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民主制度论文

浅析“民主之澜”张澜的孙子张广华:幽默开朗的

2015-08-05 0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张澜(1872~1955),男,字表方,汉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1941年—195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者之一。全国解放后,张澜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又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5岁读报看画;10来岁,便已养成天天看《人民日报》的习惯,67岁的张广华不觉得自己孩童时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家都这样呢。不关心钱,就关心国事”。
  1949年开国大典时,张广华的祖父张澜先生穿着旧布长衫、头戴瓜皮帽就上了******城楼。站在身边的毛泽东主席见此情景,感叹道:“表老,你也太简朴了,你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了,应该穿好点。”
  岁月悠悠,就是这样,生活简朴、牵挂百姓、直言不讳的情怀,在张家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前不久,北京晴空万里,中央民族大学住宅小区一间略显陈旧的小客厅里,身材高大的张广华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家中。张家非常俭朴,唯书与照片不少。10来平方米的客厅里的奢侈品便是一台台式电脑,“嘿嘿,去年一咬牙买的。”张广华朗声笑道。
  在张广华的眼中,爷爷张澜“出名一辈子,穷了一辈子。”新中国成立前夕,张澜手中持有由他募集的民盟活动经费。恰逢冬天,他缺吃少穿,却对经费未动分毫,女儿张茂延为增加张澜的营养,只能到货摊上,挑便宜的硌窝鸡蛋买。
  张澜一生崇尚民主,以人民利益至上,每个中国历史转折点都冲在前面,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20世纪初,张澜主政四川期间,南充军阀石青阳将要对张澜下手,曾派人乔装暗访其家,但见“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无可窃物。”暗访者以实相告,石青阳叹曰:“‘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
  张广华说,爷爷没有给晚辈们留下丝毫遗产,只留下他的高风亮节,始终不渝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晚辈们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点:从少年懂事开始就关心国家命运;对钱和财产没有概念,从不去刻意追求,简朴、廉洁;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始终起带头作用;深得祖父民主思想的熏陶,认为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从不觉得高人一头,非常平民化,都有许多平民朋友。
  张广华和路边小吃店工人、交通协管员都很聊得来。多年来,张广华和兄弟姐妹们在填写档案材料时,家庭出身一栏永远都是“高级职员”,而不是“高级干部”、“革命干部”。所以每到一个单位,没人知道他们的祖父就是张澜。而获知这层关系的,多数是后来从组织部门的渠道找到线索的。
  张广华说,一部关于爷爷张澜的电视剧已摄制完成,名字就叫“民主之澜”。张茂延、张正华、张广华为该剧历史顾问。
  张广华的父亲张乔啬,是张澜的长子。张乔啬一生秉承父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驻华盛顿物资供应委员会专员。其间,他在华侨知识界进行宣传,联络爱国华侨反对美国军事援助******;在报刊上撰文批驳美国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诽谤。
  1949年10月,张广华当年7岁。他依稀记得当时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起,一名“******警察”以查户口为名进入张家,并低声告知:马上要进行大搜捕,张家已上了黑名单,要他们赶快走。张家几口人于是马上往重庆北碚撤离,一路只见******残兵败将,张广华还记得当时路过高官住宅区,看到曾任过重庆“市长”的吴国桢(父亲清华大学的同学)上车仓皇出逃。
  解放前夕,张家天天收听新华社的广播。当时******怕老百姓听短波听到真实的信息,就强令家家户户都要把短波掐掉。张乔啬冒险拒掐。开国大典过后,广播里详细叙述了五星红旗的形状,那天晚上张广华的妈妈马上依照广播描述的五星红旗的形状制做了一面红旗。******刚退,张乔啬夫妇就带着5个孩子举着五星红旗上街。“当时还有小特务来干扰,被爸爸骂走啦。”60年后当张广华说起此事已是浑身轻松。

 1950年,张乔啬举家迁到北京,这是张广华首次来北京,全家暂住张澜北京马皮厂胡同的家中。张澜就在这少有人知的普通四合院中,度过他生命的最后5年。
  “爷爷看到不合理的就要反对。”张广华说。张澜的敢说敢言性格,也在他后代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张广华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20多年,如果看到学校哪方面的决定或措施有不合理之处,即使面对校长也是据理力争。张广华将写有爷爷座右铭的纸张从抽屉中拿出,逐字念给我们听。“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他说,这就是张家的“家训”。
  如今,张广华退休7年了。1979年,他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的教师,从此与这所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彼时,张广华37岁,回北京之前,他已在锦西化工厂工作多年。1989年,他调到学校科研处主持工作。3年后,被委任为开发办主任,一干就是10多年,并在此职位上退休。他说自家人全都是敢怒敢言,自己也是这样。
  张广华退休后的生活恬淡而有规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锻炼一两个小时,围着学校操场慢跑3000米,再绕着操场慢走9圈,浑身舒畅。
  采访后,为求史实准确,记者多次与张广华通电子邮件。张广华每次都是回复及时,不厌其烦,措辞谦虚。老人幽默开朗的性格在邮件中也尽显无遗:“你们给我拍的照片如看上去还中看不丑(哈哈!),麻烦你们给我发一两张来。不胜感激。我有半年没给我的孙女发照片了。”
  就在前几天,张广华这位比共和国还年长7岁的知名“网友”,还在回复我们的邮件中附上了两个小游戏:“魔术猫眼”、“打保龄球”。他在邮件中注明:“发去两个游戏,劳累时消遣休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