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伦理道德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

2016-06-04 15: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前言


  (习近平,2013年)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在《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讲话中强调:"中国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时至今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像崇礼尚义、百善孝先这样的道德风尚,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君子风范,仁爱和谐、扶危济困这样的人际关系准则,执中守一、不偏不倚这样的中庸思维,唯民是本、本固邦宁这样的治国理念,大同世界、天下一家这样的理想愿景,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这样的教育思想,忧国忧民、先忧后乐这样的爱国情怀,对于今天我们加强修养、解决问题、应对挑战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精神,如何运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反思的问题


  二、道德是安身立命之本,道德形成就是个人的修身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道就是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遵守理常,即为有德。有"德"才会有"得",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经典《大学》所述tl]:"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修身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当代的人们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被西化的程度大大超过西方,追求物质享乐和所谓的自由,达尔文其《进化论》的要义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竞争就会找手段,所谓的核心利益,其实就是竞争的幌子,导致我们的年轻人什么地方都要去竞争(斗争),家庭困难补助要竞争、评优表彰要竞争、就业要竞争、物质享受要攀比,唯一不竞争的就是"德〃。(陈大惠,2013年)人生的祸福,取决于德性。《左传》有一句话"人弃常,则妖兴〃,说明如果人(人类、民族、国家、个人)抛弃常理(伦理),则必然会导致邪气上升,妖孽泛滥,国将不国,民族灭亡,中华传统文化阐述人类五种伦常关系:"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贯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培育具有传统中华美德的当代青年。


伦理道德


  三、百善孝为先


    学生的教育应从孝道教育开始(蔡礼旭,2004年)孝道和师道维系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不坠,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久而弥新,靠的就是孝道和师道。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有《孝经》、《尔雅》、《论语》、《弟子规》。《孝经》中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中华文明的根是孝道,一切圣贤经典都离不开孝道,这里边蕴含着极深的真理1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的天、地、人关系,发现自然、遵循自然的天地人合精神。《孝经》以孔子与学生曾子之间一问一答方式讲述,其中有一场景:孔子问曾子"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答案就是孝'如果父母有问题,如何尽孝?《孝经》作了很好的解释:"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儒家思想的根本是《弟子規》,《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是道德的首位--入则孝,"身有伤、赔亲优、德有伤、贻亲羞"说明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有残缺,使亲人蒙羞,是最大的不孝。佛(释)家思想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佛陀的教诲,始于事亲。"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说到究竟处,佛指示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皆是我们的老师。道家思想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开篇十六字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太上感应篇》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在"儒、释、道〃这三个根本中,《弟子规》是最根本的,是根本中的根本。近日在安徽马鞍山一对新人的婚宴上,丈母娘当场宣布赠送给女婿的礼物堪称"马鞍山史上最贵嫁妆":一辆价值400万元左右的宾利牌轿车。女婿激动得当众跪下,向丈母娘保证一辈子不辜负她女儿。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对孝的理解会有什么启示呢?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应从孝道教育开始。


  四、中华传统伦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和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美国警察理智而中肯的提醒女性不要穿着暴露,避免受流氓的侮辱,导致美国"荡妇"游行,口号是"我们是荡妇,我们爱荡妇,我们有做荡妇的权利和自由",西方价值观争取的自由权利,丧失做人的最基本的羞耻心。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句话"人无羞耻,无恶不作"。《左传》"人弃常,则妖兴》,人和妖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伦理道德",中华传统文化阐述人类五种伦常关系:"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如果伦理关系颠倒变成:"父子无亲、长幼无序、夫妇无别、君臣无义、朋友无信","伦常"教育缺失会导致民族灭亡、国家灭亡,人就不能安身立命。《管子》"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是指"礼义廉耻",人有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中国人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追求西方的价值观,被西化程度远高于西方,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是要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和谐的伦常关系,做具有八德的中国人。


  五、结语


  改变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价值观,在社会底层植入西方的信仰体系,是西方对我进行文化干涉和社会意识渗透的主要方式。(艾伦?杜勒斯,19?0)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它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美国"政治转基因"战略,从政治、文化、舆论和思想、组织、社会等五个方面的干涉和渗透,从而实现其国家利益。"十条戒令"中深刻阐述对青年的思想价值观的诱导和形成。尽量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部公开反对他们原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一定要把青年的注意力引向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在民族之间制造矛盾与分裂;不断创造新闻来丑化他们的上层,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发动民主运动;利用一切资源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打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西方的和平演变和转基因战略其用心险恶,从来没有放弃过中国,今后长期的战略目标就是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论语》开篇就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就是要接受古圣先贤德教导,"习"就是练习就是做到,"时习之"就是要把所学的做到,只有学没有习,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儒家修学的五个课目"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根本就落实在"笃行",只有潜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先祖留给我们宝贵的伦常财富,才会明辨是非,学习中反复警醒,多问多思,学习是终身之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博学之人,有道德之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核心,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简介:李茂红(1983-),女,汉族,云南罗平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育在读硕士,本科,教育学学士学位,现供职江苏省泰州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