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明确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基本休闲道德规范,是实施休闲教育、发展和谐休闲的首要任务。和谐休闲的基本道德规范应包括四个方面:健康快乐、求真求善、尊童差异与和谐发展。
论文关键词:和谐休闲;基本道德规范
休闲是从工作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中解脱出来的一种自由生活,其本质是自由。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作为生命质量的重要尺度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将越发突出,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然而,就在人们开始接触休闲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不和谐休闲的问题也随之而出。也因此,把休闲生活纳入道德教育的范围,引导人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过上一种有道德的、和谐的休闲生活,已成为时代的一个命题。任何生活都需要教育的配合。尽管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但这并不必然地让人们过上健康、文明、幸福、和谐的休闲生活;尽管休闲内蕴了道德的意义,但这并不必然地为人了然于心且遵循之。因此,明确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基本休闲道德规范,是实施休闲教育、发展和谐休闲的首要任务。笔者基于对休闲及休闲本质以及现实休闲生活存在差异性和层次性的认识,认为和谐休闲的基本道德规范应包括四个方面。
一、健康快乐,是个人参与休闲最基本的目的
健康快乐,即要求休闲主体在参加休闲活动时,能保证其行为及行为后果有益于、至少无损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要保证用一种愉悦的心态去选择和从事休闲活动,并进一步获得休闲的快乐,至少应保证休闲活动不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健康快乐是个人参与休闲最基本的目的。
1.健康快乐是休闲得以持续性进行的基本保障
“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这是说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否,不是纯属私人的事情。wwW.133229.cOm因为人是社会的存在,总是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他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存在,也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仅自己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而且还会影响他人顺利地参加;一个生理患有疾病的人,必然会削弱他履行义务的能力,客观上会减少他对社会的贡献,增加社会的负担。休闲具有健康价值。美国著名休闲学教授杰弗瑞·戈比曾说过:“休闲生活可以成为紧张生活和疾病之间的缓冲。”休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有机会放慢生活节奏、享受生活乐趣,重新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快乐是人们选择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原因之一,也是休闲活动的一个结果。人如果在休闲的自由时间内不是快乐的而是无聊地打发着这段时间,那么就可能导致许多问题。休闲中备感无聊的个体比较习惯于不良的行为形态例如嗜食、酗酒、性活动、药物依赖等以解除无聊感所带来的不愉快。显然这些行为会危害到个人的身体健康。
多项研究还表明,休闲无聊感倾向也与不同的心理疾病、社会适应有关,如忧虑、人际疏远、寂寞、害羞、较差的社会能力等问题。在无法以合适方式参与休闲活动时,有些人会冒着风险,以失范行为来换取更多的刺激感,来排遣无聊;有些人还因不能解决无聊问题,而无法摆脱不良情绪给生活带来的苦恼。
2.休闲的理性首先在于合理的节制
所谓合理的节制,就是我们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享乐主义。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禁欲主义,主张抑制甚至摒弃个人的感性欲望,把人的欲望需求视为邪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劳动,甚至只有物质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休闲只是对现有财富的消费,是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此,过去,不讲休闲,只提艰苦奋斗,认为休闲是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这种无视人的生存质量的极端禁欲主义做法,毫无疑问有损人的健康,是反人道的。
与禁欲主义道德价值观截然相反的是享乐主义的道德价值观,这种道德价值观主张放纵人的各种感性欲望。受此影响,不少人认为休闲就是享受,甚至就是及时行乐。马克思主义并不一概否定“享乐”,恩格斯就曾肯定过人有享乐的需要。但享乐主义是将享乐极端化,将享乐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是人的最后的唯一终极目的,所以人只能跟着感觉走,被自己的感性欲望所支配。把休闲完全等同于享乐,必然对休闲采取不理性的态度,使原本可以让人的生命更精彩,让人“成为人”的休闲堕落成满足感性欲望的工具。休闲会失去本来的意义,休闲的健康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二者都要否定。笔者主张休闲生活的合理节制。节制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以影响身心健康为度。
3喜于在休闲活动中获得健康快乐
正确的休闲不仅能够实现其在内在目的,而且对人们的许多方面都有改进或完善的益处。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会使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在自由时间中阅读则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有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获得心理平衡。至于如何在休闲当中获得快乐,根据奇克森米哈伊(1975)的畅爽理论,当一项活动或任务既不太难(那将导致压力)也不是特别容易的时候,人们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只有当活动所带来的挑战与参与者的自身技能水平大体平衡时,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畅爽”状态中,人们全神贯注于他正在做的事情,他忘记了时间和自我,并且充满信心。因此,人们如果能拥有适当的休闲生活形态,则能从中学习到与自我或世界有关的新技能及知识,并从有意义的休闲中体验到高度投入的成就感,能避免无聊带来的问题。
二、求真求善,是维系休闲主体资格的根本要求
“求真”,就是休闲主体在休闲时要做到诚明,致心致志,对自己真实无妄,对他人诚实无欺,做一个通达事理的“真人”。“求善”就是要怀有良心、善心和爱心,做善人、行善事,至少不去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求真求善”是维系休闲主体资格的根本要求。
1.在诚明中发现自我
休闲活动呵以使人们发现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休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并不是说有了休闲自由时间这一条件,人人就可以进入到“畅爽”的休闲意境。欺骗和自欺欺人,都是休闲障碍的主观因素。不诚明,就会戴着面具去休闲,去同他人交往和游戏,带着功利即“非我”的目的漂浮在休闲的自由性上面。他在蒙蔽他人的同时,也在掩盖其真实的自我。对他来说,休闲的过程是达不到内心的通达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是实现不了“畅爽”。那么,放弃虚伪和欺骗,让真实的自我走进有意义的休闲,让休闲陶冶自己、改善自己,反向教育自己,从而实现一个德性的自我。
2.休闲最需良心“监管”
“良心、善心、爱心”是做人依次由低向高的三种境界。良心是每个正常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有良心,才算是一真正的人。所谓的良心,是指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
休闲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自由性和个人性。但个体间的休闲生活并不是超然于社会的孑然孤单生活,而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主体必然地要与其他社会主体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必然存在着利益分配、利益关照等关系。如果没有良心的“监管”,主体行为容易失控,后果是损害他人,破坏休闲秩序,毒害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关系。
3.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
不损害他人利益,首先是不损害他人的安宁。安宁是休闲生活的氛围特征。如何选择安宁是以不妨碍别人对安宁的选择为度的。其次是不损害他人的和公共的财物。休闲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爱护他人财物和公共财物也是对休闲的社会肯定。剥夺了休闲的社会性,也等于剥夺了自己的休闲,因为自己也可以成为某个人的“他人”,也是公共财物的受益者。最后是不损害社会风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性选择,而是受情感、习俗、经验、常识、传统、习惯等非理性因素支配和影响的行为,因而休闲主体的休闲选择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共同改善、优化社会风气,让休闲拥有文明的社会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神圣责任。不损害社会风气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剔除休闲生活中的污秽不良现象,尤其是以色情淫秽赌毒为内容的“休闲”现象。
三、尊重差异。是和谐休闲的本质要义
休闲是个人自由意志选择的活动,其本身就内蕴着差异性,没有差异的休闲是不存在的。休闲的差异性,丧现为每~个休闲主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如何休闲”,还表现为不同主体占有的休闲资源总是有差别的。休闲的差异性决定着休闲活动的丰富性,而这种差异的休闲又发展着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因而,休闲时“尊重差异”有三层含义: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休闲选择,自己不盲从、不顺从,同时,不把自己的休闲意志强加于人,削弱、剥夺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力;二是尊重不同主体在休闲资源占有上的差异,对自己和他人在休闲资源上的占有,不因量的大小而菲薄或嫉羡、白大或鄙视;三是尊重休闲资源本身的差异,不去破坏休闲的自然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要尊重族群、民族、种族和国家的传统。
休闲的差异性原则,要求人们在选择具体的休闲活动时。应当建立起自己的理性,尤其应正确看待休闲资源的占有问题。笔者认为,当物质条件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后。尽管休闲资源是维持休闲的物质性的重要条件,但休闲的质量并不取决于他对休闲资源的占有量。所谓的休闲资源的占有量,是指主体实际占有的时间、金钱、体力,或者能触及得到的自然、人文资源的丰富程度。人对这种休闲资源的实际占有.仅是获得休闲达到“畅爽”的可能性。实际上,当人被消费主义等形态的价值观所左右时,一味地占有休闲资源,或者通过占有昂贵的休闲资源来炫耀自己时,休闲便走向了异化,人便为物所累。理性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休闲方式,这是人们在休闲时最应遵循的。
四、和谐发展,是和谐休闲的基本价值取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共同理想。强调通过休闲促进和谐发展,是要求休闲主体通过休闲参加创造性活动,获得积极体验,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同时积极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是休闲生活的重要品质
休闲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丁具手段的休闲,它应该促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休闲主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休闲来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呢?一是积极获得体验,身临其境,乃至“忘我”,而不是袖手旁观,置若罔闻,或者休闲中缺乏投入。只有积极投入,才能对休闲产生深刻的印象、全新的感受和不平凡的经历。李仲广、卢昌崇认为产生体验的休闲活动的条件有5个:能激发休闲的欲望;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要有参与性。个人能参与到活动中;利用现代化工具和设备,使人尽可能获得全面和整体体验;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
在休闲中促进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创造性”。纳什将创造性的参与形容为“一个理想模式”,对于纳什来说,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创造性的参与都是利用休闲时间的最好方法。具有创造性的休闲显然与模仿性休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不样的。如青少年崇尚流行,追随时尚,模仿明星,使休闲生活明星化.就是缺乏创造性的休闲。只有创造性休闲,才能为人们提供深度的休闲体验,提供新生活的品质。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休闲生活,实现和谐休闲
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休闲学领域,和谐休闲命题亦随和谐社会的构建而提出。其实,休闲本身内蕴着“和谐”之意,但现实中的休闲总有道德失范伴随,总有高频率的背离休闲与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现象。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大力提倡和谐休闲,促进和谐休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们的休闲生活,促进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包括与自己)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在休闲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反对消费主义,不滥用资源,不铺张浪费,同时积极保护自然的、人文的资源,积极参与到保护公共资源的公益性休闲活动中来。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实现和谐休闲的一个基本条件。人际关系的处理首先要从尊重开始,用心去做,对人要理解和宽容,要按照“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规则办事,要特别重视按平等性、相互性原则处理利益问题,为人处世善于“中庸”。正确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就要积极培养和谐人格,促进自己的身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