设范畴,对网络行为要依法制定实施细则加以规范。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底线,在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对触犯网络法规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应依法严惩。其次是依法对网络商业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市场经济中,经营性网站、网吧日益俱增,对此应制定严格的申办条件和监督规则及法律约束机制。对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职业道德修养、承办质量、场地及卫生条件、环境安全及开放时间都要严格规范监督。对唯利是图的经营者要依法惩戒取缔,对发生违法行为或事件应负法律责任,为青少年创造良好文明风尚的网络文化环境。
  3.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建设与协调发展。培育和创建多元化文化格局。区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网络习惯、社会生活规范、文化发展模式以及由之产生的功能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文化推动文化资本的形成,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产生多元化文化格局,城乡文化、区域文化合作交流与互动成为文化经济的亮点,对城乡文化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加强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力度。加强文物、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加大高山发射站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区域有限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改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弘扬和谐文化主旋律创造基础条件。其次要创新农村偏远地区区域文化载体,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村镇和谐文化建设,弘扬文明风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努力挖掘乡村、偏远地区本地文化资源,如传统文艺、戏曲、手工工艺等特色民族文化活动项目及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古建筑等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创建,彰显农村偏远地区个性特色的区域文化,抵制不良文化侵袭和伤害,创造城乡区域互动多元化的和谐文化格局。最后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带动战略,制定文化强省及文化产业政策,要树立文化经济观念,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文化产出优势及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建造一批有特色、竞争力强、规模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集团。如旅游业带动饮食、宾馆、服务、特色小商品销售、各种娱乐等,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出集团。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各类中小文化产业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城乡及偏远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发展,增强文明风尚的广泛性、深入性,增强全民和谐文化素质。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国家软实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的意识形态,在弘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中建设和谐奋进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