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根

2015-08-13 0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诸多变化和新情况,《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新思想、新观点,不仅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这在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根本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新思想、新观点,不仅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使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必然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不同观念的冲突。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诸多变化和新情况,《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在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打牢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指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我们党必须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反映了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尽管在历史上存在过各种各样的价值体系,在当代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但是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是当代人类社会最先进的价值体系,才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要求的价值体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人们个体的、集团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这样才能够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打牢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必须指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追求的社会理想。但是,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使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上,成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实现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反映了在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和实践,都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支柱和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方向。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共同奋斗。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支柱和动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引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指明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支撑起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世界,是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并引导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决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必将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割断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今天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撑。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人民又形成了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创新变革的要求,同时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的科学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社会形成的新的文化价值的科学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握
  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内容,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良好的道德对形成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风尚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是基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道德价值产生和形成的内在客观规律,将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传承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新的命题及其科学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已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价值体系,表明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必将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根本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实践好这个课题,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更好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根本地位。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
  从和谐自我到和谐社会[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