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现实性探微
家庭是一个国家最基本论文联盟http://的组成单位,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家庭伦理对人的道德情操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以及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家庭成员因为血肉相连或者责任义务而相互依赖,结合在一起,其伦理道德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淀,也有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创新因子。勿庸置疑,良好家庭伦理是维系家庭成员关系和谐、保障家庭温馨幸福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家庭伦理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作为我国建设的一大整体。其家庭伦理的状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现实性值得高度关注。因此,深入探讨我国传统农村家庭伦理的基本特征,了解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能客观分析并把握新农村家庭伦理的现实性状况,为理解并建设现代农村家庭伦理道德体系提供正确的致思方向,就成为当今我国现代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课题中当务之急。
一、传统农村家庭伦理的基本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个体家庭得以摆脱原来家族公社而获得独立,由此开启了血缘政治历史。家庭伦理功能也以维护家族宗法政治为主,进而转向以调适个体家庭内部关系为主,逐渐形成为符合全社会所有个体家庭需要的新的伦理规范体系。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曾子和孟子等思想家,不仅对西周夫妇、父子、兄弟之礼进行了全面整理、重新诠释,而且根据新的社会现实要求,对之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赋予它们以形而上天道与人性本体论方面的哲学意义,从而使之具备神圣权威性与社会普适性。www.133229.Com家庭伦理由此被提升为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父子、兄弟、夫妇之道,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宣告建立。这一传统家庭伦理,曾在中国农村家庭中得到最普遍、最恒久的贯彻实行,为维护传统农村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维护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传统农村中的家庭伦理,概括地说,主要包括父子、兄弟、夫妇之道三大内容,基本内涵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而相敬如宾。《颜氏家训-兄弟篇》有言:“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后,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这三种基本家庭伦理准则,归因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性质和历史演化的过程,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家庭文化的“精髓”部分。农民通过对儒家制定的“礼”的宣扬与实践,把家庭伦理客观化为种种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贯彻在人伦日用之中。西周以来。农村家庭伦理始终表达的是强烈的尊尊、亲亲意识,体现的是亲疏之分、尊卑之等、男女之别的伦理诉求。最终服务于血缘宗法政治统治。因此,从根本上来看,传统农村家庭伦理是以人的自然亲情为基础,服务于现实政治为目的而建立并不断强化和完善起来的。
自古以来,传统农村家庭伦理中,所有家庭成员都受家庭伦理相应规范与约束,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表现为单一的权利或者义务。具体而言,父慈子孝在现实中表现为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的孝道和抚育子女的义务。从这种父子伦理关系上来看,父子之道不只是表现为子女盲目服从父母权威的片面价值取向,还表现为父母必须自觉承担起抚育子女、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特别是道德修养很高的责任与义务。在父子一伦上。传统农村家庭伦理虽然也强调“父为子纲”,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为父权力的绝对性与为子义务的绝对性。事实上,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父子关系往往表现为父为子之表率,子为父之信徒。当然。在中国的传统意识里。孝道不断得以强化。子女赡养孝敬父母的行为。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赡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上的慰藉,以敬爱为上;与之相应,父母抚育子女成长,则需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通过自我言传身教,长期潜移墨化的教育之功,使之成人成才,以慈爱为上。兄友弟恭一伦则揭示的是兄弟姐妹之情:既然兄弟姐妹出自同胞血肉之亲,自然有手足相连之情,彼此之间就应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以友爱为上。显然,这是建立在一种各自地位平等基础之上的伦理关系,也是彼此具有对等权利与义务的伦理关系。在夫妻伦理关系上,传统农村家庭伦理注重夫义妻顺,追求夫妻感情相敬如宾的境界。以达到和睦共处白头偕老的理想目标,以亲爱为上。虽然传统农村家庭伦理非常注重“夫为妻纲”,但究其实而言,妻子在家里的尊严与地位并不逊色于丈夫,只是因为性别先天差异,传统家庭崇尚男主外而女主内,各自分工明确。在整体上要求夫唱妇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而已。“相比较而言,夫妇之道成为中国家庭伦理道德中的首要一伦,原因在于夫妇不但是家庭生活的主体、家庭事业的顶梁柱,而且夫妇往往集多重伦理关系于一身:一方面需要上对老人、承担赡养义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下对子女,承担抚养义务。因此是承父子之伦、接兄弟之伦的中心体。在各种家庭伦理关系中,夫妻伦理一般是最长久、最牢固的。保持良好的夫妻伦理道德,成为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以上三种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一代一代不间断地传承,从而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构成每个农村家庭成员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现实中能自觉自愿地遵循。
二、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已逐渐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进取,农民更注重现实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关注与培育表现出越来越淡的情感倾向。现代农村家庭伦理中出现了许多离经背道的现象,存在的问题日益严峻。这主要表现为在家庭生活中,父子反目,孝道沦落;兄弟相仇。亲情不再;夫妻背叛,婚姻玷污等现象屡见不鲜。
具体而言,在父子关系上,子女越多,父母年老赡养的矛盾纠纷越是尖锐,不少农村青壮年将养老视为“累赘”而逃避,甚至出现虐待年老父母的现象,种种事例常常令人发指。另一方面,子女即使在经济生活上承担了父母一定的赡养费用,但对待父母的态度因自私而冷漠,很少有子女对父母给予精神上的慰藉。这种亲情上的疏离,致使许多农村老人情感上空虚,得不到满足,感觉被子女无情地遗弃,以至于相当多的老人只能孤苦伶仃地生活在情感无依的世界里;丧事不再是子女的哀泣,而是上演欢快歌舞和以搞笑为目的的低俗小品;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
的观念,已经逐渐在现代化进程中消解。孝道在不断沦落。在兄弟关系上,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常常上演争权夺利的争斗,兄弟姐妹手足之情荡然无存,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拳脚相加。更有甚者,不惜把亲人送上法庭,对簿公堂。欲置之牢笼而后快。血浓于水的亲情已经被名利私欲的洪流冲淡,表面上生活在一起,实际上往往是身在咫尺而心在天涯,形同陌路。
家庭伦理和以功利本位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如何相融,才能重新建立起适合现代农村所需要的。以道德与功利双向本体性为基础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郭店楚简《六德》编“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斩恩”将不失为一正确致思的路向:“门内之治恩掩义”即家庭之内当以家庭成员之间亲情为重,家庭私德超越社会公德:“门外之治义断恩”即家庭之外当以社会公义为重,公德超越私德。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性虽然以功利为本位。但这种功利本位是建立在通过契约精神而生发出来的社会公义前提之下。现代农民并没有论文联盟http://深刻理解现代性的这一真正本质与内涵,因而往往走向极端产生离经背道的现象。因此,现代家庭伦理受西方现代性冲击,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处理,更需要接受并处理现代性带来的外在开放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必须同时建立起与之相应的,以现代性为本位的伦理原则。鉴于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这种现实性,现代农村家庭伦理的重建,一方面需要明确治理家族内部事务的方向,其主导原则应是“恩”即亲亲。另一方面需要应对各种外在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其主导原则应是“义”即社会公义。俗话说“家和才能万事兴”、“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使这两种具有本体性意义的伦理原则得以并行不悖。以之正确引导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现代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其具体可行性的方法试作如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