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伦理道德论文

论商贸流通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6-07-28 11: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型城镇建设就是要打破城与乡的二元体制,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通过均衡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城乡交流与互动,最终使广大农民能够增加收入,共同享受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同时又能挖掘扩大内需潜力,为我国新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动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商贸流通业具有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满足城乡消费需求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以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叙述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业现状,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商贸流通业的调整与优化策略,以期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所助益。

 

 

  问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

 

  城镇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1978-2011年的30余年间,我国的城镇人口增加了5亿多人,城镇化率也提高到了51.27%十八大提出,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为重点,以新型工业化为驱动力,改善需求关系,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城乡互补与协调发展,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广大居民的生活幸福感。2014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11部委启动了综合试点工作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作为其重要保障的商贸流通业,就需要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健康发展。早在2011314日,商务部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旨在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下,发展商贸流通业,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更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研究意义

 

  商贸流通业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桥梁与纽带,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增长,商贸流通业也发展迅速,以其GDP规模为例,自1991年至201120年间,从仅有的2276.82亿元跳跃式增长到52618.05亿元。可以简单的推论出,商贸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建设之间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规律。深入探究商贸流通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更好的调整与优化,更好的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为城镇化建设中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地区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

 

  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也是相互支撑的。国内外在研究两者协同发展的问题上也成果丰硕。无论是国外在流通业的发展规划与布局上的研究,还是国内的流通先导性与基础性研究,都能提供较好的借鉴。研究成果详情如表1所示。

 

  从收集的理论研究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如何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探讨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策略,深入研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正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论商贸流通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其互动关系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先导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商贸流通业成为了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环节。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加大扶持力度,如《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更关键的是在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政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1.城乡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商贸物流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其组织化与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积极地发挥了方便居民消费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如中央财政为了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而专门设立农村物流体系专项资金;再如国家重点工程的推动,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农超对接工程等,使物流配送体系在发展中更加完善,更具专业与经营特色的物流服务企业在发展中做大做强,提高服务能力,有力的支撑了农村商贸的发展。

 

  2.商贸物流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确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在2006年时为59.7亿元,在2015年其规模已达到了229.8万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需求一定会增强,市场定位会更加明确。同时物流行业的各项工作也稳步推进,如物流统计工作、物流标准化工作,培训教育工作、新闻与信息工作、技术创新工作等都取得了成果。仅在2006年,就有24家物流企业正式启动了信用评级工作,打造行业品牌。应该说,商贸物流产业的基础地位已经确立。

 

  3.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增强能力与完善基础设施。鉴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流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流通产业市场参与竞争,对我国的流通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经过多年的竞争,产业规模不断在扩大,模式不断在创新,我国的流通企业抓住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智能化、机械化的物流设备快速发展与推广。截止到2014年底,具有A级资质的商贸物流企业多达3000家,5A级企业将近200家。物流地产、零担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等市场更加细分,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加快实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的工作中,商贸物流业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商贸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

 

  商贸流通业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又得益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两者是有很强的互动关系的,互为助力与支撑。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年商贸流通业产值与城镇化率数据(见表2)进行分析与测评,得出结论:城镇化率有1%的增加,就有对流通产业的GDP4.0247%的增长贡献。商贸流通业GDP1%的增长,就能拉动城镇化率0.2391%的增加。

 

  1.商贸流通业推动各产业发展,显现就业效应,解决城镇化建设中人口的集聚问题。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当中,人口的增加是壮大城镇化的基础,而人口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作为基础性的商贸流通业,掌握着供求信息,控制着流通渠道,能带动着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增加了城镇人口的就业机会。从流通业本身来看,大部分的行业就业要求不高,更为人口聚集到城镇就业提供了保障。据2012年数据统计,仅从事商品流通领域的从业为员就达到了1.39亿人,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加。可见,商贸流通业为城镇人口转移、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消费、壮大城镇化规模等方面上提供了保障条件。

 

  2.商贸流通业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保障了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李克强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要指标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这必然要加大基础施设建设,如交通设施、商业设施等便利居民的生产与消费。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与物流产业更是满足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也为居民提供了优质服务的同时,带动了消费的大幅增长。2008年的数据显示,批发零售业总额是1978年的66.9倍,餐饮业总额是1978年的281.1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5%20.7%。服务促进消费,而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质量上的保障。

 

  3.商贸流通业加强区域间交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地区会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继而完成了城镇化发展的分工。而这种地区优势使区域间的贸易变得有利可图,这样就促进了市场的发展。流通产业体系以市场的手段加深城镇间的分工细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并促进贸易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使城镇化能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商贸流通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加上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居民对流通的服务要求更加细化与专业化,需要的服务网点不断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流通业的创新与发展。但商贸流通业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

 

  ()资源配置不合理且规划不足,影响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格局应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其它各中小城镇分工明确,定位清晰,并在区域间交流的基础上加强经济上的互补,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这样就要求流通产业在配置资源上要合理均衡、梯次衔接。但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城与乡之间,城市中心布局密集,如大型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等呈现过度状态。县级以下的镇、乡、村则基础薄弱,如便利店、百货店、果蔬店等服务资源略显不足。如我国城镇人口大卖场人均拥有面积在2015年时为0.08平方米,只达到了2006年韩国的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规划之初,有时定位不清晰,缺乏前瞻性,造成重复建设、商圈重叠,出现过度发展与恶性竞争的后果。或者管理不足,造成秩序混乱,商品质量无法保障,效益低下,服务跟不上需求的现象。如此种种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到了负面影响。

 

  ()中小城镇流通产业效率低下,现代化程度不高

 

  与发达的城市流通产业水平相比,一些中小城镇的流通产业规模小,布局乱,竞争能力弱,尤其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水平低下,缺乏专业性,不能形成连锁化经营。这样状况下,有些地区的商贸流通效率无法提升,发展缓慢,根本无法有效的驱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流通成本的居高不下。2014年,我国流通成本总额占GDP17.8%左右,只比2013年降低0.02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其数据为9%。流通成本高自然会使得商品的价格昂贵,影响居民消费。如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菜篮子工程中,在冬季里的春节期间,就出现了菜比肉贵的现象。这与流通环节多、费用高有直接的关系。低效率、高成本、加重居民生活负担的流通产业现状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亟待规范商品流通市场秩序,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

 

  商贸流通业在快速的发展期,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管理不规范,亟待改善市场秩序。如各种渠道传递的违法信息与虚假信息;食品安全问题;商业信用与商业欺诈问题;假冒伪劣商品问题;虚假宣传与不公平竞争现象等。区域与区域之间还偶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防碍商贸流通的正常运行。如地方禁止经销外地产品或重要的原材料的地方保护主义等。这些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流通产业互通有无与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更对新城镇化建设毫无益处。

 

  ()高素质的乡村流通人才匮乏,小城镇建设中软实力不足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无认是规划与建设,还是管理与创新,都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城乡人才分布不均的情况更严重。由于社会资源分布不均与社会保障不足,不能培养或留住技能人才,使流通企业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上都不能跟上新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失去了人力资源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别。给城镇建设与商贸流通发展有效统一造成了影响。

 

  发展现代流通业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深水区和攻坚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新城镇化建设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作为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的现代商贸流通业,要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完善。

 

  ()加大投入力度并完善流通产业基础设施,优化网点布局

 

  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能轻视流通业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农副产品的产地的保鲜加工、预冷储藏、运输保鲜、销地的冷藏等,还有各种工业产品的分类仓储、分类运输等,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规划在前,合理布局。对县级以下的镇、乡、村的流通产业基础设施要大力扶持,采用以城带乡的方式延伸流通业到农村市场,使农产品与工业品在城乡之间实现顺畅双向互流,促进经济增长,满足居民需求。有条件的地方,在促进结构优化中要实行产销一体化模式,直接与专业合作社或各型农户对接,尤其是对那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农户,使他们可以享受到流通产业的良好服务,减少流通成本支出,增加收入。各地政府也应该出台支持政策,如增加补贴、税务减免等,使商贸流通业在建设与布局上更合理,城乡互动实现零阻碍,新城镇化建设可以快速健康的发展。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

 

  区域与区域之间也要在城镇化建设中进行良性的分工协作、合理竞争。从小的方面看,要合理布局,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与小城镇进行有效结合,在区域内实现大、中、小城镇的均衡发展。从大的方面看,我国东、中、西部在城镇化建设中发展滞后,尤其是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更具发展空间。而区域间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商贸流通体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上,我国已颁布了相关规定。如2005年以来,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40余部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市场流通立法进程。20128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9月出台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再一次在立法层级对流通领域进行标准体系与法律法规的完善。随着发展的需求,需要更健全的法律与法规的出台,构建良好的市场流通法律环境,有利于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注重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中,流通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不可能离开互联网而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可大胆创新建设流通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实现井喷式发展,这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契机。如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阿里统计数据显示,到20131130日为止,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淘宝网店数达到了203.9万,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级的数量为105万,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了24.9%76.3%。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与培训力度,继续扩大流通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比如,浙江义乌青岩刘家村与广东揭阳市军埔村都被称为有名的淘宝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新城镇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物流科技上更要积极更新与改造,如采用自动识别的条码、标签技术,货物的GPS定位与跟踪技术,各流程的可视化技术等,从而推动流通产业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建设环保流通产业

 

  近年来,随着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构建环保流通体系是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质量要求。201211月,百城千店示范工程在广州启动,旨在流通领域倡导节能环保理念,建设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同时发布了《2012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其中数据显示,44.0%的企业对物流中心采用了节能技术,63.7%的企业在总部办公区域采用节能设备技术。此外,废弃物管理逐渐进入常态化。27.3%的受访企业会与供应商合作共同推动商品包装的减量化, 2011年比2010年减少包装18%左右。绿色低碳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制定环保标准,可以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激励达标的企业,使流通企业积极进行物流体系升级与改造,如推广绿色物流装备、节能仓库,合理组织降低运载车辆空驶率。早在1996年提出并推广使用的托盘共用系统(Pallet Pooling System),实现了高效物流和资源的有效循环。建设环保流通体系,要着眼于长远,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积极意义。

 

  ()构建诚信流通体系,推动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

 

  能否构建好诚信流通体系,注重农村商业环境监督,建立好良好市场秩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热情,而只有繁荣与健康发展的市场,才能保障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尤其在流通产业的食品加工销售链中,建立诚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防止假冒伪劣食品的出现更为重要。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第一责任;食品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行业的自律,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曝光失信行为、分层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促进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赵鑫全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 20161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