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

2015-08-13 09: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完整的结构。其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由里到外有若干层次,有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等。每一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功能。核心价值观主导和支配各个层次的价值观,各个层次的价值观折射和反映核心价值观,并互相影响和渗透。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合而成的新型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核。它具有高度的简约性、包容性、渗透性、持久性及可近而不可即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层次的内容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充实与丰富。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与内涵
  一、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下面就本文的相关概念概述学者们所界定的定义和观点。
  什么是价值观?学术界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即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1]“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其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客体,而是客体属性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价值关系。价值观渗透在一切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中,是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
  “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一般价值观,二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简而言之,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派生出来并受其支配的价值观。“核心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也是比较恒定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的次级价值、具体价值、乃至某些基本的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但核心价值大体应该是恒定的。抓住核心价值,就抓住了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关键。”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普遍性、民族性和崇高性”。
  什么是价值体系?有学者指出,“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物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既有观念层次上的,也有心理层次上的;既可以表现在文化典籍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行为中。而且在许多时候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发挥的作用更为强大和持久。”“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是复杂多元的,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
  什么是核心价值体系?有学者指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退治乱”。“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10]“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直接产生于并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观念形态。只有当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也就是说,当他们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并以科学预见的形式,大体上勾勒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远景之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开始产生。”[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整体。”[1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帅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一个价值体系而言,最重要的是主导价值观念,只要主导价值观念没有变化,整个价值体系仍然是稳固的,而当主导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时,整个价值体系也就随之倾斜了”[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有学者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1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吸纳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无疑包含极大的超越性。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以人为本’思想又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从本质上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超越性并不由于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会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人类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并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而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18]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有学者指出,“新的核心价值观念至少包括这么几个内容:对产权的尊重、对帕累托改进(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赢)、机会均等和是非观念等”[19]。有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20]。“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否则会对整个价值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最大的弊端是劳动观念的缺失,当前价值观念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21]还有学者提出将儒家核心价值观与现代伦理价值相嫁接,“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等价值在当下和未来中国或东亚社会的发展中还将继续起着作用……传统伦理经过时代的转化、淘汰与我们自觉地批判继承,可以与现代化的新的伦理价值——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意识等等整合起来。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平等、尊严、理性、道义,不乏可以沟通之处。”[22]
  有学者认为,“发展”、“富裕”、“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似乎都可以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23]
  有学者指出,“正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正义价值观要落实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上”[24]。
  一位学者把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加以分类,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25]
  学者们运用科学方法和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对相关概念作出了界定,有些界定得到学术界的共识,有些界定尚在讨论之中。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讨增进了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开启了人们的思路。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
  笔者在借助学术界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架构上探讨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笔者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它具有内核、层次和边沿。它的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它的层次由里到外分为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26]它的边沿就是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如果用圆弧形象地表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做出以下图示:
  01
  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内核,它由里向外扩散和渗透,支配、统摄价值体系的各个层次;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它依据核心价值观确定伦理道德准则和审美观念,其功能在于影响人们的伦理道德和审美,也影响其他几个层次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依据核心价值观确定政治上层建筑的价值意识,其功能在于指导政治制度的设计、调整和改革,并影响外层价值观;经济价值观依据核心价值观确定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其功能在于指导经济制度的设计、调整和改革,并影响最外层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依据核心价值观确定公民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保护和美化自然环境等,其功能在于确立公民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守则等。

  在核心价值体系中,最里面的内核——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具有高度的简约性、包容性、渗透性、持久性以及可近而不可即性。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的词语表达极其简约明确而又极富包容性,寥寥数词便可以包容一个庞大的价值体系,并且可以渗透到价值体系的各个层次中去。核心价值观经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会逐渐渗透到国民心灵深处,成为人们的信仰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持久地影响着国民,形成相对稳定的国民性。因此,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理想,人们永远向它奋进,却永远不能与它完全重合。譬如,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经过几百年的革命、改良和社会运动,已经融化于西方人的血液中和骨髓里。然而,直到今天,西方国家也没有完全实现自由、民主和****。因为,一方面,“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阻碍了这些价值追求的真正实现,另一方面,这些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可以无限趋近却永远不能完全重合的理想。
  核心价值观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依据核心价值观来确定其内涵。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里层价值观直接影响和渗透外层价值观,外层价值观反馈和折射里层价值观。这是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立体的和动态的价值系统。其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调整或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产生的具体价值观都可以在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层次中找到自己的归属。
  笔者这样划分,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原理,该原理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7]。“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8]根据这一原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该国的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所以,在核心价值观体系中,位于最外圈的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价值观。由外向里的依次层次为生产关系领域的价值观即经济价值观、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价值观即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即伦理价值观,最里面的则是高度抽象、浓缩、简化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但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领导阶级和精英阶层的建构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具有完整结构的价值系统。它有核心价值观,有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和社会生活价值观等几个层次。
  当今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在全球影响较大的社会党国际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公正、团结一致”。围绕这种核心价值观,社会党国际确立了一系列伦理、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价值观。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的个性,还具有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观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29]。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指劳动的个体人和群体人,是个体人和群体人的统一。群体人包括利益群体、阶级群体、社会政治组织群体、人民群众以及全人类。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是哲学范畴和社会范畴的自由,哲学范畴的自由是指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自由,“实现人的真正自由,意味着人不再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摆布,能够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完全为人的利益服务”[30]。社会范畴的自由是指不违反法律制度,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和群体人的自主的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1]
  马克思所说的解放是指工人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32]“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33]也就是说,人类的解放是不断摆脱消极枷锁的过程,人类的解放以工人的解放和每一个人的解放为条件。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劳动的个人和人类逐步克服片面畸形发展和人的异化,在物质和精神等领域全面发展,回归“人”的本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指劳动的个体人和群体人不断摆脱消极的物质枷锁和精神枷锁,不断克服由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领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意指“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事物之间的搭配恰到好处。[34]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可以概括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面而和谐发展”,即“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我和谐”为宗旨,“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与和谐相融合,可以引导个人自由与群体自由的和谐统一。承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个体人和群体人的自由。
  人的解放与和谐相融合,可以指导个人和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摆脱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带来的“对金钱和物的依赖”,在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考虑劳动者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使生产经营既有效率又讲公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个人和群体从消极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相融合,可以指引个人和群体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注意克服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克服人的异化,指导人们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了使核心价值观表述更加简约明确,可以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面而和谐发展”进一步简化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围绕核心价值观的是几个不同层次的价值观: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
  伦理价值观包括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自由、平等、公正、正义、仁义、诚信、真、善、美等,其功能在于依据“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核心价值观确定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和审美观念,并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包括民主、法治、****等,其功能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设计、调整和改革,并影响外层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包括公平与效率、共同富裕等,其功能在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计、调整和改革,影响最外层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包括“五讲四美”、“团结互助”、“八荣八耻”、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等,其功能在于确立公民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和具体的道德守则。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和支配各个层次的价值观,里层价值观影响外层价值观,外层价值观折射和反映里层价值观。
  四、结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复合体。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利益关系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存在着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多样化。然而,在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社会必定有一种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本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它由内核——核心价值观、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生活价值观等几个层次构成。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合而成的新型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核。这一核心价值观主导和影响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和社会生活价值观等各个层次,各个层次的价值观折射和反映核心价值观。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可以指引人们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及“私欲”的膨胀,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性素养,在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里成长,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指导执政党和政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尊重和保护个****利,培育社会公德,保护美化环境,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为中国人民提供一种理想和信仰,从而形成一种先进的“国魂”和“民族魂”,使中国人民获得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注释:
  [1]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04-03.
  [10]蒋斌、周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N].光明日报,2007-02-13.
  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黄力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7-01-31.
  [16]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7-02-12.
  [11]秋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J].求是,2006(12).
  [12]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新华网(2007-01-23转载)
  [13]李国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J].党建,2006(12).
  [14]张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人民日报,2007-01-19.
  [15][21]兰久富.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J].东岳论丛,2000(1).
  [17]陶德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光明日报,2007-03-20.
  [18]程伟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超越性[N].文汇报,2007-01-19.
  [19]张维迎.和谐社会需要新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中国企业家,创刊20周年特刊.
  [20]谭培文.当代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哲学视角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
  [22]郭齐勇.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孔子研究,2000(4).
  [24]杨永华.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N].南方日报,2007-04-11.
  [25]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12).
  [26]这里的“社会”是狭义上的“社会”概念。
  [27][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5(3):776,644.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5(2):32-33.
  [29]关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依据详见本人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此处不再赘述。
  [30]韦定广.和谐: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31][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5(1):294,51.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5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