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学是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人的价值学说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兴伦理学科,它涉及到如何对待生态价值,如何调节人类与生物群落之间关系,主要研究生态环境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探索人们对待生物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以维护生态平衡,更好地利用生物资源,使人类社会能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却越来越受到人类不文明的对待一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无限严重的污染、资源渐趋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名胜古迹遭到不断肆意的毁灭性破坏、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生态意识普遍缺失。因此,生态伦理道德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生态伦理道德是“生态”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的统一体。是指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界万物及整个生态系统所应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是指对自然生态也需要用伦理道德的方式来调节和规范,从而表明生态伦理道德尤其是当代的生态伦理道德逾越了传统的界限(道德只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了道德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人类要转变以往的道德意识思维,把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纳入到我们的道德教育范畴内已是刻不容缓。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其目的是致力于规范人类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行为和义务,要求人类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关心地球家园及人类命运,培育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一种社会公共道德。作为新时代的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青少年,他们不仅在科学文化知识领域受到新的挑战,思想道德意识领域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及思考一生态伦理道德意识。以往的对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知识只是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利益关系,而对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个问题却受到极大限度的忽略,在学界方面近期也极少重视。对于青少年来说,生态伦理学理论是相当抽象、难解的,因此在教育途径上,要尽可能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媒体教育相结合,努力开拓多种渠道,加强青少年的生态伦理教育,以期提高他们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由此推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将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引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将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引入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一直以来,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未被以专门的课程引入学校教育,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致使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受到很大的制约。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多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20世纪以来,工业进入鼎盛时期,先进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也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不断涌现及世界经济的迅猛増长,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此,足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但这种伟大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遭到了亘古未有的创伤,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口急剧増长、资源的过度开采、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旱涝的连年发生、土地不断扩大的沙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等等。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科学经济快速増长,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只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一味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科学合理的保护,同时又受错误生态观的影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正变得日益严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同样出现了倍受全世界关注的生态失衡问题,我国目前已被列入世界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较严重的国家的行列。正如我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齐建国提出的: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的増长,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増长,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増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大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13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我国解决这一世界难题、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组织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物体的关系。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就已经起步,但成效甚微。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生态道德意识,他们对待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思维形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与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形成应有的知识。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既是新时期的呼唤,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在校时,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是社会、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他们最终走向社会后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改造社会的主要生力军,他们会占领社会的各个岗位和各个阶层,他们既是一线的生产者,也会成为高层的管理人员,成为将来社会的主宰者,生态环境的呵护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可以影响到将来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少年的伦理道德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风气,公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能否接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班,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也可以増强他们作为社会将来主人的责任感。青少年教育授给青少年的不仅仅是建设、改造社会、自然的知识技能,而且也要让他们懂得他们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护卫者。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中一直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不仅使华夏5000年的文明得以繁衍生息,而且表明了中国在人类的懵懂时期就萌芽了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但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体制和国情,使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一直很难取得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一席之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这些宝贵的思想又被等同于封建糟粕遭到了抛弃。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哲理。“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合,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既不是顺从,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也不是制服,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人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一味地加以索取和破坏;而是采取和谐的态度,即人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中,要加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要解决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把自己融入整个生态系统之中,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所有生命的自然界,转变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克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无知、傲慢与偏见和竭泽而鱼式掠夺自然的野蛮行为,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把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放在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协调一致。
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突出,产生了所谓技术决定论者,技术决定论者认为,依靠智力以及外化即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然而,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全球问题,却用事实告诉我们:单纯的科技教育并不能保证人们能够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増进人类幸福的途径上来;原子弹的诞生就是典型的一例。正确的运用它可以造福人类,而原子弹的最初运用却是以给人类带来刻骨铭心的伤害为开端。正如爱因斯坦所告诫,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必须在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一人一环境一生态和谐”关系的教育,即开展科技价值观念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向他们讲解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以及可能导致的社会及环境后果,摒弃科技至上的价值观念,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善用科技成果。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当代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SutiableDevelpnen)一语源于“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最早是《布伦特兰报告》(TheBundlandRepot提出的。该报告中对“可持续性”概念作了简短而明确的解释,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所谓“可持续发展”既要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目的,同时也要以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进行发展的能力为原则。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向文明的不断迈进,但在进步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伤害。人类一次次遭到由于生态失衡而产生的灾害证明,人类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人类的任何生产和生活行为不得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得破坏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代人必须承担起为子孙后代保护好地球的义务和责任。给予子孙后代以道德关怀,这也是可持续的生态伦理所特别关注的领域。自然系统对人类伤害的“报复”通常具有滞后性,而人类对自然伤害的后果往往是要由子孙后代来承担。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发展战略和发展观。现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理念在当今学校教育中也成为必然要求。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是当今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在虽然许多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但实质上很多仍然实施的是重智轻德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一味只是追求升学率,忽略素质教育的真正的内涵。目前,我国的学校对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才刚刚起步,存在对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的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使得中学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学生通过増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基础知识及意识观念,从而培养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高度的生态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生产力”的新观念,使他们科学的认识和实践奠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认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而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将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引入当今学校教育不仅是科学的发展观教育,也将会在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发展中起到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培育不仅开辟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领域,而且是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求社会、家庭及学校协调一致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培养他们从小就要怀着仁性的态度来对待、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也是一个具有学术意义和价值的研究课题。通过对生态伦理道德的研究不仅让当代人从中领悟到生存的内涵和本质,而且,通过生态伦理学教育培养人的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以此提升个人的生命层次与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缓和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质量、物质环境与生命心境之间的鲜明对比,这是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更加深远、更为本质的使命。
作者:常晓薇(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