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民主制度论文

浅谈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015-08-05 0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生产力理论 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 可特续发展 生产力标准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理论有了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强调通过完善生产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确立了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井有力地指导和推动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真正对生产力有了科学认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随着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我国的生产力随之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党对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也一步步地得到深化。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继197$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之后,又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邓小平同志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把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回顾和总结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1.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厄

过去在认识生产力时,一般都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构成,尽管也承认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然而却未能真正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应用,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纵向上,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除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益于科技进步;在横向上,中国经济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差距还比较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同志以其深邃的战略目光,在洞察和分析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卓越的胆识才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

2.强调通过完善生产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革命性。一种生产关系确定下来,相应的一种生产方式也就确定下来、而相应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也被确定下来:生产力的革命性,决定生产关系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一种基本的生产关系无论怎样调整和完善,也无法适应生产力的革命性的时候,那就会发生生产关系的革命,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确定新的生产方式,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吸取了自己过去的沉痛教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调整和完善了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了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具体表现在:一是明确承认并充分肯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二是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分析,科学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将客观地存在着若干阶段,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三是逐步调整生产关系,包括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形式,调整和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四是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提出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种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方式,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的经验与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

3.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的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合理解决,保证社会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勿庸置疑,这里所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指的就是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能力。在具体内容上,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人口、资源、环境均是社会生产力的源泉和生命线,没有这些,就没有了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前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核心还是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力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然、它就不是推动杜会发展前进的基本的决定力量了:因此,可以说只有有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综合生产力观,使我们对生产力发展问题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人口爆炸与素质低下,资源的浪费、破坏与枯竭,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这些无疑不仅破坏人类与自然的正常关系、而且扼杀生产力的生命线,最终将破坏生产力。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吸取先进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训,借鉴他们在这方面的先进思想与成果;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方针政策上,从制度措施上,最大限度地克服和避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短期性、破坏性等负面效应,持续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认识上把生产力的革命发展性与综合协调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党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少走或不走他人在这方面已经走过的弯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理论的进一步成熟,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步人了遵循生产力综合性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新发展、新贡献。

4.确立了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前就已经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认为在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在实践中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是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解放初期对这一理论坚持得比较好,但到1958年由于出现了急躁冒进的群众运动式的大跃进,结果事与愿违,越来越偏离发展生产力的方向。而在“文革”中,不仅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群众运动,而且批判“唯生产力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回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正确轨道上。1978年,在倡导和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邓小平就开始对实践标准进一步探化和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邓小平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t}1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首次以“生产力标准”的概念概括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y)“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就不可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个有利于”标准又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特殊贡献。

总之,经过改革开放2}多年的实践,我们党已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正是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生产力才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向新阶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