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相对缓慢,教育学还尚未成为一门的独立的学科。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理论研究。因此没有伦理道德教育或与之相类似的提法。但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权,加强阶级统治,在社会的各个环节都广泛宣传伦理道德教育和统治阶级思想,这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伦理道德教育理论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来建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念
中国古代有许多大思想家,他们通过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来论述道德,探究伦理教育。试图寻找出人性与伦理道德教育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它所倡导的“仁”就是儒家最高的伦理道德规范准则。“仁”是最高的伦理道德观念,即所有的伦理道德标准的基本精神。最重要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的思想是以“孝悌”为基础,“礼”为标准,“忠恕”和“中庸”为标准。此外,更应崇尚智慧,勇气,信念,道德正义。孔子还讨论了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原则。他主张确立的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原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精髓,从而提出了“仁政”,“得民心”的德育观。孟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意,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可见,孟子倡导的伦理道德教育注重自我的提高,而不是外在的约束。他的想精髓在当时对整个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之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作为另一种道德教育理念,与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完全反之。他认为人性是天然的属性,完全否定了其他人为的因素。其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善性是通过后天学校教化而得到的。这就是他所谓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他还认为,“性”与“伪”是相反的,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仁理之法有可以被认识被掌握,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由此可见,荀子倡导的伦理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等方面。
在我国的汉代,由于汉武帝对董仲舒一系列文教政策的采纳,使得儒学的道统思想进一步得以深化和传播。从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对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来讲,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无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兴太学以养士”。直至后来设立博士祭酒等专门的官员。都显示出汉代的统治阶层对民众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到了唐朝,我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对人性论以及相关的教育方式又有了新的见解。韩愈认为人们听从皇帝的命令,人性也应该由皇帝教育。表明了他对儒家道统思想的支持和拥护。韩愈从性三品说出发,认为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他肯定了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成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认为,伦理道德教育是有限的,人性的三个等级是不可改变的,伦理道德教育只能在同等级内发挥作用。他建议的这种理论不仅为封建等级制度做出了有效的论证,而且也使广大百姓欣然接受了这种德育的模式。
(二)通过以弘扬仁爱精神为核心理念推动伦理道德教育
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包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都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某些方面是通过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得以传承的。例如儒家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仁政、礼仪为核心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培养出的都是有内涵、有知识、有修为的君子。这种伦理道德教育观念的泛化,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在宋代,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统治阶级强调“文治”,所以推行了"兴文教,抑武事”的策略,在尊孔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兼容并包。通过这种方式,以仁爱精神的核心的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教育的对象进一步下移,总之,民众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伦理道德教育。这种教育的方式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先进和系统的。
(三)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对道德教育进行推广
中国古代有许多大思想家对道德教育的榜样都有具体的阐述。以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孟子为例,其主张“大丈夫”的理想品格,这实际上就是他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他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当有超脱世俗的骨气,他们不会屈服,绝不认输。此外,“大丈夫”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把这种精神境界称为“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引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拥有高度自觉性。此外,他还认为,培养“大丈夫”的作用,把伦理道德教育推广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使得民众争相去学习、模仿。也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二、道德教育在我国古代主要使用的方法:
(一)通过官学的形式进而进行道德教育
从西周开始,我国就建立了最早的官学。倡导学在官府。主要学习内容就是以“六艺”(礼、乐、射、驭、书、术)为基础的儒家经典。相对当其时西方所提倡的“七艺术”(语法、修辞、辩证法、几何、音乐、数学、天文)教育。我国自古以来都倡导以仁、礼为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中的《大学》明确给我们阐述了封建道统思想,以及相关的伦理道德标准。并且通过官学的形式逐步进行思想上的教化,这就是最早的伦理道德教育。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到汉代董仲舒的“兴太学以养士”,再到后来唐朝的“六学一馆”。官学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统治阶级通过这种方式,把伦理教化与国家治安、社会稳定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并且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伦理教育方法体系。它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对解读历史,实现创新,开展新时期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通过设立相关的部门和专门的官员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古代中央政府会专门设置礼部,地方也有相关的机构和官员从事教化工作。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倡导法“自然的”教育思想,所以秦国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此外,统治者还将封建伦理道德相关的教育内容设置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使得平民阶层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时刻接受着道德教育。由于教育内容的通俗性,强制性,普遍性,因而对民众有十分深远的影响c
(三)通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进行伦理教育
孔子认为,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达成“三纲领”的详细环节。“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八条目”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由内及外,逐渐高层次发展。这种教育的方式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可行性,是我国伦理道德教育史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它的许多内容都反映了人类的生活规律,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当今意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注重内外兼修,言传身教。古代的只是分子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还应具有高尚的品德。在今天看来,内外兼修这种教育观念仍然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是我们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观念的先进性。当然,他们也意识到,伦理道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理论层面,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言谈举止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言传身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被采用。教育着的德行操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做好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注重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提倡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来发展伦理道德教育。通过的这样的教育体系,能够使人快速的被教化,并且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以实践。学校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每个人的必经之地,通过学校教育,受教育者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对今后人生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式也必须重视。因为家庭教育是人类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可以说家庭教育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亲子之间的沟通,家长的榜样示范都在时刻教育着子女。最后,良好的社会教育在社会有利于形成和谐氛围,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好的发展,这样三位一体的伦理道德教育模式,作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所推崇的模式值得我们去总结、去学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形式多样,载体丰富。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广泛的使用了各种载体为之服务。其中包括制度载体,资源载体,活动载体,甚至还用到了大众传媒载体。用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是人们易于阅读,印象深刻,便于在民间流传。例如《三字经》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在今天,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那种“灌输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德育的多样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总之,我们通过对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史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掌握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跟方法。我们当前的伦理道德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继承古代道德教育史的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黄敏\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