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绝不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需要全党全民为之奋斗不息。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区和谐等方方面面。因此,当我看到赵士辉、董维玲主编的《和谐家庭建设读本》以及《和谐社会丛书》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分外喜悦。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贡献的一份力量,也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所做的有益工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在两性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家和万事兴,没有家庭的和谐,便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过去我们只习惯于讲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最近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建设来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经验证明,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方面的“统筹”,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和谐家庭建设读本》以“和谐家庭建设总论”统领全书,从独特的社会学、伦理学的学科视角,依次对“夫妻关系的和谐”、“离婚道德与再婚家庭的和谐”、“子女健康成长”、“老年家庭的和谐”、“代际关系和其他亲属关系的和谐”、“家风与家庭和谐”、“家庭问题的社会干预”等涉及家庭和谐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联系若干实例加以剖析,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堪称科普佳作。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成社会科学普及丛书编委会,下大力量组织编写《和谐社会丛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和谐家庭建设读本》作为丛书其中的一本,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在此还想说的是,学术界目前存在着一种不好的“学院化”风气,那就是在学术研究中喜欢生造新概念。某些人似乎觉得引证“洋教条”越多越好,写文章、讲话越深奥越好,让一般人看不懂的才算是水平高。我有时受人之托也评审过这类“大作”,不知所云,颇伤脑筋。正如一首民谣所讥讽的:“学术之美给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煽动人的行为出轨。”
其实,谁能说社会科学普及读物没有价值呢?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薛暮桥的《经济学》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啊!我当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就是阅读这些进步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从而懂得了革命道理,走上了革命道路的。那些轻视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的说法和做法显然都是错误的。
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推动历史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科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创造社会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从而为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提供思想指导和条件。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简而言之,社会科学具有引领方向、启迪认知、前瞻决策、规范矫正、化解矛盾等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自然科学普及与社会科学普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从人们的一般认识看,一提到科学普及,只是想到自然科学,不会想到社会科学。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积极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组织讲座,编写丛书,就是对于轻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匡正。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联合体,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人进步的核心内容。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认识自我,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和超越自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于端正人生追求,提升思想素质,夯实知识基础,改进生活方式,优化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常讲综合国力,这里包括硬国力和软国力两个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然科学、先进技术,就会落后,就会挨打;而没有社会科学,同样也会落后,也会挨打。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对于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推动社会科学走出书斋,在深入学术研究的同时推动普及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则是责无旁贷的神圣义务。本文来自《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