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人口生育论文

人口老龄化现状规划应对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共6篇)

2023-12-09 08: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


  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如表1所示。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除此之外,少年人口占比(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于30%)、老少比(65岁及以上人口占0-14岁人口的比重超过30%)、人口年龄中位数(人口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等也可以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1.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2.1老年人口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主要源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从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都迅速发展,由1953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2%上升到2010年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53年的4.41%上升到2010年的8.87%。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33%,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依然增加很快。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0.8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到2014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达到了1.3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0.06%。


  1.2.2人口结构迅速老化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150万增长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77亿,增长了4倍。人口结构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再到低出出生、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三个阶段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上有着较为清晰的反映。从1953-2010年我国进行的六次人口普查反映的按5岁组划分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人口年龄金字塔)来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标准的金字塔形状,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之后随着生育率的急速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计划生育开始实施,生育率急剧下降,1969-1979年的11年间,人口出生率从34.11‰下降到17.82‰,出生人口迅速下降,也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逐步加快,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中部、顶部膨胀,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重要表现。


  1.2.3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计算方法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阶段人口死亡情况综合计算得出的,指的是现阶段每个居民在不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应该活到的年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寿命长短的统计指标之一,同时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也是加深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已经由20世纪50年代43.39岁上升到目前的75.43岁。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口数量,深化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1.2.4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失能老人增多。


  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以外,高龄化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显著特征。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4.37%,而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11.68%,也就是说每10位60岁以上老人中就有1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者。高龄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失能化,随着年龄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会不断弱化,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失能、失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原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


  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1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深化。一方面,生育率长时间保持较低的状况使得人口年龄金字塔持续底部变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将使得死亡率进一步下降,最终又导致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顶部变宽;除此之外,中国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又是在一系列政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形成的,因此,在未来几十年间我国将会面临着老龄化急速加剧的挑战。


  2.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势必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2.2.1社会保险制度运行风险加剧


  (1)社会养老负担持续加重。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现状,在养老和医疗相对较低的保障水平假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成本依然逐年加大,用于养老、医疗、照护和服务的费用占GDP的比重将由2015年的6.97%增长到2050年的21.77%,增加了14.8个百分点,接近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人口老龄化而增加的支出不仅会挤占年轻人的消费支出,也会减少资本积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总体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负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比较重。


  (2)醫疗保险压力进一步凸显。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病发病率的上升,都推高了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目前我国医疗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接近2%,之后将持续上升,到2050年将超过5%,医疗费用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


  (3)养老和护理服务需求分化明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低龄老年人将成为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龄老人在身体状况、自理能力、经济状况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他们更青睐于灵活多样的居家养老和护理服务,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性特征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养老和护理服务的供给应当更趋差异化和多样化。


  3人口老龄化应对战略


  3.1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补充劳动力供给。


  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目前退休年龄政策相对比较低,退休人员往往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大都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这些人员在退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处于非常健康的状态,具备继续从事相应工作的可能性。这一方面可以为步入身体衰弱的时期积累更多的财富,而且还可以减少退休时间过早带来的寂寞、无聊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提供经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劳动力供给下降的趋势,形成二次人口红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2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发展机遇。伴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老年人群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迅速加大。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养老产品,给老年人需求的满足带来福利,提高老年生活质量;而且由于大多数老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3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有效消费需求。


  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税收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家庭内部之间的转移支付等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实现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为有效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4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关注老年人照护需求。


  伴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逐步加深,失能化、失智化的比重会不断加大,因此会面临着诸多的照护需求,这一需求的满足不仅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和护理设施,而且还需要老年人有能力支付护理的费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一个长远规划并适时进行探索,加快形成政府、市场、家庭和个人多方分担,保险、救助有机结合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体系,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问题。


  作者:王悦

  第2篇: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小康建设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这个阶段,正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恰在此时,许多不良的社会问题也突显了出来。人口老龄化便是其中之一,小的方面关系到每个家庭,大的方面关系到整个社会,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家庭,家庭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如经济增长、政策制定都受其影响,所以研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对应的对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根据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我国自自1999年后,便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加强和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人民的平均寿命相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我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老年人口就已达1亿8000万(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是总人口的13.26%。“十二五”时期,全国的老年人人数将突破2亿大关。


  人口老龄化与其他众多社会问题相交织。当下我国处于小康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因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家居的同时还产生一些其他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现代化建设等相关问题层出不穷,在我国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局面,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保证社会的稳定。要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在这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环境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阻碍,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减少、生产力增长缓慢,抚养人口增加。所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加大了社会养老的压力,在我国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下,老龄化化这个问题就会尤为突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老龄化对我国小康社会进步的影响。


  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日趋加大。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如果适龄劳动力人口不变,那么社会和家庭需要赡养的老人将会增加,大部分家庭出现了4—2—1的模式,对于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的人来说,在家庭开支的很大一部分,都需要用来赡养老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在社会生产和创造方面都很难为这个社会再做出贡献,如果社会养老总供给不变,那么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将承几何式的增大,即增加社会的养老供给,对于正在创造社会价值的人和整个社会来说,将承担更加繁重的养老压力。


  加剧积累与消费的矛盾。社会生产用于积累和消费两部分,在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将巨大的资金投资于生产建设中,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需要增加社会养老投资,从家庭的角度,如果家庭人口模式为4—2—1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夫妻两人至少需要赡养四个老人,特殊情况甚至是六个老人,可见养老压力的增加是多快。而且在社会上,年轻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被一部分老年人所占用,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这部分的支付就会大大的增加,这就使得消费和积累的矛盾不断增加。


  如下图所示,为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预测。


  由上表,就老年人口的消费而言,其在整个消费总额中的比例逐步增大,在2000年,老年消费需求才4522亿元,10年之后竟达11970亿元,是2000年的2倍有余,其占总消费的9.06%。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使社会经济不断的快速健康发展,这样才会连绵不绝地创造出更多的物质生活财富,来满足人们的众多需求,但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使得在社会上就不断的形成了养老的压力,并且养老也占了社会生活支出中较大的一部分,所以这就影响了人民小康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在实际的生活中,老人一旦生病,就会对家庭以及子女造成极大的负担,不仅打乱了子女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而且还花费大量的金钱,造成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对人民生活质量的衡量,不应该只注重物质方面,还应该加强对精神方面的考虑。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深,一些老人是需要照顾、照料的,这就要求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人寿命的增加(延长),数量的增多已成为事实,即照顾老人的担子将会越来越重,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制约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引发了家庭的养老危机。一个社会是由许多的基本单元构成,其中家庭便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否稳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我国走在小康之路时,应该注重家庭的和谐与发展。但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将对家庭的养老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甚至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家庭矛盾,例如,老人生病住院看护的问题、金钱花费的问题以及对老人的赡养问题等,就使得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断的增加,人们就会出现争吵,这样就由经济问题引发了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经过不断的积累最终有就会爆发,这就使得家庭养老出现了危机。


  对策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今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离不开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升级。加强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大资金、技术、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投资,有利于促进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这一难题,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就有些发达的国家而言,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我国,但是相对来说,人家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较小,所以发展经济可以增强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承受力,一来,经济发展可以转移注意力,分散矛盾,二来,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


  深入落实改革,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完善社保制度,贯彻落实相关的改革政策,对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为老年人提供有保障的社会福利。例如,政府积极完善退休福利制度,既是对社会养老制度体系的完善,又能使政府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降低经济风险,实现老有所依。


  培育老年产业,满足社会需求。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还是一个消费大国,老年人群的比例逐年上升,使得老年人群占据了总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只有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才能按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生产其所需要产品。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首先,消费推动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大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就相当于扩大内需,其次,兴起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产业,都必然会带动社会就业,提高就业率,收入得到保障,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总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最后,在物質上,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在精神上,老年人心理满足感与社会承认感得到增强,从而,达到提升社会幸福指数的目的。


  发展养老产业。我国现在面临着4-2-1家庭模式,对于年轻人来说即勉励着家庭的养老压力,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发展养老产业,第一,可以减缓家庭的养老压力,第二,使得老年人得到专业的照顾与帮助。可以根据我国的家庭、社会现状等基本现状,对养老机构的建设进行改善,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公有私有皆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人们的养老观念比较落后,基础设施比较差的地方,可以设立公立的养老机构,因为在这些地方私立的养老机构会受到较多老人的排挤,而且越不发达的地方社会保障肯定是不健全的,养老就成为一个家庭很大的负担,在不发达的地方,私立的养老机构的设立可能比较困难,是养老机构的投资者基本不会选择投资的地方,所以需要国家在政策上有一些支持,在经济发达的地方,由于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们的养老观念比较先进,可以建立一些社区养老院,完整的养老院,可以为老人进行整体的服务,生活、娱乐、医疗等。


  文章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为背景,不仅分析出小康社会建设受其影响,还分析出经济发展也受其影响,针对文中分析出的种种现状,作者从社会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由此可知,人口老龄化阻碍了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要针对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以上的政策建议。


  作者:张志伦等

  第3篇: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困境及解决对策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只是在程度上有着不同。人口老龄化是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已经成为事实,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8亿,占比超过10%,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养老的困境。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问题的研究分析,对解决这一问题就能提供有益依据。


  二、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特征以及对养老产生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特征体现


  我国是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发展水平都有着显著提升,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也表现的愈来愈鲜明。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老龄化的人口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老龄人口的地区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协调,老龄人口的城乡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老龄化的程度也高于全国的水平。未富先老的特征也比较突出,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跟不上老龄化的速度,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发展现状来看,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却恰恰相反,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龄化的人口数量比较大,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人口在低速发展的阶段,老龄化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在前期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影响,在人口的增长率相对比较低,这就加快了老龄化的程度。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是最严重的国家,但是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来看却是最快的。并在老龄化人口分布方面呈现出东西部不同以及城乡差异显著的特征。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加重的同时,必然会加大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而我国的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的方式,人口老龄化数量比例的加大,使得老年人的抚养比例也在进一步增加,这对我国养老保障发展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带来的影响,在农村的养老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抚养比也不断的上升,这就会造成劳动力的大幅减少,从而使得劳动成本愈来愈高,人口结构的劣势在这一发展形势下就有着明显的呈现。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出现对养老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小层面。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难以为继,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也会进一步加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每况日下。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会养老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我国各个地方的养老问题也比较复杂化。


  另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在家庭养老精神压力方面也不断加大。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在近些年不断增长,这就造成了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就业的人数大大增加,在农村的规模就会相对减小。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就在这时候鲜明呈现,尤其是独居老人的比例在不断加大,对家庭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家庭养老的功能就会进一步减小。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劳动力大量的转移,老年人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下养老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下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000年开始的,根据当时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经占到10.2%,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经达到7.1%。到了2009年的时候,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是1.67亿人,在占比上达到了12.5%,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8.5%。到2015年大规模的退休潮就加剧了养老的困境,养老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时间不长,但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方面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导致年轻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自然增长速度,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是“人口海啸”,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引发全球关注。


  从加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首先就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了。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人的平均寿命有了延长,其中60岁以上的男女年龄性别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比較大,在速度上也比较快。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加重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很大的挑战,主要就是养老基金的缺口在进一步加大。从全口径的层面来看,如果是依照着退休人员每年以6%速度递增的情况来看,养老金的缺口将相当于我国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缺口是比较大的。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正式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也会进一步加大,同时对医疗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需求方面也会进一步加大。


  (二)人口老龄化下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在当前面临着诸多层面的问题。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个,也就是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以及机构养老模式。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的同时,每种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的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都是通过专人进行负责的,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老年人的资金来源则主要有亲人提供以及自身存款和国家补助几种方式。从养老机构角度来说,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有公办福利性养老机构,还有公办养老机构等。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在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时期,在服务的质量以及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资金的不足以及专业服务人员的缺乏等,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养老问题内容。


  对于家庭养老而言,这是比较传统性的养老方式,在这几种养老方式中所占据的位置也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农村而言这是最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作为子女在养老的压力上也比较大。社会的发展使得家庭养老模式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很难再继续保持。子女不仅在养老方面有着很大压力,以及在自己的家庭方面也有着很大压力,双重压力下使得子女对于养老也增加了很大精神负担。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放弃了家庭养老模式,开始采用其他的养老模式进行养老。


  养老模式当中的社区养老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养老模式。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社区化的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而言,这一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主体比较多,主要是将养老的功能转嫁给社区,不是由子女进行照料。虽然在一方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但是一些城市民政部门以及社会保障部门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受到一些政策因素影响,这一模式在大中城市比较适用,对于一些小的城市来说,在待遇上以及服务水平上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


  2.人口老龄化下养老的综合性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现状来看,其中的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问题比较严重,新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就比较关键。但是从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来看,没有和实际的需求相契合。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经济发展基础不足使得城乡二元化发展的趋势愈来愈显著,养老保障体系的适用性不强,城乡之间的养老保障体系差距比较大,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化,监管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不足,对实际养老的问题解决效率不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养老队伍方面政府缺乏支持,以及资金的缺乏,使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比较少,缺少常驻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老年人这一特殊性的身份,需要倍加呵护,只有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才能解决这些基础问题。但是在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社会养老保障方面来看,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责任没有明确,社会参与度不高,社区养老发展比较快,但是在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就造成了资金的后续力不强。当地的政府在管理责任上没有明确化,以及在社会权力发展以及参与度方面不强,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没有和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就影响了养老保障的效果。再有就是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上相对比较少,补贴的标准相对比较低,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方面没有充分重视。这对老年人的生活也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我国的老龄化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规划以及政策指导,在统筹老龄事业方面的功课没有做足。缺乏建设完整性的老龄事业有效投入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以及服务体系方面还需要和当前的实际养老情况相契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還有待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问题中的制度建设是比较重要的,这是指导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举措,但是当前还没有在这一层面得到完善。


  养老问题中比较细节性的发展问题,养老设施的床位数量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近些年我国的养老床位数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增长,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养老设施内生活品质差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养老设施建设中,有的只提供生存性的照料,没有注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空间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和娱乐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在对老年人的安全管理方面也没有完善。对老年人的照料方式相对比较粗放,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我国的养老问题的根源问题,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护理保险制度层面。缺乏完善科学的护理保险的法律。缺乏养老实施类型,在各种规范的从规划设计角度、对面积规模以及床位数等有了技术性的规定,但是在服务对象类别以及经营管理的主体等社会因素没有充分考虑。没有体现保持生活连续性以及营造居家生活环境的理念。在养老设施的功能配置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化。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困境的解决措施


  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困境以及问题的解决,就要充分注重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注重从政策上以及理念上等层面充分考虑。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养老困境以及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设性的措施,如下所述:


  第一,加强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建立。人口老龄化下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比较关键,在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持下,才能真正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要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具体的保障制度建设就要充分重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建立。如对于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就要从农民的养老金制度建设层面着手,加强农业保护政策实施。在具体措施实施方面,明确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当中的责任,通过编制法律作为基础。要促进农村的社保能按照科学的计划加以实施,政府在这一环节的作用充分发挥,对社保的法律地位加以明确化。然后实施多层次以及分类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建设,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以及在财政方面提供帮助。


  第二,发挥政府在养老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当地政府要注重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帮助,经济迅速发展环境下,养老产业发展有着比较广阔的前景,在这一环节的改革对人口结构的优化就有着积极作用的发挥。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正在向着公共服务需求的方向迈进。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就显得格外重要,是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通过养老服务业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养老服务业促进当地的就业以及对消费结构进行优化等,这些都有助于养老困境的解决。


  第三,提高生产力及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改革当前的生育制度,在近两年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举措,通过生育政策的开放化实施,对人口的调整就能起到积极作用。要对生产方式及时性改变,延长耕作的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背景下,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出现了老龄化,通过现代化的耕种技术应用使农村劳动力减少。这对缓解劳动老龄化的问题就有着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养老的经济基础就能提高,这些对养老也能起到积极作用。然后就要注重对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注重多种模式应用,对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加快适合养老服务业发展。选择居家养老的客观依据是:城镇老年人的养老的经济来源大多为政府提供。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老年人口的生活服务开始向社会化发展。就我国社会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和老年服务社会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实现居家养老的现实矛盾。因此,要发展居家养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第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培训。养老机构当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加强提升,在对基础设施完善建立的同时,服务效率以及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有助于养老困境的突破。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高校能展开合作,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方面进行强化,扩大对医疗以及护理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到社区等提供养老服务的数量,在服务队伍的稳定性方面,以及留住人才方面要加强重视。充分重视对老年人的照料管理,对大规模集体式照料的方式要加以改善。加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实施,积极扩大志愿者的队伍等,监督养老管理以及服务人员的工作规范化开展,对老人的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加强子女孝道教育和互助养老措施实施。为能保障养老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就要充分重视对子女的孝道教育,子女要能主动承担其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陪老人散步聊天,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老人的自我养老也比较重要。老年人能储蓄相应的财产用于养老,在财产资源的分配方面要合理化,这样能为子女减轻经济压力,对自身的生活品质也能得以保障。在互助养老的构建层面要加强重视,增加互助养老点设施建设投入,养老互助点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养老的成本,对老人的生活乐趣也能得到有效的增加。或者是通过互助协会的建立,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注重对老年人互助保障机制的完善建立,对互助养老点的内部建设工作要妥善实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从多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經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发展。从理论上对养老的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对养老的影响分析,通过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措施,对我国的养老困境的解决就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董仕利

  第4篇:浅谈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老年人占得比例越来越大,使得中国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并且是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个体老化由生物学决定,个体老化影响家庭,人们对个体老化认识早,而群体老化由社会学决定,并影响社会,人们对群体老化认识却很晚,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逐步老化的过程,人口长寿化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21世纪世界三大社会问题:老龄问题、艾滋病、贫困问题,唯有老龄问题递增的,而其他是递减的,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高龄老年人快速增长,中国达到老龄化社会仅仅用了27年时间中国老年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区域分布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并且老年人口明显呈现高龄化趋势,最主要的是我国人口的发展是未富先老。


  截至2015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80岁及以上人口:0.246亿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1.0%;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


  二、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来临无疑会给中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和强大的压力,具体说来,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主要有两方面影响:


  (1)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带来的经济保障、健康照料、心理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需要问题,也称人道主义方面问题,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影响。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国则强调尊老爱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人自身也需要体面、尊严的养老,并且更倾向于精神养老,需要心理沟通和情感的慰藉,比如养老院与幼儿园建在一块,使老年人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2)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问题,称之为发展方面的问题,包括社会负担加重,社会保障费用增加,对保健服务需求增加,现有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四、老龄化两大核心理念


  1988年第一次世界大会提出健康老龄化,具体包括经济保障和健康医疗,1999年,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积极老龄化,包括健康医疗、经济保障和社会参与,更有积极意义,2000年后,经济不是问题,健康和医疗是核心问题,是老龄问题的本质所在。


  五、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政策


  长期的低生育水平,使人口老龄化所引伸出的一系列问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少子老龄化”的快速發展,家庭观念的迅速转变,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孝道”文化。中国拥有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让独生子女继承“孝道”文化传统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培养计划,加强专业化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以老年福利、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生活照料、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最终创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使老年群体和老年人不仅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继续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使老年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老有所医—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老有所乐—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老年人的发展与成就,老有所教。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把家庭养老变为养老床,社会养老提供信息,精细化分工,节省时间,节省资源,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自我养老,组团养老并存。但是目前我国养老人员专业技能欠缺,高级老年护理队伍人才匮乏,社会资源不足等种种因素制约着老年护理的发展,老年护理队伍主要以职业教育为主体,逐渐在打通医养环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应运而生,护理人才培养是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六、我国老龄化形势与应对的“六大”特殊性


  1)基数大:农村男性化,城市女性化,并且大龄化。


  2)发展快:中国达到老龄化社会仅仅用了27年时间。


  3)结构失衡:城市设计以年轻人为主体,不是全年龄阶段。


  4)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发达国家平均收入10000元进入老龄化,中国人均不足4000元进入老龄化。


  5)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老人无活动场所,服务设施、设备不足。


  6)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加快了老龄化、少子化进程。


  7)空巢化:由于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空巢现象。即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提前进入空巢期,并使空巢期延长。增加了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和心理健康风险。


  作者:张敏

  第5篇:关于面向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规划应对


  引言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增长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城市规划,通过对老年群体基本需求的分析,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通过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的分析,进行优化策略的调整,因此,在现阶段城市进程优化中,需要进行城市规划项目的稳定设计,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1.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1人口基数相对较大


  对于我国人口特点而言,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在这种比例增长的状态下会造成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老年人口的增長十分迅速。


  1.2老龄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


  对于老龄化人口而言,人为因素的出现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速度的同步提升,因此,在现阶段短期老龄化结构调整的状态下,需要设计科学化的养老设施,通过设施的建设完善养老制度体系,从而为城市规划体用完善支持。


  2.人口老龄化城市规划的现状分析


  2.1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其内容是建立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基础上的。但是,在庞大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对各级政府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的科学化考验。但是,在现阶段一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老年群体仍然被隔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对于一些没有加入到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的老年群体,仍然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这种保障制度不完善现象的出现,导致城市规划受到限制。


  2.2社会住宅中的规划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认识到社区规划问题。在住房设计中,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易相聚太远,从而形成了小户型的建筑形式。在统计分析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城市中的小规模核心家庭以25%的增长速度发展,也就意味着原有的规划住区的大户型不在适合当代的社会发展形式。


  2.3老年公共设施的规划问题


  在老年人口逐渐增长的背景下,老年人退休之后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足性的配套公共设施,但是,在实施规划中其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具体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老年保健系统而言,是老年人生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一些城市规划以及项目编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养老院、医疗保健站的建设规划到城市建设之中,导致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项目不能得到稳定保障。第二,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在其退休之后,经常会感受到孤独、无所事事,他们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希望有专业性的娱乐场所,但是,在一些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其养老公共设施存在不足现象,而且养老设施缺少系统性的服务管理机制,不能满足老年群体对公共社会规划的基本需求。


  3.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规划应对策略


  3.1完善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


  在面对人口老年化现状中,需要延迟退休制度,有效节约劳动力资源,并在经济以及就业条件优化中构建适应性的退休管理机制,在老年群体制度完善的背景下,构建科学化的应对策略,缓解养老压力,充分发挥出老年群体的余热作用,增加养老的储备能力。


  3.2科学构建老年人居住社区规划


  伴随城市发展理念的优化,在城市总结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老年人胜利特点的分析,进行老年人群居住环境的科学布局,并在老年人居住社区环境优化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城市老年人口的数量以及增长速度进行科学化的预测,通过对老年公共设施规模以及指标的分析,进行用地的控制,并提出合理的建设时间。第二,通过对老年设施服务资源的分析,为老年群体设计专业老年医院、老年商场以及老年公园等,为老年群体提供便利性的公共服务资源。第三,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交通系统设计的相关问题,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第四,在分区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要合理设计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将绿地敞开、公共空间、老年群体休闲娱乐场所进行统一融合,使社会需求顺应老龄化群体的发展需求。


  3.3构建专业性的养老规划机构


  在养老规划场所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老年群体的特点,营造适合老年群体生活的社区环境,其规划的内容需要满足以下几种标准:第一,在居住区项目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共建的标准,安排合理l生的居住环境,例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设计老年人学习活动场地、文艺康乐活动室以及养老院等,形成一种网络化的服务体系。第二,由于老年群体对外界压力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社区建设中需要远离噪音区域,不能接近学校、儿童游乐场所以及娱乐区域等。第三,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对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水平以及不同活动能力的老年群体进行需求分析,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可持续的城市体系优化提供稳定支持。第四,通过对老年群体生理以及心理特点的分析,规划并设计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使城市规划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积极探索符合国家基本国情的老年养老保障机制,通过对老年群体基本需求的分析,进行养老服务机制的科学性规划。推进以社区为主的服务管理机制,整合基本的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并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格局,促进老龄化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健康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基本需求。


  作者:朱唏

  第6篇: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女性养老问题探讨


  当今我国的社会城市化进程飞速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也逐渐的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得不说也引起了家庭模式的巨大变化,因此来说,这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今的社会格局,使其变化巨大,这就与我国传统的反哺氏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撞击,人们不得不将养老方式等问题摆上桌面。这个问题持续的引发人们的关注。在这里,我们又不能单纯的将社会化养老看成是机构养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应该与传统的养老方式相结合来看。社区服务其实是很好的,其力量也是巨大的,成熟的社区服务完全可以直接进入家援助老人,照顾老人,这样的做法还能够利用飞速发展的经济带动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其中女性养老问题又是重中之重。


  1女性养老存在的问题


  1.1性别差异之碍


  根据相关的统计得出,尽管由于生理等因素,女性老年人往往更加的长寿,然而且并不能说明她们比男性老年人生活质量高很多,正因为平均寿命长,其后期的自理能力才显得尤为突出。总体看来,女性的健康状况往往还不如男性,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病率还是要高于男性,并且很难康复。当今社会,高龄女性数量持续的增多,这就说明其对于经济供养、日常照料以及医疗卫生的需求不断的增长。


  1.2身体健康状况差


  通常来说,女性较男性获得更加长久,说明其健康状况可能更好。然而事实且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实际上,老年女性的身体状况大多都不能领自身满意,在两者对于自身状况的对比中,男性的不满程度要低于女性,并且要低很多,这也真是符合国内很多专家的研究结果。


  1.3丧偶率高


  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我国的婚姻中还是大多男士占据主导地位,正因为女性老年的寿命较长以及其他原因,其丧偶率要远高于男性,根据调查结果,在本世纪初期的一次高龄老人调查中,居然有八成多的女性老人已经丧偶,而男性只有将近一半,这个对比是十分惊人的。而从独居的状况看,男女的独居比例不相上下,女性略高。对于老年夫妇来说,在携手走过了多年之后,彼此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基础,生活方式也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比较的固定,这是若是失去了对方,种种思念以及孤独将会笼罩他们的整个身心,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时就不用提什么天伦之乐了,况且还有许多老人身边没有子女陪伴。更有甚者,有的老人不仅丧偶,还“白发人送黑发人”,这都徒增了他们的孤独与悲伤。


  1.4寿命长


  女性的寿命高于男性的原因是很多的。然而寿命长就代表着其有较长的带病生存期,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因此来说,尽管较长的寿命可以让她们更加的感受人生,但是岁月的摧残使她们往往不能享受天伦之乐,更多的是丧偶的孤独与寂寞,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2解决城市女性养老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2.1提高城市老年妇女的经济地位


  (1)在进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时候应当考虑几个问题,例如说现代人的寿命逐渐在延长,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现有的情况将员工的退休年龄提高同时还要将男人和女人的退休年龄缩短。


  (2)在制定退休政策的时候我们还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应当硬性的要求员工的退休年龄,因为先天性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劳动能力是有差异的,可以允许男员工根据自己的特殊身体状况提前退休离职。


  (3)在遗嘱保险这一方面进行引入,现有的关于遗属的救济工作还不是很全面并且稳定性也不是很好,有许多高龄并且丧偶的老年妇女晚年的生活不是很幸福,因此引入遗嘱的保险是对那些弱势群体很好的一个保障。


  2.2做好老年妇女的医疗、卫生等工作。


  对老年的妇女进行一些医疗的保障服务,同时还要防治妇科疾病的发生更要注意保健以及生活卫生的教育,同时提供多项的相关服务。


  2.3增加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


  (1)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要提高,政府要创造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还要多给女性参与实践和对社会中女性的关爱。相关的部门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保障基础教育同时还要保证教育对于每一个女性的受教育公平性。


  (2)全面的教育要保证同时还要加强女性受教育的时效性。女性受教育的比例要逐渐增加同时各大院校也应当增加适合女性的专业以及课程同时还有一些适合女性的方法,使得女性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有优势,还要参与和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让女性有终生学习的意识还要保证受教育的时效性,组织妇女学习并且使得女性能够更加适应社会成为独立自信大方的新时代女性。


  (3)使得老年有知识有价值的女性发挥余热,许多女性由于家庭的因素提前退休或者是成为家庭主妇,这样有许多的女性资源就被浪费了,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没有充分发挥出她们的价值,由于脱离社会生活质量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我们鼓励那些退休和离休的人员能够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以此实现个人的价值。


  2.4发挥妇联作用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城市当中空巢老师的数量更是逐年增多,我们应当提升对老年妇女的关爱并且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障老人在家养老的生活质量。


  现在主要的养老方式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中国是一个敬老爱老的孝道国家,各个层级的妇联都能够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孝道文化宣传的工作当中,使得下一代有着照顾老人的思想,对于那些对老人缺乏关系不遵守孝道的人我们应当发动社会力量谴责。


  2.5发挥城市老年人之间的互助作用


  我们要在社区当中鼓励老人之间互帮互助,对于那些年龄较低的老人来说应当为那些年龄较高并且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使得老人之间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呼叫的救助系统,一旦老人有任何问题可以及时的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使得空巢的老人不再有后顾之忧,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口的老龄化也在增加,如果能够利用好女性的价值那么会减轻一些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政府还有积极的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还要使得妇女有一定的意识,认识到自己能够撑起半边天,使得社会和谐的发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现实。


  总而言之,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进步都是十分明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的严重,并且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这里,我们要充分发挥女性尤其是只是女性的特点价值,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充分缓解。社会以及政府应该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的基本社会理念,使得女性们的社会以及经济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推进男女两性良好协调发展,使得和谐的老龄化社会逐渐被构建起来。为了持续推进我国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那么改变女性弱势社会地位这个事实就不能回避,更為重要的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更加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作者:孙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